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香     
《陕西档案》2014,(1):55-55
《延安延安》作者: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延安延安》摄制组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延安延安》是央视一套即将推出的同名电视图书扩容版。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凭借136位讲述者的集体回忆、150万字的采访素材,以及长达200小时的影像资料,真实反映了1935年至1948年,中央红军从进入陕北到中央机关离开延安的13年问,中国共产党人与当地群众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陕北札记     
(一)关于“圣地”大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习惯于称延安为“革命圣地”。一提“圣地”.便令人肃然起敬,从心里涌起一股神圣感.还不免要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潮水般涌动着的人群.他们的灵魂向“圣地”飞翔,在“圣地”凝聚.并由此得到纯洁、得到提炼、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3.
倾斜的高原1978年8月.交头标有“新华社西安讯(记者冯森龄报道)的一组调查报告由黄土高原发到了北京。面对农民如此严重的大规模的贫困.新华总社领导震惊了,中南海震惊了。人们都陷入了由震惊而带来的巨大悲痛之中。因为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住过延安的土窑洞,喝过延河水,吃过陕北小米饭,也如同冯森龄一样机延安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而故乡人穷困到这等地步,他们能不震惊吗7!副社长穆青决定在传播范围较广的《内部参考》上刊登这一组稿件。那位驰骋新闻疆场几十年的“老延安”费后周折,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终于使延安人民7O年代…  相似文献   

4.
渠冉 《湖北档案》2010,(9):35-35
1944年夏,在驻华美军司令、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努力倡导下,蒋介石被迫同意美方派出以包瑞德为首长的美军观察组到延安视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热情欢迎并接见了他们.朱德还多次向他们介绍了八路军的抗战情况。  相似文献   

5.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各解放区。陕北是蒋介石进攻的重点。到了11月以后,延安的临战气氛已经越来越浓。据《杨尚昆回忆录》记载,1946年11月11日,刘少奇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作撤离延安的动员.说胡宗南要进攻延安.因此中央机关将撤出延安。  相似文献   

6.
解放军报社后备力量建设宣传部于4月27日至30日,组织30多名采编人员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思想作风教育活动。他们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与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为人民服务》以及《反对自由主义》等光辉著作.开展了向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与老红军战士座谈等活动。大家认为.这是一次马克恩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收获之旅.是一次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的精神洗礼之旅,是一次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思想升华之旅.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当代军事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的认识.对加强非现役采编骨干队伍思想教育管理和新闻采编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选登参加这次教育活动的部分同志撰写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范文杰  李明堂 《档案天地》2011,(4):22+21-22,21
中央外事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前身.1944年秋组建于延安,隶属中央办公厅。 一 1946年6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10月,国共两党和谈陷入僵局,驻南京、上海、北平等地的中共和谈代表分批撤回延安。这些人懂外语.有外事工作经验.回到延安后即来到了中央外事组。  相似文献   

8.
延安是中国人民早已熟悉的革命胜地. 在延安有许多值得当今和以后的人们纪念的地方,他们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  相似文献   

9.
到胡宗南部队“服务” 我于1936年12月在清华大学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6月下旬放暑假时,北平还平静。清华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蒋南翔嘱我回家探亲,相机了解社会动态。我到武昌家中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同南翔失去联系。12月13日南京沦陷。几天后,清华女同学郭见恩同我接上党的关系.我要求去延安。她说:上级指定你不暴露党员身份.报名参加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  相似文献   

10.
洛川县.位于西安以北,延安以南,距延安130公里。在陕西人的眼里.这是个有趣昧的地方:关中人认为.到了洛川就算到了陕北.但陕北人却说.洛川已经算是关中地面。正是这种地理位置,使人们在洛川能看到很多文化的影子,有关中平原的,也有陕北高原的.古代各民族风俗也在这里汇合演变。正应和洛川民俗博物馆馆长段双印的那句话,洛川是个“取千里瞬间,收百里风俗”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解放军报社首次组织的老新闻工作者赴革命圣地采风团去年9月中旬到达延安访问。这些“老记”均参加过解放战争,有的还参加过抗日战争,对革命圣地一──延安极为向往和崇敬。过去,他们长年忙于编辑和采访,有人还未曾到过延安。今天,古稀之年的“老记”亲睹延安新貌,心情十分激动。下面是我拍摄的“老记”采风剪影。解放军报“老记”访延安  相似文献   

12.
说起延安大礼堂,它与谢觉哉老人有着一段不解之缘。谢觉哉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五老”之一,在党内外享有很高声望。从1933年开始,谢老进入苏区,跟随着党中央、毛主席历经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后,谢觉哉一家一直居住在延安大礼堂左边一排的窑洞里。1947年3月7日,中共中央考虑到谢老年事已高,让他跟吴玉章等老人先行撤离延安去山西临县的后甘泉村,他们一家才搬离此地。  相似文献   

13.
在陕西省档案馆10余万卷资料里,珍藏着一本1937年3月1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关于《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谈话的油印本。该册子32开,双折页装订,共14页,约8000余字。封面留有原书主人“克丁”的钢笔签字:“1937.4.12出席延安西北青年第一次救国代表大会筹委会赠克丁。”该书第一页写道:“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于3月1日访问苏区,在延安府会见毛泽东同志,关于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作如下谈话,其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40年12月30日,夜色笼罩着神州大地.从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发出了一个响亮的、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捅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声音向全中国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了。这声音冲破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把真理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福利会的档案卷宗里,有一些泛黄的照片,照片的背景是陕北的窑洞和延安的宝塔山。其中有几张照片特别醒目,上面有一群可爱的孩子正从延安黄土坡一排窑洞里走出来。这些孩子身着双排扣呢子短大衣,头戴美式船形帽,他们的时尚穿戴与环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显得非常醒目。他们是延安洛杉矶托儿所的小学童,而这个有着洋名字的托儿所有250余名孩子,全部是中国人,他们是八路军将士和烈  相似文献   

16.
1944年,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惨败,引起盟国的强烈不满。美国不仅要求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从陕甘宁边区布防圈撤出,以增援缅北、滇西及豫湘桂战场,而且提出必须允许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革命漫长的征程中.许多热血青年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和理想.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结成了终身伴侣.留下了一曲曲脍炙人口的红色恋歌。王树声与杨炬当年的“将军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1944年中秋佳节的晚上.王树声和杨炬在延安的土窑洞里举行了一场既简朴又庄重的婚礼。而他们的证婚人,就是时任西北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和副司令员徐向前。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1935—1947)有稿费吗?在许多人的想象中,延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主要是打仗和生产.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大概是只讲奉献,不计报酬。写稿子是革命工作。哪还有什么稿费?  相似文献   

19.
马红 《档案天地》2012,(10):33-37,14
在抗日战争初期,一些左翼电影精英从国统区大城市奔赴陕甘宁边区,成为最早的延安电影人.以他们为核心,中共中央于1938年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习称延安电影团).延安电影团以简陋的设备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活、战斗场景,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一、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思赠送给八路军一台摄影机和2000英尺...  相似文献   

20.
2015年7月7日,我馆主办的“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开幕。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我馆馆长吕章申,原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健在的延安时期著名版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