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柯里亚的木匣》(六年制小语第七册19课),是一篇新入选的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根据苏联作家左琴柯的作品改写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生  相似文献   

2.
一、训练目标所谓纵向比较法就是将同一题材或同一作家前后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的方祛。放宽地说,同一作品中前后不同内容或表现形式的比较亦可算作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法的训练目标是学会比较不同时间里出现的不同作品,学会比较同一作品的前后内容与表现形式。二、例题解析1.比较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在内容上和表达上的异同。(两篇文章均见高中《语文》课本,此处略)两文都是哀悼文字,纪念对象都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但是两篇文章前者写于1926年,后者写于1933年,相隔虽然只有七年,而中国的形势…  相似文献   

3.
卡萨诺瓦是欧洲18世纪著名的"风流浪子",他的自传《我的一生》给欧洲作家们留下了大量的创作空间,其印象派的生活方式受到当时维也纳现代派作家的推崇,阿图尔·施尼茨勒作为维也纳现代派中的杰出代表,在一战末期创作了两部风格迥异的"卡萨诺瓦"作品:中篇小说《卡萨诺瓦归乡记》和幽默剧《姐妹们或卡萨诺瓦在斯帕》,两部作品都围绕同一个人物,呈现其不同阶段的人生状态,以及行为方式的相应变化。本文将对施尼茨勒创作的这两个卡萨诺瓦进行比较,尝试通过分析他们的异同,探究作者对于印象派生活方式产生两种截然不同态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林格伦是瑞典著名的儿童作家,她有30多部作品获得过各种荣誉和奖励。像“安徒生金质奖章”、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国家奖、《纽约先驱论坛报》春季奖等。《绿林女儿》是她的一部现实主义儿童作品,讲的是女孩罗妮娅和男孩毕尔克.分属两个世代  相似文献   

5.
《夏洛的网》是一部历久弥新的伟大作品。锋兄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英双语精装本《导读》里说:“我觉得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应该只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读过《夏洛的网》的人,另一种是将要读《夏洛的网》的人。”  相似文献   

6.
<正> 在巴金的创作生涯里,有两部具里程碑性质,足以代表其小说面貌的作品。它们是《家》和《寒夜》。本文想通过这两部作品的分析,对巴金小说的艺术风格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家》和《寒夜》的写作,虽然前后相隔近十多年,但作家的艺术个性——这被屠格涅夫称为“自己的声音的东西”,却象一根红线贯串了这两部作品。其特色之一是:作家所关心的,在艺术上作刻意追求的,是人心的发掘和探索。研读《家》和《寒夜》,我们可以发见一个颇有兴味的事实:这两部作品对人物肖象、体形和服饰的描绘都很简约。在《家》里,作家对最主要的人物形象——觉新  相似文献   

7.
2006年《十月·长篇小说》第2、第3期格局较为类似。第二期推出了马丽华的《如意高地》和邓九刚的《驼帮》;第三期则发表了范稳的《悲悯大地》和廖华歌的《玉皇岭》——也许是巧合:两期杂志各自收入了一部“藏地题材”和一幅“村落画卷”,而作品面貌也多少有些相似。边藏作家一如既往地倾注汪洋恣肆的精神诉求,以致几乎淹没了“小说”这个文体;而另两幅“画卷”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类似的叙述结构,清晰流畅,特点突出,只可惜各自写成一个“好看的故事”便戛然止步。总的来说,虽然四部作品各有可说,但相对于年初的重装出击,近两期《十月》长篇号势头有所回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张爱玲的两部译出作品——《等》和《桂花蒸阿小悲秋》以及一部译入作品——《五四遗事》为研究对象,探讨张爱玲在译入、译出两种翻译模式下,如何对作品主题进行解构与反转,将其进行“宏大化”或“世俗化”处理,藉此适应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使译作得以生存。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翻译生态环境和翻译方向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翻译方向性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董晨 《文学教育(上)》2010,(19):146-147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一文是朱光潜先生在抗战的最后几年发表的一篇批判文学创作中存在低级趣味问题的文章,全文共分上下两篇,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两方面分析了当时文坛存在的十种低级趣味现象及其对读者的危害。虽然作者在文章开篇就表明“刘彦和在《文心雕龙》里有一篇《指瑕》,只谈用字不妥一点,这看起来似乎是对《文心雕龙》的批评,但实际上朱先生的这篇文章恰恰有很多论述深受《文心雕龙》的影响。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文心雕龙》不仅对古代作家的创作很有帮助,对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和文学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亦有非常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于晓利 《考试周刊》2009,(37):27-28
《安娜·卡列尼娜》和《一位女士的画像》分别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著名长篇小说。两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伊莎贝尔·阿切尔对“自由”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历来是学界评论的焦点。然而.不同的人生观决定了两人迥异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不同的人生结局。两部作品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向我们昭示:真正的自由是理性的自由、道德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和物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作为“红色经典”的《青春之歌》是一部在主流意识形态下被不断规范和改写的小说。这是这样的规范和改写使作品的内涵更加复杂。从作品中人物的求爱语言中探索作品人物的意识形态化,从而看到被规训下的不同人物共同的欲望。  相似文献   

