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厌烦作文。怎样将“快乐”与“作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喜欢作文,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觉得只有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从心坎上认同作文,喜欢作文,才能真正让学生的作文焕发出生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快乐作文“六步曲”。  相似文献   

2.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来说尤为重要。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从“循序渐进,辅导学生树立作文的信心”;“拓宽文路,指导学生增强作文的兴趣”和“创新评价,引导学生体验作文的乐趣”等几方面对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艳洁 《学周刊C版》2014,(8):164-165
“语文课程是实践的课程”。学生的作文修改是语文实践活动之一。这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又可使学生学习他人长处为我所用.交流写作心得.提高作文的鉴赏能力。俗语说:“文章不厌百回改”“精品自改中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应当将作文修改权交还学生.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主要包括作文指导、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三个程序。其中作文指导是重要的一环。 作文指导,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其要素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谋篇、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等。在这诸因素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老师要学生写”和“学生无话可写”,也就是材料贫乏这个重要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感到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写作素材,言之无物。所以应首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按实践论的观点,任何认识都来自实践。作文的材料。也就是“认识”,它也必须来自实践。所以创设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5.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事。教师必须明确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作文的基础在阅读,作文的成功在大量的练习。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整合,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打开生活的“门”。要在作文教学中充实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沉淀生活材料,积蓄学生语言;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生活体验。二是搭建读写的“桥”。“读”与“写”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可以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领悟作文常识,领会写作技巧,积蓄规范语言,在阅读中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拓宽练笔的“道”。主要从紧扣单元习作、加强小练笔练习、进行仿写训练三个方面进行。若能将以上有机融合,并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事。教师必须明确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作文的基础在阅读,作文的成功在大量的练习。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整合,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打开生活的“门”。要在作文教学中充实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沉淀生活材料,积蓄学生语言;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生活体验。二是搭建读写的“桥”。“读”与“写”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可以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领悟作文常识,领会写作技巧,积蓄规范语言,在阅读中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拓宽练笔的“道”。主要从紧扣单元习作、加强小练笔练习、进行仿写训练三个方面进行。若能将以上有机融合,并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小学生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解决内容问题对小学生作文来说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我们常常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为学生“送米”引导学生作文时,先引导学生亲自去参加一些有关作文内容的实践活动,把实践活动当作作文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记一次课外活动》,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到野外去放风筝。当五颜六色、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8.
生活作文之探索——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作文教学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为此,近年来,我努力结合作文教学进行生活作文之探索。具体阐述如下:一、转变教师角色,让生活作文成为小学生沟通表达的本能需要当今小学生的通病是怕写作文。究其原因学生习作都是被动的、应命的,也就是说,每进行一次练笔都是先有教师施以“指令”,然后学生应“令”行事(作文)。学生胸中不一定有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作文“难教”和“难写”的问题,我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三写式”作文模式。让学生首先弄明白一篇作文“为什么写”,然后再搞清楚“写什么”,最后学生再想好“如何写”。学生只要对这“三写”做到心中有数了,一篇优质文章行笔即得。  相似文献   

10.
巫娟 《成才之路》2009,(8):79-79
目前,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人们喜欢用“自由表达”来表达作文教学新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的作文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自由表达”,“把脉”问题的关键,探寻“自由表达”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1.
江可佳 《教师》2010,(29):78-79
很多学生畏惧作文,觉得作文太难,无材料可写或是不懂从何写起,久而久之成为“作文奴隶”。怎样促使学生成为“作文主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作文要求适度宽松,让学生觉得作文不难;作文题材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作文指导范文引路,让学生懂得怎样写;作文评价欣赏激励,让学生乐意去写。帮助学生感受写作文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写作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2.
去年以来,为了改变作文教学的沉闷空气,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原则的指导下,我探索出了一条“从乱到治”的作文程序,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我放手让学生写小作文(乱),接着对小作  相似文献   

13.
陈培娟 《成才之路》2010,(26):38-39
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是作文。每遇到作文,不少学生便“唉声叹气”“叫苦连天”“抓头皮”“皱眉头”。一写作文,就像卡了壳的机枪怎么也扣不响。他们内心的焦灼可想而知。老师们也经常发出“作文、作文,作到头疼;学生怕写,老师怕改”的感叹。那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快乐作文”?现就使用苏教版实验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需要作文,生活就是作文.作文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情感的需要.作文之“溪水”来自于生活的“泉源”,没有“泉源”便无从谈“溪水”.中学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5.
提起中学生作文,社会上颇多批评,普遍认为“作文水平低”、“不会写东西”。老师感到难教,教了这么多年,还解决不了“作文难”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感到难写,有许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针对上述现象,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爱上作文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刘军 《天津教育》2011,(3):27-29
被称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困惑着广大语文教师。目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仍然严重,写作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和幸福感。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已成为影响作文教学效率提高的“顽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几年,笔者一直从事“情趣态作文”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得出”,从而去逐渐“写得好”,我感到培养学生“生活感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培养学生自觉的实践“生活感受能力”。学生的作文虽然不是创作,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学习“创作”本领。因此,“生活是源泉”对作文来说,同样是重要的,是学好作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教师尽管反复讲过要“热爱生活”、注意“观察”之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常常把“作文”称为“写作”。其实,“作文”和“写作”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写作”一般是指文学创作或著书立说,“作文”则是青少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写作基本训练,是学习写文章,所以又叫“习作”。“作文”与“写作”,起点不一样,要求不一样。作文是学步,写作是迈步,有高、低之分。作文训练的实践证明:分清了作文与写作的差别,按照“学步”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就有成效,就成功;反之,还未“学步”就要学生“迈步”,违反实践规律,要求学生或放任学生“创作”的,就少有成效,甚至没有成效。所以,我们在明确了作文训练的根本性质之后,还必须明确中学作文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黄海森 《教师》2015,(6):75-76
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消除小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们要创设良好、开放的习作“大环境”,打造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平台,创造适合习作的“小气候”,让课外阅读为习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引领学生贴近生活,找到习作的“源头活水”,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技巧,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主动参与作文讲评,调整评价策略,优化评价方法,创新作文评价方法;创新作文教学观念等,才能让小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积极主动地投身习作实践,从而获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有不少教师由于对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漠视学生生活、轻视学生心理需求、偏离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现象。这种只见“学生”不见“人”的做法,将学生视作作文教学的对象,而不是与作文共同成长的生命体。学生无法感受到作文是自己生活和生命成长的需要,因而在作文中产生较多负面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