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笔者在讨论了传统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困境的基础上认为 ,时代精神、实证研究的缺陷以及相关学科的渗透导致了传统心理学的困境 ;在此基础上从实证研究的存在价值、理论心理学发展的必要性、心理学研究中的整体系统观和心理学发展的多元化趋向等方面讨论了心理学发展的整合路径 ;最后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心理学的发展中 ,文化心理学应成为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他者”的话语与价值——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长期以来,心理学内部对女性或女性议题的普遍忽视、心理学本身的危机与困境及反实证潮流的兴起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机遇.女性主义对传统心理学中存在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以及心理学的核心假设与科学方法论都进行了不道余力的批判.并试图通过对研究议题的重新规划、解释和修正,以及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变革来重建与传统心理学相异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对于心理学无论在学术建制方面还是在知识生产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充当着心理学学科变革的发起者与促进者.  相似文献   

3.
在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流心理学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始终以科学化为发展方向。自然科学在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同时,也使心理学陷入盲目模仿自然科学、过分强调实证研究、简单物化心理现象、忽视心灵人文关注的尴尬境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学在更广阔更深入领域的研究。心理学哲学的探索、科学和人文的结合、心理学统一学科范式的积极构建成为帮助心理学摆脱这种困境的必然道路。  相似文献   

4.
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 ,也造成了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一味强调心理学的实证性 ,必然会使其陷入发展的困境。要摆脱这种局面 ,心理学就必须注重 :(1 )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 )本土化研究 ;(3)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5.
进入20世纪90年代,标志着心理学文化取向地位凸显的文化心理学正式出现。它在研究方法论、研究内容方面带给了传统心理学以新的发展。本文拟论述文化心理学的兴起背景、内涵,及其与跨文化心理学的异同、目前的理论建构和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理论心理学的界定与厘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理论心理学是一门非经验学科,传统上,正是由于它的非经验性质而一直受到排斥,随着经济实证原则的动摇,理论心理学开始复兴。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元理论和实体理论。元理论是心理学科性质的高度理论概括,实体则是研究一些特殊的和具体的心理现象或问题。元理论的探讨主要依赖于抽象思辩的方法。实体理论的探讨则更多地依赖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的方法,理论心理学的作用是:1、具有提出似设或作出预测,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的功能;2、具有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理论真伪的功能;3、具有抽象和综合功能。对于心理学这样一个破碎和分裂的学科来说,整体理论框架的探讨应先于实证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有三种存在水平,即实证水平、理论水平、常识水平。实证心理学关注的是研究技术,理论心理学关注的是概念与范畴的合理性,而常识心理学关注的是心理生活。心理学在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实证水平和理论水平上,尤其是实证水平,而常识水平被严重地忽略了。心理学必须将三种存在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西方心理学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其整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心理学由于最初的自然科学情结而过分偏重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其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渐渐走向分裂的危机与困境中。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发展取向提出了强烈批评,国内外的学者也都纷纷寻找心理学整合的新途径。本文在探讨了导致心理学危机和困境的主要原因之后,对近年来整合心理学的新思路以及其发展趋势作了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中国笔迹心理学的研究起源于现代,其发展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笔迹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三条发展路径:第一条路径是笔迹学,第二条路径是笔迹心理学,第三条路径是笔迹分析;二是汉字笔迹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式研究两大序列;三是笔迹分析的结论表述缺乏统一的标准,没有相应的概念体系。针对关于笔迹学、笔迹分析、笔迹心理学的不同提法问题,关于笔迹心理学的科学性问题,关于笔迹分析的偏离轨道倾向问题提出了述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自1981年本土心理学研究取向悄然兴起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历程,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引起了很多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面临着一些困境,如西方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者的研究取向本土化难以实现,缺少成熟健全的理论模式等。本文试在分析这些困境的基础上,探讨超越困境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五四”精神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受其影响,我国的科学心理学迅速构建和发展起来,并确立了以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发展道路。“五四”精神对我国心理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促进了现代科学心理学在我国的创建与发展,确立了实证心理学和实证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促进了实证研究的迅速开展。其消极影响主要有:易导致对我国古代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的轻视乃至抛弃,易使人们忽视我国传统文化在心理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导致对我国古代的在当今心理学发展中仍有重要作用的方法或方法论的忽视。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心理学在百年发展中,共经历了两次高潮,大大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其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社会变革的需要、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和邻近学科的推动作用。当前教育心理学学科新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迫使改革传统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新趋势;相关学科包括脑科学、计算机技术以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中国心理学发展的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回顾20世纪国内外心理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心理学迈向21世纪的发展取向,认为努力实现心理学研究的综合化、实证化、本土化和应用化目标应当成为发展中国心理学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4.
解读中国心理学的文化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若松 《教育科学》2004,20(5):62-64
本文力图以东西方文化交汇为背景,分析中国心理学所面临的文化困境的表现和根源,希求中国心理学能够把握实证科学的文化内涵,防止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的心理学的干扰,保证中国心理学能够健康发展,有益于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5.
文化心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心理学取向 ,它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主流心理学的困境的基础上。它能够消除和弥补主流心理学的不足 ,解决主流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它并不能替代主流心理学而取得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 ,因为它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事实上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 ,它们能够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因此 ,将来心理学的发展是多元并存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与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其势不可挡的锐气和实证的、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统治了心理学界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为心理学走上科学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作为一个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已经不复存在,但时至今日.行为主义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仍在社会很多领域里发挥作用。本文力图通过社会文化背景与学科自身发展的逻辑性阐述其兴起的原因,而从方法论的视角揭示其衰落的必然性.并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着力于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长期为消极心理学所占领,它的三项使命中,只余一项被人长期关注。积极心理学欣然接手另两项使命的研究,并在历史发展、社会及个人发展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下,顺利地完成了当代心理学使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当前艺心理学走出困境的出路就是采用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而中国古典艺心理学应是这个新模式的灵魂所在,对中国古典艺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就成了我们目前探寻出路的关键。中国古典艺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也是遵循着三位一体研究模式--以马克思主义艺观统摄西方艺心理学众多理论,从中国古典艺心理学中吸取养分,寻求补充,这样才能使困境中的艺心理不获得深入、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观问题是理论心理学元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心理学发展、建设及未来走向的指南和航标。它构成了心理学家的视野,导致了他们能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以及容纳什么和排斥什么。心理学发展史上,有自然科学观、人文科学观、超科学观等观点或理念。文化心理学现在对上述心理学“现”批判性继承基础上,主张将心理学置于文化框架中,深入探讨文化心理观下的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研究者生存方式应有的内涵,扩展实证科学观的边界,从而为心理学带来更宽泛和更具深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0.
实验心理学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总结了当前心理学理论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批评观点,探讨了实验研究方法在当前形势下的心理学地位,提出了实验研究方法自身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