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短文及其注释,然后逐一答题。[甲]韩子曰①;“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②。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恶。目失镜,无以正鬓眉③;身失道,无以知迷惑。”(欧阳询《艺文类聚》)【乙]客有任目而恶镜者④,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欧”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⑤,泰然谓美莫己若①。左右③匿关,客终不悟,悲夫!(钱大听《潜研堂文集》)【注释]①韩子: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是苟卿的弟子,为当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②道:指…  相似文献   

2.
【原文】元丰①六年十月十二,夜,解农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所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②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持③交横,盖竹拍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注释]①元丰:宋神宗年号。②相与:一块儿,一同。③藻待(Zdo川og):藻,水草的总称。待,一种多年生的水草。④承天寺:在黄州,当时苏武被贬官到黄州。【阅读津梁]1.阅读精短文言散文,首先要弄清描写的是什么,其次要找出中心句或关键句,然后抓住中心、关键句和关键词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2.文言…  相似文献   

3.
自1993年以后,实行“3 2”的高考题与传统的高考题相比,虽然有了较大变化,但就文言文阅渎这一部分考查的内容,测试目标和命题的形式、难度几方面看,却相对稳定,变化不大。首先,从测试的内容看,1995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另外,从《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关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五点具体要求(1.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4.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5.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看,也与《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相一致。再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情况看,测试的目标着重考查的是能否读懂文章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去考查文章的形式、表现手法。从命题的形式看,文言文阅读采用的均是选择题形式。从测试的知识点看,有字的读音,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全文内容的理解。从阅读材料的体裁看,文言文  相似文献   

4.
高等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安排在第1卷第二大题.共8个小题,设20分.部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它的内容很广,涉及到文言文的方方面面。而难度不大,历届等生得分率都较高。因此。做这几个题,好比打一场不大不小的队。需要重视知不必紧张.只能全胜而不可失误。为了帮助同学门考出理想的成绩,这里谈两个实际问题,一是如何读文,一是如何做题。如何读文?必须避免两种错误的读法。有一些同学,看到陌生的文盲文,便眼花缘乱,读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读7几遍.仍然不知所云。也有一些同学,字字声声读得很投入,连串通不了的词句也不放…  相似文献   

5.
鲍娟  李本松 《新高考》2008,(3):19-21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试题历来是相对稳定的一块。下面我们以广东省2008届高三六校第二次联考的文言文阅读为例,从主旨探究、命题特点、答题指导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技巧。一、文本尚节亭记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  相似文献   

6.
【考点总说】文言文阅读主要是考查运用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具体包括诵读、断句、文言实词的掌握,以及文言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对于实践阶段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提出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相似文献   

8.
韩延明 《考试》2014,(Z1):4-6
<正>技法指导:对寓言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与传记类、游记类文本大同小异。除了准确理解文言知识之外,还要把握寓意,弄清楚故事内涵及弦外之音。一、整体浏览。宏观把握。寓言类文言文一般故事性较强,可读性也比较强,理解上难度不会太大。面对文本,应该首先通览全篇,了解故事内容。要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把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一一勾画出来,然后再把它们放到  相似文献   

9.
10.
文言文的学习一直被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有的同学甚至一见到文言文就犯晕,学生虽然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但是上课时仍然会觉得是在云里雾里,老师授课当然也是以疏通文章大意为首要任务,然后再对部分字词做重点讲析。即使这样,文言文教学仍然是困难重重。课内的文言文已经让学生感到为难了,课外的文言文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同学甚至戏言:古人为什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异常丰富、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捧读那远古佳作精品,无不给人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畅快之情,这就是文言文强大的艺术魅力之所在。继承文化传统,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是我们中学生的光荣使命。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课文篇目中,文言文18篇,古诗词18首,共36篇(首),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过三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积累一些优美句段,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整体感知文章主旨。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无疑就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纲"了。中考时要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文言文正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典籍,都是以文言的形式流传。学习文言文可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但不少初中生不喜欢文言文,主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生学习不得要领。我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总结了几种方法供教师和学生参考运用。1.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的朗读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  相似文献   

14.
一、明确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一个总要求,分为两方面内容。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 B 级,即考查的是理解能力。这方面要求包括以下三点:(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  相似文献   

15.
一、《考纲》要求及命题方式:《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考点:(1)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相似文献   

16.
17.
〔考点前瞻〕古诗文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提高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施行,近年来各地中考加大了对古诗文阅读的考查力度。纵观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题,有以下特点:一、所选语段多以课内的基本篇目为阅读材料,约占70%;课外阅读多选浅显易懂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约占30%。一般是课内外兼顾,注重考查阅读迁移能力。二、考查的知识比较全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句读。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理解句子的大意。3.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4.…  相似文献   

18.
宋景宏 《教师》2013,(27):110-110
初中文言文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近年来各地中考对这个方面的考查又非常重视,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谈谈对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中出现了一批开放性试题,这些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常见的题型有以下几种:一、知识积累型。主要考查课外阅读中语言积累的情况。例1《出师表》(略)诸葛亮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的人物,请你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一个故事名称。(2001年盐城市)例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略)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2001年山西省答好此类题主要…  相似文献   

20.
初一年级的学生面临“小升初”转型升级、衔接适应等一系列问题,就语文学科而言,如何适应初中文言文大量阅读的需求和要求,成为摆在初一学生面前的首要问题。笔者结合在深圳市海乐实验学校任教初一(1)班的实践与体会,总结一些有关于初一文言文阅读指导与实践的策略,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