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宇宙是什么     
宇宙指的是自然界一切物质(特别是天体)的总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宇宙的概念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含意。古人云:“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茫茫宇宙,人类对它认识了多少呢?人们最先了解的是太阳系。太阳系是由九大行星、行星的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九大行星则绕着太阳转  相似文献   

2.
子曰:"网而时上之,不亦说乎? 有mail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聊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聊故而知新,可以为虾矣。" 子曰:"网而不聊则罔,聊而不down则殆。" 子曰:"速度喻于命,时间喻于钱。" 子贡问曰:"大虾何以谓之'虾' 也?"子曰:"敏而好网,不齿网费,是谓之'虾'。" 袁公问:"弟子孰为好网?"孔子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们要认识时间、珍惜时间、恪守时间,把时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所谓认识时间,就是掌握时间的本质和特性,从价值前提下把握时间的真谛。古人说"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宇"表示空间,"宙"则表示时间。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它反映了物质存在和运动发展的一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实现中国梦更是如此。所谓珍惜时间,就是认识到时间的宝贵而珍视爱惜节省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启发式启发式在我国源于孔子,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  相似文献   

5.
筋肉骨气     
五代的名画家荆浩,在他的《笔法记》里说:“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生,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如果进一步解释,则当为: 笔断而势连、迹断而意连,有弹性、节奏、力量,在感觉上能如春蚕吐丝、连缀不绝的为筋。  相似文献   

6.
启发式在我国源于孔子,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启发、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呐喊〉自序》虽回顾他最初的文学活动:“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这里,鲁迅是用“因为……所以……”句式来说明他早期倾向与杂志名目的因果关系,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他那时会“带些复古的倾向”,而又将杂志“谓之《新生》”呢?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应该这样说——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反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倒更合乎逻辑。  相似文献   

8.
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死后的称号为什么叫做‘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奋又爱好学习,而且不以向不如自己  相似文献   

9.
歪打正着     
《当代学生》2012,(6):38
主持人小夫子:"歪打正着"与"经典名言",搭配得天衣无缝哦!走过路过错过了,那可是你的错!原句: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会引发一些"感想",而将这些"感想"写成文字,这就是"读后感"。"读后感"不同于"文学评论"。"文学评论"重在客观地评价作品,而"读后感"则带有读者个人的感情色彩。读者有感而发,随想而录,议论所及,起于作品,也源自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位传奇式英雄。他奋战沙场,出生入死,重建国家,舍身忘我,直到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仍矢志不渝,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保尔的英  相似文献   

11.
弗里德曼在《怎样学会解数学题》"致读者"中分析学生解了大量的题但还"不开窍"时指出:"这些学生没有在应有的程度上分析所解的习题,不能从中分析出解题的一般方式和方法,解题常常只是为了得个答案."他强调:"解题不单单是为了找到答案",解题过程"不单是由叙述已经找到的解题组成的."他呼吁"应当学会这样一种对待习题的态度,即:把习题看作是精密研究的对象,而把解答习题看作是设计和发明的目标."这些论述表明,解题"不开窍"的一个基本原因是,解题过程中和"获得答案"之后都没有充分暴露  相似文献   

12.
清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而有境界,“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究竟什么是诗的意境?“意”就是情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诗人的情感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境”就是物象,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形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在诗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古代地图的起源在远古的中国,就流传着地图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龙马负图"和"史皇作图"的传说。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是源于禹所铸的九鼎。杨慎通过深入研究,认为九鼎上的地图就是历史上所言的山海图,而对地图的说明就是《山海经》。他在《山海经补注》中写道:"则九鼎之图,其传固出于终古、孔甲之流也,谓之日〈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然图与经存。"夏禹铸造过九个鼎,鼎上各有不同地区的山川、草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启发式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总之,启发式教学符合教学过程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各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传记,如果从创作者的角度说,可以分为他传和自传两种.他传是为别人写传,而自传则是自叙自己的生平事迹和性情爱好的一种文体.综合考察唐代自传,则发现其体现出如下几种特质:儒道互补的文化观照,虚实相生的叙述方式,真情告白的抒情艺术.  相似文献   

16.
"经传""经说""经解"三种解经文体均宗经而出,是先秦最为重要的三大解经文体。但是目前学界对三种先秦解经文体并没有足够重视,对于三种解经文体的差异也没有清晰认识,常出现"经说""经解""经传"文体名称混用、误用的现象。文章从文字学和文体学两个角度论述"经说""经解"与"经传"三种解经文体在阐释目的与文体特点上的不同,以此区分三种不同的解经文体。  相似文献   

17.
米芾所说的"八面出锋"强调的是他自已能用笔锋在任意方向上进行使、转、提、按,擒纵随心,收放自如,充分发挥毛笔锋颖性能。而对中锋的辩证认识和对侧锋的巧妙运用则是米芾能够"八面出锋"的重要基础,并且米芾的"八面出锋"观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60年代初的大庆。在茫茫的荒原上,大庆工人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乌黑发亮的原油从地下喷涌而出。这里英雄辈出,感人的事迹俯拾皆是。可是,来这儿已生活了一个月的著名作家刘白羽,还没有动笔创作。他在寻觅,要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去表现火热的生活。他说:作者在生活中应以自己特有的角度、特有的经历,去发现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不同于一般的作品来。经过努力,他发现在大庆充满着一种部队的气氛.而他1946年就到东北解  相似文献   

19.
在网上漫游,发现一位叫武三的网友在谈论大人的"立体"和小孩子的"平面"的认识、思维和创意问题。他写道:大人说,地球是凸的——Julian Beever是一位英国粉笔画艺术家,他的作品就是用粉笔在行人路上画出的具有3D效果的图画。这些错觉图画(Trompe-1′oeil)利用光学幻觉、投射、合成变质(anamorphism)、反常的视觉定律,达到欺骗观众眼睛的效果。这些图画只有从某个视角才能获得完美的3D效果,而从其它角度看则会出现怪异的变形。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也是主张法先王的.但正是在法先王的问题上,荀子却对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非十二子》)任继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认定这是荀子"不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