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逍遥游》的解读中,蜩与学鸠大都是被嘲讽的对象:天地局促、见识短浅、自鸣得意、毫无自知。而大鹏却成了积极奋发、引人向上的意象。这种理解,不仅会导致文意中的许多矛盾,而且与庄子的本意也大相径庭,甚至于恰恰违背了庄子的本意。一、鲲鹏不但不为庄子所肯定,相反正是庄子所贬抑的对象尽管大鹏腾飞时气势磅礴、惊天动地,但是在南迁的过程中却显示了许多的无奈和被动。首先,它的起飞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没有“六月海动”、没有九万里高度、没有“扶摇”之风势,也就无从上飞至九万里高空。耐人寻味的是,行文至此,插入了“天之苍苍,其…  相似文献   

2.
<正>在高二语文课本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描绘的大鹏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外形高大雄伟,胸怀宽广,志存高远,见识非凡。跃于大海时,乘长风破万里浪;翱翔蓝天时,凭扶摇搏击长空。它不满足于现状,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天地。千百年来,它被人们交口称赞。大鹏的形象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化鱼为鸟——变化大起初,大鹏是北海的一条大鱼,名叫鲲。鲲体积非常大,它的身体有几千里宽,可到底有几千里长,人们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游》中塑造了一个非凡的形象——大鹏,然而,人们对大鹏的形象解读,却有问题。一方面,人们直觉到庄子对大鹏形象是赞美的,而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庄子视大鹏为“有待者”,尚未进入逍遥游的境界。大鹏是庄子为说明自己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而塑造的一个铺垫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陈赟 《文教资料》2011,(33):88-91
《逍遥游》中大鹏是否逍遥,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这是误读庄子产生的假问题。从《逍遥游》的论证思路看,庄子在文中并不关心大鹏逍遥与否,仅仅是用大鹏寓言来说明“小大之辨”,为“无己”“无功”“无名”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出场做心理铺垫。大鹏寓言与逍遥之境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假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把庄子无端崖的“卮言”当做传统的逻辑论证“庄语”来阅读了。研读《庄子》,应该对“卮言”这种诗性的论证方式予以充分重视,从语言修辞入手,方不至于胶柱鼓瑟、郢书燕说。  相似文献   

5.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其中的“扶摇”,从陆德明到成玄英都认为是旋风。  相似文献   

6.
小与大     
李晗堃 《高中生》2012,(4):55-55
早在战国时代,庄子就提出过“大小之辨”的问题。庄子在他的天才篇章《逍遥游》中说,斑鸠、鹚雀一类的小鸟认为自己飞离地面一两尺便足矣.甚至肆意嘲笑高飞几万里的大鹏。小雀儿与大鹏应该有小大之别了,但庄子还是认为,就算大鹏一举九万里,也是“风在下矣”,即有所待,不能无拘无束,不能自由自在,这就等同了小与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国学大师马叙伦先生《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诗句充分肯定了《逍遥游》在《庄子》(道家称《南华经》)全书中的地位。逍遥游者,自由精神之遨游也。篇首即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极言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窃以为,这正是庄子本人追高骛远的精神向往。晋代支遁《逍遥论》说“庄生建言人道,而寄指鹏安鸟”,乃探心之论。庄子之“人道”并不垂意世俗的功利,而是注重于自由精神的张扬。或云,鹏飞九…  相似文献   

8.
大鹏不是一个励志形象,它与抢飞于蓬蒿之间的小虫毫无二致;大鹏不是抒情诗的大鹏,而是寓言的大鹏;它的美或它的诗性体现在它所寄寓的哲学思想上,“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达的不是积极进取,而是绝对的孤独和局限。对文本不可曲解,而应回归到其哲学和文体本质,回归到对寓言这一古老文体的解读正途。  相似文献   

9.
关于庄子《逍遥游》什么是“逍遥”,是大鹏逍遥还是小鸟逍遥,是大鹏、小鸟都逍遥还是大鹏、小鸟都不逍遥,至今争论不休。庄子之所以要塑造一个大鹏鸟,并写小鸟讥笑大鹏,目的是引出“小大之辨”,并从而加以批判。庄子强调的是“无”,“无”得越彻底越好,只有“至人无己”才是“逍遥”。  相似文献   

