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西启 《现代语文》2007,(11):28-28,7
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群像的分析,批判的分析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在批判分析这些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指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从而进一步联系现实,揭示儒林群像的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群像的分析,批判的分析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在批判分析这些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指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从而进一步联系现实,揭示儒林群像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的高峰。所谓“儒林”,读书人也(士人)。所谓“外史”,“原不居于正史之列也”。《儒林外史》中,通过对八股取士和举业至上的反思,揭开了科举制度的溃疡面,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3.
卜磊 《德州学院学报》2012,(Z1):292-294
《儒林外史》作者通过对当时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理性审视,描写了明清科举时代的儒林群像。本文通过对鲁翰林形象及悲剧结局的分析,探讨下清代翰林的境况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作者吴敬梓在吸取以往讽刺文学精华的基础上,以极其严肃的态度、老辣犀利的笔调、幽默含蓄的言辞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八股科举制度,刻画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儒林形象,深刻揭示出封建八股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  相似文献   

5.
匡超人浅论     
“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在伟大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里,吴敬梓严格地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儒林”形象,有的给以热烈的赞扬,更多的是予以辛辣的讽刺。匡超人是被讽刺的人物之一,是“儒林”群丑中的一丑。在《儒林外史》“儒林”群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以五回之多的篇幅描写了匡超人在我国封建末世这个科举社会里堕落变质的全过程,这在《儒林外史》中是仅见的。本文试图从作者创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对匡超人这一人物及其社会意义作些粗浅的论述。作者首先让马二先生把匡超人带到了他的笔下。匡超人是乐清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流  相似文献   

6.
正《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地描绘了吃人的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推荐阅读的古典文学名著,人物众多纷杂,主题丰富深刻,是学生名著阅读的难点,也是教师阅读教学的难点。本文借用热词“逆行”,根据儒林人物对待功名富贵的不同姿态,确定了“逆行者”、“顺流者”和“矛盾者”三种不同的人物类型,选取三个代表人物,感受逆行者的特立独行,顺流者的粗鄙庸俗,矛盾者的彷徨冲突。从点到面,汇聚儒林群像,关注三类人物的不同结局,由具体人物投影时代风貌,走进作品批判现实、追求自由的主题,实现名著阅读教学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22,(1):45-49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儒林故事展现了清代儒生的精神面貌。这些儒生可依据具有圭臬意义的原儒划分为真儒与假儒两类。真儒在道义追求上与原儒相同,假儒则一反其道。然不论真儒还是假儒,都是吴敬梓借以正向或反向循古的对象。受作者思想复杂性的影响,真儒身上又显露出魏晋士人的精神特征,显现了吴敬梓所循古道的双重性特征。究其崇古之因,既是对时局与生活环境有所不满、亦受其自身所接受的思想学说影响,故有所兴寄。而所兴所寄,与原儒、魏晋名士相共鸣,是以循古托寄。  相似文献   

9.
老舍以文学家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老北京社会下层市民悲苦贫困的生存境遇,并通过市民群像的塑造,呈现了城市文明下的病态人性:一、愚昧的市民阶层因袭着封建宗法观念;二、封闭的人文空间给市民阶层带来保守性和盲目性;三、长期的封建思想文化灌输铸就了市民阶层奴性十足.  相似文献   

10.
“兄友弟恭”是封建道德理想之一,而吴敬梓在现实生活中所亲历的却是“兄弟参商”,这是他的创作中出现兄弟群像的生活根据;摇曳多姿的表现手法,使得他所塑造的兄弟群像取得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小说中的兄弟群像大都是士人出身,因此他们的言行也都是士人性格的某一侧面的反映,既有其烛照世相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作的道德反思。  相似文献   

11.
前言《女儿经》是宣扬孔孟之道,用封建教条拼凑起来的大杂烩,是残害妇女的软刀子。其要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贤妻良母”,把妇女禁锢在封建礼教的牢笼里,不许妇女起来革命造反,以维护封建反动统治。据初步查考,《女儿经》大约是宋代儒生编纂的。当时,封建社会正向末期过  相似文献   

12.
吴敬梓《儒林外史》以“儒林”为主体,虚拟前朝之历史背景,全面展现封建末世社会的人间众生相;于人性之善恶、美丑及真伪的褒扬贬抑中,寄予着作一己之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对汉代经学教育作了不少批判:教学内容囿于五经,导致儒生学识不博;重师法家法.导致儒生缺乏创新能力;学用脱离,导致儒生劣于治事;迷信权威,导致知识虚妄不实.王充的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汉初 ,工商业者和游侠两个社会群体的得势 ,对皇室和儒生阶层的既得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于是 ,儒生阶层极力怂恿皇室对他们进行抑制以至镇压 ,到汉武帝时取得成功。从此以后直至清代 ,中国社会分层大体如下 :人口中绝大多数是不识字的农民 ,他们和极少数商人和手工业者一道 ,构成被统治阶级即平民 ;皇室和儒生阶层组成统治阶级。这种社会分层模式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以至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使中国社会长期停滞在封建阶段 ,至今仍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孔子时代起,中国社会逐渐出现一个称为“士”或“儒生”的特殊人群,他们不事生产,只学习、教授、发展儒家学说。他们一再试图说服春秋时代的诸侯、战国时代的国王和汉代的皇帝,实行他们的学说:儒学。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日益认为儒学强调“忠君”思想,强调皇权,对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大有用处,于是,儒生日益得势,攫取高官厚禄。汉武帝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皇家和儒生阶层就日益在中国社会具有深深的既得利益,成为封建制度的坚决维护者  相似文献   

16.
《肉蒲团》把儒林作为写淫的背景,把科举作为写淫的伴奏,贯彻始终,使全书虽然主要是一部写淫的性小说,却同时有了儒林小说的特征,可称之为"儒林色情小说"。它把性与儒林题材堪称奇特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部刺向礼教的儒林之谤文、科举之詈书。  相似文献   

17.
从白虎观会议和《白虎通》看儒学的反动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七十九年(东汉章帝建初四年),一群反动儒生麕集于洛阳白虎观地方,“讲论五经同异”,汉章帝“亲临称制”,“连月乃罢”(《后汉书·儒林传》),这就是所谓的“白虎观会议”。在这次清一色的儒家黑会上讨论的结果,由班固撰集成书,这就是所谓的《白虎通》(又名《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白虎观会议的召开和《白虎通》的编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的反动儒生朱柏庐编纂的《朱子治家格言》,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为本,宣扬的完全是封建地主阶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反动说教。它在民间流传甚广,毒害很大。这里,我们选择其中的部分反动观点进行批判。一、批判《格言》中鼓吹的反动的“天命观”《格言》中写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意思是说,封建统治阶级享受荣华富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为加强封建大一统的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司马迁敏锐地看出其实质不过是“外儒内法”,拉大旗作虎皮罢了。因而司马迁表现出了对先秦儒家的景仰和对汉武帝时期变味了的汉代儒林的鄙弃。  相似文献   

20.
《清忠谱》以明末宦官专权残害东林党进步人士的史实为依据,揭露了明末阉党统治的黑暗腐败,歌颂了以颜佩韦为首的市民群众反抗封建暴政的英勇斗争精神。在艺术上把群众斗争搬上舞台,塑造了五义士英雄群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