12.
自我的缺失     
在众多汉语写作者当中,莫言有自己的“个性”的声音。如小说《红高粱》是一部“个人化”的战争史;备受争议的《丰乳肥臀》是作家自己非常推崇的作品,莫言说:“你可以不看我的其他作品,但你一定要看我的《丰乳肥臀》”。小说对历史进行了解构和重建;《檀香刑》可以称为“通俗小说”,其叙事方式、情节设  相似文献   

13.
小说《傲慢与偏见》的结局充满了喜庆色彩:最终喜结两段良缘,似乎既满足了读者,也达到了作家的意愿。然而,作家在作品中达成自己的愿望时,真的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吗?本文从弗洛伊德“梦的改装”的精神分析角度入手,揭示《傲慢与偏见》结局的具体达成方式与该小说中心思想的不符现象,以及该作品中作家隐藏的另一愿望的达成,从而探讨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遭受的来自内外界的束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散文给文苑传留下来众多的优美篇章,当人们面对这些目不暇给的繁花硕果时,常会产生一种精选编集的心思。以往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按时代来划分,如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和茅盾等所开辟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那样,为的是便于检阅一个特定时期的创作成果。另一种是给特出的作家编出合集,如阿英的《中国现代十六家小品》那样,便于考察各别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给作家分别编出选集或作家自选集的就更多了。我们  相似文献   

15.
作者简介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14,(4):F0002-F0002
张丽钧,语文特级教师、困家级骨干教师、全国十佳教师作家。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出版个人文集18部,其中《门的悬念》《捐赠天堂》等6篇文章被选入语文课本,《心灵的选择》《牡丹花水》等17篇文章被选作高考、中考命题材料,散文集《我要回报以歌》获“全国教师十佳作品奖”。  相似文献   

16.
运用比较阅读法,将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或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纵向比较。把不同作家不同作品或同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横向比较。更易于引导学生养成多角度观察事物、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性,从简单的思维活动走向复杂的思维活动。下面以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同期作品,《赤壁赋》(以下简称“赤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下简称“念文”)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将两文作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7.
教材解读本组教材围绕“外国名篇名著”专题编写。共选编阳篇文章,以两种方式呈现: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四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  相似文献   

18.
张晨帆 《英语广场》2022,(22):68-72
大仲马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素有“通俗小说之王”的美誉。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外部因素和作家个人因素共同作用下,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与拜伦的《唐璜》呈现出互文性特征,其中女性形象之间的互文性尤为显著。本文首先探讨《基督山伯爵》与《唐璜》互文性的缘起,之后分析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之间的互文性,力求从新的视角对两部作品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改写理论为研究视角,将庞德的汉诗英译集《华夏集》置于其所产生的时代及文学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改写理论的两大因素———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庞德的翻译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认为《华夏集》不能片面被视为一部"不忠"的译作,而是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两大因素共同促成的一部改写作品,《华夏集》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文学功用,已大大超出讨论译作本身忠实与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分属于元明时期两部戏剧名作,也是两部以“离魂”为主要情节的作品,通过观照两者在人物塑造和主旨思想方面的异同,便于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及作家的审美理想,进一步把握文学尤其是戏剧作品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