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岛由纪夫一个游走于生与死冲突中的作家,并且把这种冲突延续到了他的作品中,因而构建了三岛由纪夫独特而诡异的文学世界,使其成为战后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孕育这朵奇葩的不是其他,正是三岛自身奇异的心理世界。他异常的心理世界又突出的表现在他对死亡的过分偏爱。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维度结合家庭、时代、文化等因素探讨三岛特异生死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死亡心理是日本人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日本文化里无不充斥着死亡的气息。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树堪称日本的大文豪,他们的文学作品充分反映了日本文化,这一点已得到承认。本文将这三位作家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精神分析和意象象征的角度去研究三岛和川端的自杀,以及自杀背后的东西,从而试图探究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丁婷婷 《文教资料》2007,24(18):83-85
日本现代作家三岛由纪夫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创作了大量具有美学思想的作品。三岛文学的基本精神是古典主义的,本文论述了其古典主义形成的两个来源,并结合小说《金阁寺》和《忧国》,分析了三岛作品中表露出的美学理念和文化特征。本文认为三岛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血、死、美相统一的美学观念,“文武两道”以及独特的天皇观念。  相似文献   

4.
三岛由纪夫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日本著名"战后派"作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发表了几十部各具特色的作品.希腊古典主义的审美情趣是三岛美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三岛文学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他的多部作品中欣赏到这种希腊古典主义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笔者在分析文本时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张爱玲的人生体验,从无意识,"三重人格结构"和梦的理论三个方面对《半生缘》进行剖析。在这样的深度挖掘下,《半生缘》这个作品的内涵得到了一个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文学史上颇具个人特色的一位作家,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在国内外备受推崇,其作品中大力宣扬和推崇的死亡美学也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眼球。三岛由纪夫认为死亡是一种对异世界的憧憬和向往,笔者从“男色”角度重新审视了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日记和书信中的相关评述及梦记录为读懂《乡村医生》提供了线索,作家与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复杂联系由此可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理解这一作品的重要参照,《乡村医生》的若干场景可以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找到来源并得到解释,而这一作品反过来也可以看作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戏仿;语言学一精神分析的分析还可以切入到作品的微观层面,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主义式的整合,呈现作品生成的机制;以文学、哲学和宗教传统为参照,作比较研究与寓意解读,可以揭示出这一作品深广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8.
汪艺 《文学教育(上)》2009,(10):143-145
三岛由纪夫是现代日本文坛的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被誉为“日本的海明威”。三岛由纪夫一生创作了诸如《假面的告白》、《金阁寺》等三百余部作品,并从事戏剧、电影等艺术活动,为我们对三岛由纪夫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但同时三岛由纪夫义是一位及其具有争议性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五四”以来受外国文学思潮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其小说中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富于幻想的语言,将精神分析学说发挥极致,构筑了一个与同时代作品互补的异彩纷呈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10.
《潮骚》与《春雪》是三岛由纪夫作品中集唯美、浪漫与古典风格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文学价值。同为青春纯洁的爱情小说,三岛由纪夫却秉持着不同的创作理念,孕育出不同的文学风格与艺术气质。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从中对比三岛由纪夫创作理念的差异与共通,以把握其小说艺术中复杂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三岛由纪夫作品呈现出一种怪异美.其作品之美是建立在牺牲正常的道德伦理指向、并再造一个私人化的道德准则的基础之上的.他最成熟的作品中,美和伦理是合为一体的,美就是伦理.  相似文献   

12.
《丰饶之海》是三岛由纪夫的遗作,也是代表他毕生美学的集大成之作,三岛在《丰饶之海》四部曲中采用了以佛教轮回为线索的叙事方法;莫言在其代表作《生死疲劳》中同样使用了轮回叙事。虽然两部作品都选择了此类叙事,二者在讲述时也因此给故事蒙上了一层幽玄的宗教色彩,但都将其作为方法论来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战后非常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自白派诗人"中最具才华的一位。她以复杂的文学个性备受世人瞩目,其被世人传诵的诗歌以及散文极具特点。其中,普拉斯很多的诗篇是追思她幼年时就已早逝的父亲。笔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来揭示普拉斯作为一位"自白诗人"在诗歌作品中对其父亲情结的剖白。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本文试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角度对田纳西.威廉斯的著名剧作《欲望号街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布兰奇和其妹妹斯黛拉以及妹夫斯坦利的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出他们的人格与其行为的密切关系;同时指出这种批评方法对于解读这部作品不失为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李韬瑾 《文教资料》2012,(23):25-27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代耽美派(又称唯美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作品得到了永井荷风、三岛由纪夫等人的高度评价。谷崎润一郎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虽然各个时期的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文身》等早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初期审美意识却贯穿于谷崎润一郎毕生作品中。  相似文献   

16.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批评侧重于研究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批评观则跟更多的研究的是作品的内容,作品与其外部的关系,即人与人或者社会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二者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实际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精神分析批评的局限性的同时,又大胆的对精神分析批评进行了吸收和借鉴。虽然两者在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文学的态度上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是二者在批判现代社会否定人性,强调艺术具有反抗社会、拯救人性、解放人类等特殊职能上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流派至今一百余年,其理论深奥复杂、难以理解,概念界定也比较模糊。“无意识”概念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和基石,也是学习精神分析的关键,但学习者较难把握。文章探讨了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从最早的受抑观念论到受抑无意识论再到无须压抑的无意识论,再认识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发展历程,对学习和掌握精神分析理论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冯至的《寺门之前》,叶灵凤的《摩伽的试探》和施蛰存的《鸠摩罗什》,这三篇作品中包含着同一个情节模式,即欲望与文明(宗教)之间的冲突。这一主题直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在三篇作品中,作家通过笔下人物所反映出的道德立场各不相同,依次呈现为崇理抑欲、崇欲抑理和欲理并重。这不同的道德取向,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分析理论中国化的问题,从纵向的时间顺序来看,它们甚至构成了一个流程,显示了把心理分析学说运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9.
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是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文试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探讨美国19世纪颇具争议的作家爱伦·坡作品当中所流露出的恋母情结.并结合他的生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究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情结"是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缘起于他们自身的"情结"。"情结"阐释了作家的童年记忆和创伤经验对催生作品不可或缺的意义。纳博科夫潜意识里的流亡情结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潜藏于其意识中的流亡情结催生了作品,也自然地反映在其作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