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上,我们会常常遇到这样的“插曲”:“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老师,我还想补充。”“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这使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尴尬。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理解的课堂,教师应该怎么办?[案例一]《孔子游春》(苏教版第12册教学片断)师(播放课件):“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生齐声朗读)师:这…  相似文献   

2.
陈琳玲 《师道》2006,(6):34-35
《孔子游春》我曾上过多遍,可以毫不自谦地说,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我是了如指掌,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也是一清二楚。然而,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却让我上了一节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同学们,你知道孔子为什么会认为水是真君子吗?”我按部就班地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内容。“因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所以,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果然如我所料,学生一下子就抓住…  相似文献   

3.
阅读理解     
课文片段阅读 (一)孔子游春(节选)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联系上下文,"奔流不息"的"息"可以解释为____,"或方或长"的"或"可以解释为____. 2.孔子讲到水的德行,我会自然想到一句广告语:____;孔子讲水有志向,我会自然地联想到一句成语:;孔子讲水"流必向下",我又会自然想到一句谚语:____. 3.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仿照文中的写法再补充一点吗?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热现象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很多教材上该实验的装置如图1所示。对于这个装置,教师在上课演示或学生在实验时,总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实验加热时间太长,气泡不明显或水不沸腾,导致实验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小学青年教师》2013,(2):31-34
(一)孔子游春(节选)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1.联系上下文,"奔流不息"的"息"可以解释为,"或方或长"的"或"可以解释为。2.孔子讲到水的德行,我会自然想到一句广告语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孔子游春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是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长或方,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于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无独有偶,先秦道家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 :“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 ,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 ,使得通过这道题 ,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 ,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事实上 ,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往往都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功能 ,教师若善于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各个方面 ,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 ,对于培养应变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都将大有裨益。下面举例说明这一事实。图 1题 如图 1 ,已知正方形ABCD ,E是AD上一点 ,过A作AF⊥BE ,AF、BE相交于点O ,求证 :BE =AF。分…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去发现某种规律,常常预先给学生画好表格 ,然后让学生去观察、填表,进而去发现规律。如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教师常常先给出类似于下面的表格 :然后要求学生去观察若干个长方体 ,并把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填入表内;再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单位立方体组成 ,即体积是多少 ,把结果填入表中;最后要求学生观察表格中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如 ,在年、月、日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发现闰年的规律 ,教师常常在上课前制作好类…  相似文献   

10.
“教师好像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学生总是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判定是对自己的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及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阅读理解     
《小学青年教师》2013,(2):31-41
课文片段阅读 (一)孔子游春(节选)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相似文献   

12.
几何极值问题是初中几何的一个难点,由于它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思维起步较困难,所以许多学生认为它很神秘.其实初中课本就有一个(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二册P89 例3): 如图1,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已知:直线a和a同侧两点A、B. 求作:点C,使C在直线a上,并且AC CB最小.  相似文献   

13.
正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是有一个好习惯,他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他要是有一个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呢?一、养鱼先养水要想鱼儿养得肥壮,首先得养水。水的温度、酸碱度都会影响着鱼儿的成长。鱼好比是学生,水好比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孩子的身心。  相似文献   

14.
有些数学教师经常感叹学生太粗心,如:某某学生做错或不会做的题目,只要教师一读题,他马上恍然大悟,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点是缺少理解题意的科学方法。有时表面上看学生好像读懂了题目,但读懂题目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了题意。我认为,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题意,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题意,正确解题。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坚持让“说”走进数学课堂。一、通过“说”引导学生归纳数学法则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  相似文献   

15.
正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一方面它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以学生为本,搞好教学设计。如在教《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让学生自主解读"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许多学生都认为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这一角度进行评析。但也有一个孩子大声说道:"我认为贝多芬双耳失聪,是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指出: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语言素养,有一种高度的敏感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协调,就好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的诗歌《瀑布》最后两行写道:“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这“如烟、如雾、如尘”呢? 首先,要弄清楚“烟、雾、尘”的异同点。它们都是悬浮在空中的细小物体,但又有区别:烟——物质燃烧时所发生的气状物,也指像烟一样弥漫在空中的气体;雾——由大量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构成;尘——颗粒状而细小的尘土、灰尘。细细推敲分辨,这三个比喻也是各有侧重的。“如烟”是指飞瀑直泻千丈,撞击岩石,碎成朵朵水  相似文献   

18.
<正>1.譬喻解说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教学中,学生书写起来有困难的笔画,教师要巧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学生常把竖弯勾的弯处写成折状显得生硬。这时,教师就要形象地说:竖弯勾就好像水中游动的鹅在曲颈向天歌,弯处要自然地写成柔和的弧形状。这样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记住了竖弯勾的书写要领。  相似文献   

19.
最近,市好课比赛在我校举行。我先后聆听了八位教师执教的《孔子游春》。旁边的一些同行连续听了两三节课后便唉声叹气地感慨:"听同样的内容真没劲!"而我却恰恰相反,特别期待教师们对同一教材的不同诠释,我默默地欣赏着、比较着,越发深刻地品味到课堂的真意味。《孔子游春》一文中孔子论水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历来得到专家学者的提倡。对此,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教学生写作文,教师必须先动笔写一写,这就好比教学生游泳,自己必须先下水示范一样。教师示范得好,学生就学得快。教师写“下水”作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说教师“下水”的目的如这个比喻中所说,是为了给学生作示范,那么我觉得“下水”之前,最好还是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