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与思想本属两途,有着性质上的差别。康、梁议会思想的资料来源,皆为中国儒学经典与中国历史。这正说明了康、梁对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并有着很大的误解,故用中国经典去比附。若称"戊戌变法学习了西方的制度与思想",很可能只学习了外形,康、梁并没掌握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戊戌时期汪康年的变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汪康年主张变法,提倡设议院、兴民权,强调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其历史定位应是维新派。本文提出:维新派内部也有激进和温和之分,汪康年与康有为、梁启超的分歧在于变法道路上的异趣,他们分别是温和型维新派和激进型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3.
戊戌时期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双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时期,章太炎的政治思想是双重的,“革政”与“革命’的政治理念并存于他的心中,这一点长期以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并且他的“革政”主张也有别于维新派主流,这些都值得我们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4.
戊戌时期康有为、张之洞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甲午战后国难日亟的时局之下,康有为等维新志士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对康的活动,封疆大吏张之洞赞助甚力却又连生纠葛,致使康张关系扑朔迷离,康张关系的变化不得仅以二人政治派别的不同而予以简单化的解释.我们认为,康张二人学术上的分歧,清廷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性格上的冲突是引发康张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章太炎政治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通过对康有为、章太炎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了这两位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思想的相同和相异之处。相异之处是:不同的社会变革途径和目标,理论的偏重点不同,理论性格不同,理论的阶级领向性不同,对资本主义议会制希法不同。相同之处是:政治思想都具有先进性,反封建思想启蒙缺乏力度,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夸大了主观意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思想上具有向封建主义回归的倾向。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资景,进一步分析了产生异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总结了中国近代政治变革史上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两考》与戊戌变法相始终,但时人多指责“伪经改制”的负面影响。百年行过,再看《两考》与变法成败的关系,如果真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话,我个人认为“成”大于“败”,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 心学是康有为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导方面,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南海之思想,以陆王心学为体,史学西学为用。”但是,这并不是说康有为就是陆王的复活,可以将康有为的思想与陆王心学等量齐观。康有为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他对封建的伦理纲常和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使中国缓慢地实现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他并为此提出了一套政治经济纲领,设计了一个实质上是理想化的中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是一场仿效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虽然,这场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传播西方思想和引进资产阶级政体模式方面,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性。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引进的日本模式。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是民族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反对封建专制斗争的产物和理论总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打击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亡起了积极的历史进步作用。君主立宪思想的核心是要建立起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取得合法的政治地位。这一思想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是当时向封建制斗争的主要思想武器,同时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与后来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思想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0.
光绪皇帝是清末的一位有所作为的开明皇帝。如果没有光绪的锐志更张 ,推行变法 ,就没有戊戌年间的“百日维新”,因而评价光绪必须与戊戌变法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等人主张维新,西太后、刚毅等人主张守旧,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这两者的斗争中,还交织着统治阶段内部不同派别,即帝党和后党之间的斗争.不当权的帝党为了取得政权,联合了康有为等人;而当权的后党要维护既得利益,与他们展开了决斗,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十分复杂的一幕.在变法到政变的全过程中,荣禄作为当时身兼将相权倾举朝的人物,自始至终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  相似文献   

12.
史学界对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颇多微词,认为正是由于走了“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才导致了变法的失败。该文并非是探讨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是旨在说明康梁等维新派走“自上而下”变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他们之所以走这条道路,不仅仅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已经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有一些成功的范例,更是由康梁等维新派在戊戌之前所承继的历史前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是近代维新派中较系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少数“先进中国人”之一 ,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 ,他是实施变革最力、效果最好的维新派领袖。加强对黄遵宪及其维新思想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把戊戌变法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康有为变法的理论、主张及贯穿其中的策略思想,展示了康有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宏伟抱负及与封建顽固势力作斗争的大智大勇。既肯定和颂扬了康有为顺乎世界之潮流,欲将中国引向民主强国的爱国之志,又客观地分析了其采用的斗争策略虽高明,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些策略不可能成功,只能给我们后人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感叹。虽如此,康有为的爱国奋斗精神将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奋斗经历将是我们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本系统地阐述了康有为变法的理论、主张及贯穿其中的策略思想,展示了康有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宏伟抱负及与封建顽固势力作斗争的大智大勇。既肯定和颂扬了康有为顺乎世界之潮流,欲将中国引向民主强国的爱国之志,又客观地分析了其采用的斗争策略虽高明,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些策略不可能成功,只能给我们后人留下常常的遗憾和无尽的感叹。虽如此,康有为的爱国奋斗精神将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奋斗经历将是我们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1898年7月1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中午十二点左右,一顶官轿停在北京马家铺火车站的月台上。这时,从轿中走出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头发花白,面容清瘦,目光炯炯有神。他一边合掌向四周送行的客人频频致意,一边不慌不忙地向停在轨道上的列车头等车厢走去……这个老人不是别人,就是不久前因支持维新变法而被慈禧太后强令开缺回籍的清朝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光绪皇帝的授读师付翁同龢。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瓶庐居士,江苏常熟人,是清末政坛上不可忽视的要员。翁同龢与戊戌变法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沟通光绪帝与维新派之间的联系,促成帝党和维新派的合作。 1889年慈禧太后虽然宣布撤帘归政于光绪皇帝,但仍继续干涉用人行政。王公贵族、军机大臣、总督、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后,中国国内要求改革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西方传教士在斯时中国的政治改革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广学会传播西学,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他们结交朝中权贵和维新派,鼓吹变法,对变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传教士的努力,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戊戌启蒙时期(1895—1903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以戊戌变法失败为界分两个阶段作了详细介绍,认为这一时期的自由平等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潮发展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充分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大众的现实利益,具有争取民族独立与推动社会近代化的作用。文中提出并分析了这一时期自由平等思想的实践性与启蒙性两大进步特征和内容上的缺陷及产生这些缺陷的主客观原因,还对变法失败前后自由与平等两种思想发展不一致的情况作了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当时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正处于转化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由此决定,维新派主张进行社会性的根本变革,而不是搞所谓“改良主义”。变法的失败不能归结为维新派对改良这一方式的主观选择,而应从客观历史条件的不成熟上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