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来自汶川     
正我来自汶川,经历了那场震惊世界的5·12大地震。那时我就是那里的一名老师,我也是一名四个月大的宝宝的母亲。在那里我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较量,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从来没有过的骄傲与自豪!汶川本来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县城。那里的山带着杂乱的群  相似文献   

2.
胡勇 《人民教育》2012,(Z2):5-7
题记: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是看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2009年4月,我受命到四川省都江堰市八一聚源高中工作。这是一所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灾区学校。去学校之前,我想,经历过大地震考验的学校,师生一定会更加珍爱生命,会更有一股子冲劲儿去争取更好的明天和更大的人生幸福。然而当我真正走进学校时,一些现象却出乎我的意料。每天考勤时段,在岗教师不足70%。有的老师把5天的课集中到3天上完,其余两天就自由安排,还有个别班主任经常到校外小茶馆喝茶、聊天、  相似文献   

3.
我固执地要把本已写好的开头换下,因为就在本文写到快一半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了. 经历了这场劫难的人,必定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4.
2011年3月11日,我在东京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大地震。地震的时候,我们正在上数学课。整个教室摇摇欲坠,拉门像喝醉酒一样晃来晃去,桌上的课本和笔全部跳起了蛇舞。第一次经历地震的我有点慌,心想:该不会有事吧?我  相似文献   

5.
我固执地要把本已写好的开头换下,因为就在本文写到快一半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了。经历了这场劫难的人,必定刻骨铭心!经历了这场劫难的人,必定再一次体会到,中国是人情的故乡,是人性的故乡,是人道的故乡,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坚强不屈和团结一致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经历了这次大地震之后,我的脑海中不断地冒出一个念头:当一名地质学家!因为在这次大震之后,有许多的科学家都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但是,如果能成功地预报地震,那会减少多大的伤亡啊!我这段时间不停地想,要是现在有一个地震预报仪……  相似文献   

7.
30年前,我生活在内蒙与河北、山西交界的一个县城,唐山发生大地震的时候,影响也波及此地。但我不知,正在睡梦中,被敲门声惊醒。那时我就住在办公室里,门口正在建设大礼堂,工地有下夜的。那个老头感到了大地的震动,觉得有必要叫醒我,虽然这并非他的职责。我醒了,问一声:怎么回事?在得知地震之后又翻身沉沉睡去。我并没有愚笨到不知地震危险,因为此前我已经历过一次地震,那是几个月前在沈阳,为营口大地震波及。我正出差,却在办完事后无法离开沈阳。没有火车票,当时也坐不起飞机。人们整天整夜拿着很少一点值钱的东西在冬天的街上逛。我住的那…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这次大地震之后,我的脑海中不断地冒出一个念头:当一名地质学家!因为在这次大震之后,有许多的科学家都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但是,如果能成功地预报地震,那会减少多大的伤亡啊!我这段时间不停地想,要是现在有一个地震预报仪……  相似文献   

9.
我生长在多地震的台湾,经历过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2004年南亚海啸大地震时,我又正好在泰国曼谷,加上连续两次在日本旅游时遇到地震,我自己又住在台北的高楼上,所以对地震特别注意,常看这方面的书,并向专家请教。  相似文献   

10.
我生长在多地震的台湾,经历过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2004年南亚海啸大地震时,我又正好在泰国曼谷,加上连续两次在日本旅游时遇到地震,我自己又住在台北的高楼上,所以对地震特别注意,常看这方面的书,并向专家请教。  相似文献   

11.
胡北 《上海教育》2008,(14):13-13
昨天,我们刚刚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的考验;今天,我们就来接受黄浦江的洗礼。从山崩地裂的震颤,到碧波荡漾的抚慰,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我代表灾区师生,感谢上海人民对四川教育的关注、关爱与帮助!  相似文献   

12.
惊恐一刻     
这篇习作与众多描写汶川大地震的文章的区别在于,小作者是以经历者而不是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这场大地震带给他的切身感受,因此显得真切而独特,也避免了没有真实感受的泛泛而谈。作者回忆了发生大地震的那个时候他所经历的事情。通过小作者在文中的描写,我们知道了就连湖北也有了明显的震感,从侧面可以隐隐感觉到这次地震之严重。  相似文献   

13.
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又见识了日本的这次大地震,我们应该有紧迫感,搞好学生和国人的生存教育。“三生教育”在全国也应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4.
侯泽宇 《小学生》2009,(12):36-36
我真想快快长大,当一名科学家。我要深入研究地质学,在大地震来临之前及时给人们发出警告,让人们尽早逃离危险地带,使5·12大地震的悲剧不再上演。我要当一名气象学家,准确地观测气象,为人民服务。我还要到南极,补全臭氧层空洞,解央温室效应,让全球的气温不再升高。  相似文献   

15.
正愧疚感的纠缠我来自意大利,精神分析学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同时,我还做人类学的研究。我去过亚洲、非洲等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见过无数种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对此非常着迷。在中国的日子里,我开始了解中国,我看到,中国的很多家庭正在经历大地震,年轻人常常被愧疚感牵引,行为走向错误的方向。眼下的中国人对个性的追求非常强烈,越来越注重物质需求。注重物质,是个体感受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力量,是种子的力量。有一种精神,叫"汶川精神"。汶川大地震已迎来了4周年纪念日,如果让我说出心里话,那就是,在这四年中,作为汶川大地震的见证人、旁观者,我真的发自内心的有一种强烈的震撼感和自豪感。这也是一种实实在在、让人激动、让人自豪、让举世震惊的一种抗震救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拍唐山大地震?其实这是我和唐山一个莫大的缘分。唐山大地震那年我18岁,家住北京。一天晚上,睡到半夜忽然听到屋里所有东西都在响,我被妈妈推着往外跑。当时从楼梯逃生,一步好几个台阶地往下奔.从没想过自己能跑那么快。  相似文献   

18.
《教育科学论坛》2009,(9):65-67
一、对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回顾 绵阳市作为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在灾后教育重建中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心理援助工作。该项工作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心理辅导老师,也是德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心组成员、德阳市高三心理辅导团核心成员。5月15日,也就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我与北京来的两位心理志愿者以及德阳市教科所的老师们走进了东汽中学临时救助站,对师生进行心理干预,5月17日,我被任命为东汽站的负责人。从5月15日至今,我已经在心理援助工作中坚持了两个多月,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一些困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把这些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私人的藏品中,有一个发黄而旧黯的信封,里面装着十几张大地震后化为废墟的照片,那曾是我的"家";还有一页大地震当天的日历,薄薄的白纸上印着漆黑的字:1976年7月28日。记得一位朋友曾问我:"你当时有没有想到过死,哪怕一闪念?"我看了他一眼。显然没有经过大地震的人,不知道这种突然的大难降临是何感受。如果说绝望,那只在地震猛烈地摇晃40秒钟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