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下文艺创作中一个比较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底层书写,像2001年李师东主编的《最新底层生活小说》,打工诗人柳冬妩编撰的《中国打工诗选》,热播的影视剧《民工》、《姐妹》等都是对于生活在城市、乡村中的草根阶层的生活、理想、奋斗、苦难、命运等全方位的书写.而如何正确认识底层、底层书写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生命运的表达是小说美学的基础与核心,叔本华、尼采、伯格森、萨特、弗洛伊德以及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派马尔库塞等哲学巨匠都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人生命运的美学表达问题。然而,人生命运艺术反映的真实性具有文化的规范性。我们吸纳他们哲学观念及其创作实践合理内涵,使其成为我们人生命运美学表达的借鉴。路遥的《人生》对高加林人生命运的表达就具有很强的美学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通过描写一群生活在"文革"年代的底层人物,展现了"梦魇"年代的荒诞。对小人物命运沉浮的刻画、对时代的冷静述说,还有意象的使用以及语言的多义性,赋予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作为苏童第一部有着鲜明时代背景的小说,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一段历史的个人阐释。  相似文献   

4.
《生命册》是李佩甫对中原大地关注思考的集中表现,是对人生命运追寻与叩问的深度表达,是李佩甫创作以来思想艺术的结晶。在访谈中,李佩甫针对访者所提问题主要从作品中的命运观念、人物形象、中原书写、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解答。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以厚重、深沉为基调,带有明显的荒诞色彩。《受活》借助正文和絮言的巧妙结合,通过受活人"入社、退社"经历以及茅枝婆、柳鹰雀两位主人公的命运变迁,从宏观历史叙事和个体生命际遇着眼,具象揭示出生命的本源意义及其在当下语境所面临的困境,对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文化困境进行了历史性推演,并以此激活并释放了乡村中国生活中固有的文化基因,从而也意在唤醒以主流社会自居的"圆全人"世界渐趋迷失的本性。作者有意把《受活》作为他艺术上的新起点,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去讲述故事,关注人生,在叙事手法、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以期更好地反映当代中国丰富、怪诞、复杂的现实,使小说的话语空间变得更为开阔,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深度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本《艾凡赫》入手,具体翔实地梳理了司各特历史小说中历史真实性的重要内涵:从底层人物的角度来见出历史的命运和小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用底层平民的生活构成一种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在《喊山》中,葛水平精心塑造了韩冲和哑巴红霞的感人形象,他们身上朴素却善良的品德构成了这封闭山村里温暖的人性之光。在韩冲性格的发展中,在对红霞悲惨命运的展示中,葛水平一如继往地表达了她对底层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描述琵琶女出色的弹奏技艺和不幸的身世,成功塑造了琵琶女这一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玩弄、被损害的乐伎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理解和同情。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却解读出一个完全另类的“琵琶女”,几乎将这一形象的悲剧性质完全颠覆。他们或认为琵琶女并不是个被损害被侮辱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阎连科的长篇新著《受活》,以其夸张、变形和漫画化的艺术手法,对生活给予荒诞性的艺术表现,对人物予以特征化的形象塑造。在创作层面上,为现实主义的多种可能性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0.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赞美了大堰河的美好品质,倾诉了大堰的悲惨命运。在诗歌艺术上表达了艾青诗歌独特的审美风格,并且运用排比来抒情,达到了叙事和抒情的完美融合,体现了艾青对于散文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1.
阎连科在长篇小说《受活》的代后记《寻求超越主义的现实》中,对中国现当代的现实主义文学提出尖锐批评,并认为“现实主义,不存在于生活与社会之中,只存在于作家的内心世界。现实主义,不会来源于生活,只会来源于一些人的内心”,提出“超越主义的现实主义”。这些观点既不符合文学史的实际情况,还涉及文学原理的某些基本理论问题,有必要提出质疑,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受活》被一些评论家誉为中国2003年文坛“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但这部用心灵写作的小说存在着主题灰暗、绝望,人物缺乏可信性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渊源流长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二女一男"的婚姻爱情原型模式。这种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两性观。阎连科在其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和《受活》中,连续探讨这种模式,形成了自己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两性观。文章运用原型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两种方法分析阎连科对这种模式的继承与革新,从而考察阎连科的两性观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火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中有大量的对雨的描写,甜蜜之雨,忧伤之雨,矛盾之雨,光明之雨,多样的雨景已经和小说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打上了情感的烙印,表现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社会的动荡离乱、变幻无常。雨已成为《战争和人》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要素,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现代语言学角度和具体实例来分析阎连科的方言表达,包括方言对他的思维的影响、对他塑造地域文化特色的作用及对他独特的审美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冯强  梁峰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4):67-74,128
阎连科长篇小说《受活》的吊诡之处在于它同时提供了未来和过去两个时间取向。从两种不同的时间意识来观察,《受活》的时间经验是分裂性的。从伊利亚德关于神圣时间乃其他时间结构之原型的论述出发,从神圣、世俗与世俗的仿真三个角度对《受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神圣时间作为其他时间结构的原型,在社会历史结构中的逐步扩散以及最终狂欢式的蔓延;神圣、世俗与世俗的仿真只是想呈现出历史地貌中的某种真实状态,它们之间并不构成截然的对立;它们共同分享了我们这样一个暧昧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刘平勇试图通过对笔下人物自身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的探寻和追索,把对一个变革动荡时代、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的反省上升到人类抽象命运的普遍意义,以期通过小说这一文学样式,进行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的深度探索和追问,肩负起"社会良心"的担当!  相似文献   

18.
胡适以特别的方式大力推崇寿生的小说可谓是现代文学史上一桩耐人寻味的个案,寻析这个中缘由,既可窺胡适关于小说的美学理念,亦可见寿生小说的特征。从艺术内容看,寿生的小说表现了一种乡土经验,与胡适文艺平民化的美学观念相契合;从艺术精神看,寿生的小说以一种真实得近乎奇特的手法表现社会和人生的悲剧,令人震惊,具有反传统"大团圆"的小说模式的功能,实践了胡适所提倡的新文学应具备西方悲剧精神的美学主张;从艺术形式看,寿生的小说用了一种活泼、生动、自由的乡土方言作为语言媒介工具,体现了胡适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9.
许春樵的长篇小说《男人立正》是一部关注底层社会下岗工人生活的长篇现实主义力作,传达出对潜藏在人性美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存在与道德困境的焦虑,努力挖掘寓于其中的人性元素、道德元素以及文化元素。以悲情的姿态、悲壮的人物,反思现实,审问灵魂,为人性讴歌,为社会赎罪。旨在于挽救迷失道德信仰的现代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20.
衣向东中篇小说《过滤的阳光》,以细腻质朴的笔法塑造了一个令人回味和咀嚼的父亲形象。小说以一个带有“渎父”心理的儿子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社会底层普通知识分子本真的生命形式和生活状态,展现了父亲作为知识分子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