10.
"大美"思想是道家美学思想精华之一,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突出表现.在<庄子>丰富的物象描绘中,庄子以其独创的具有"道"象、"道"境特征的"大物"之象--大鹏之象、"大木"之象、飓风之象、大海之象等的诗性描绘,从不同层面包含和体现着庄子的"大美"思想.大鹏之象是诗人自由之境的诗意传达;"大木"之象以其形象的不断拓展与增殖体现着"道"的超功利性;飓风之象是进入"道"境的心灵自由飞升的审美体验;大海之象则是"道"之本体的艺术抒写.  相似文献   

11.
"大鹏"形象源于《庄子.逍遥游》,不仅点染了庄子"无待"的哲学思想,而且以其自由的个性及雄伟精能的力量成为后世文人自况或抒怀的最佳形象。庄子之后的许多文人都曾刻画过大鹏形象,其中,李白以其浪漫恣肆、傲岸俊逸的人格魅力独领风骚。李白的《大鹏赋》专注描述了"大鹏"的奋勇激昂,宏奇壮伟。磅礴傲岸的"大鹏"已从庄子的哲学意象转化为具有独特含蕴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2.
《庄子·逍遥游》中颇具奇伟力量的大鹏,在南飞时,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但仅凭这些“有待”就能断定它们都是不自由的吗?在草丛中觅食的麻雀很快乐,因为它们没有搏击长空的欲望;虽然它们不能像大鹏那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半空中翱翔的雄鹰也很快乐,因为它们找到了展现自我的空间;虽然它们不能像“野马”那样在空中任意游荡。但麻雀毕竟是麻雀,雄鹰只能是雄鹰。每种生物都按照上天赋予的方式生存,它们有理由感到自由和快乐。“子非鸟,安知鸟之不乐乎?”对庄子而…  相似文献   

13.
《大鹏赋》是李白超越有限的精神图腾,他在大鹏的现象中寄寓了自己的自由理想。这篇赋受庄子《逍遥游》的影响明显。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一为哲学论文,一为文学作品;大鹏不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为李白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大鹏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很高,并且极具生命力的意象。该文着重探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形象原型的内在涵义,以及后代文人在诗文中使用大鹏这一意象的两种价值取向──作为远大志向的象征和作为精神自由的象征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庄子、李白所塑造的大鹏形象,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内涵:对远大理想的追求;自由精神;通观精神。庄子、李白所追求理想的不同,形成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这从大鹏形象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和审美特质三个方面得到阐释。大鹏形象实际上象征庄子、李白对生命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7,(6)
扶摇九万里,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用赤子之心去拥抱自然;持竿不顾,逍遥曳尾于涂中。在亦庄亦谐中,思想自由翱翔在无限的宇宙;在亦热亦冷中,精神独守着天空中那一轮璀璨的明月。这就是庄子哲学最自然的生命流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一位诗人哲学家,他思想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其人生哲学。考察庄子处乱世求自解的人生哲学,以“德、命、心”为重,并构成庄子人生观的三层次:以“德”为内蕴的人化天道观;以“命”为旨趣的达生人性论;以“心”为主体的超越人生法。庄子的人生哲学观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要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评论亮了     
《中学生博览》2012,(19):55-55
@人人网V:【#人人热门状态#】“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周代一里=415.8米90000×415.8=37422000m=37000km地球同步卫星距赤道的高度约为36000千米,突然发现大鹏是个同步卫星……  相似文献   

19.
教学《逍遥游》,不禁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鲲鹏展翅,扶摇天外之感。翩跹之余,竟想到几个庄子。晋庄子苏轼《石钟山记》:“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此庄子,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绛的谥号。  相似文献   

20.
郭象在《庄子注》中对庄子的“逍遥观”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一是逍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在庄子看来大鹏和至人、神人、圣人是逍遥的载体和象征,郭象则认为万物皆为逍遥。二是实现逍遥的方法产生了变化,无需庄子式的“心斋”和“坐忘”,只要内心自得,做到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就好。郭象的逍遥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满足了社会和个体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