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华 《黑河教育》2010,(7):37-37
《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本文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次编入的有关爱情话题的文章。“爱情”对于初三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因此,上课之初我有很多顾虑,一方面我担心性格内向、情感内敛的孩子回避这个话题,不肯与同学、老师交流;  相似文献   

2.
一、学情分析1.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学生对这篇爱情话题的课文特别感兴趣。2.初三学生开始关注爱情问题。根据平时观察,部分学生对爱情的认识模糊不清,缺乏判断力,认识有偏差。有的  相似文献   

3.
李争 《江西教育》2010,(1):50-51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似乎是个老话题。《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并不令人满意:他们要么啰里啰唆,如同复述课文;要么以偏概全,不得要领;要么闭口不答,面露难色。万般无奈之下,教师往往亲自出马,然后让学生“鹦鹉学舌”。  相似文献   

4.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被选入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中。该诗不愧是最古老的经典爱情诗歌,一直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对于这样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歌,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呢?不少教师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相似文献   

5.
王凤芹 《现代语文》2007,(7):106-106
初一学生以《真情》《感动》《伤逝》为题目、以“我爱我家”为话题写作文,结果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以下的问题:要么空洞无物;要么篇幅不够,平平淡淡;要么俗不可耐,读之味同嚼蜡。学生为什么不能笔端含情,妙笔生花呢?又怎样才能使学生写出的文章感情充沛,真挚感人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爱情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不可否认它依然是一个敏感话题。虽说他们私下里接触过不少关于爱情主题的故事、诗歌、小说等,教材里也常有与爱情擦边的课文出现,但当2004年上海市实验教材堂而皇之地编入以“爱情如歌”为主题的单元,当苏霍姆林斯基解释爱情的《致女儿的信》大大方方走入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当老师和学生不得不就爱情这个敏感话题在课堂上面对面的时候,作为教者,必须正视这一长期以来被遮蔽着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细心地调试讲爱情的“度”,积极地探求说爱情的“法”。在此意义上,江苏陆凌老师、湖北张先美老师、浙江李芳老师等的探索性教学课例就显得格外珍贵。我们特别选取这三位老师的教学案例进行研讨,是因为这三位老师的探索更具有典型意义,相信他们的探索和困惑也是大多数老师思考和关注的焦点。同时,我们还特别约请了广东深圳市教学研究室的程少堂老师和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新教材的编写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郑桂华博士参与了本次案例的研讨,在此表示真诚感谢。相信这一组文章能立足于敏感话题的教学,给更广大的教师朋友们以多方位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检讨     
周六上午学校补课。马上要开运动会了,接着“五一”放假,学生有近十天的休息时间,这是放假前最后一节课了。办公室里,我和教我班语文的小萍老师商量最后这节课我们一起上,她在《青年文摘》上读到一篇文章《童话》,很感人,想和大家一起欣赏,于是我们计划就“爱情”这个话题和学生来个互动。  相似文献   

8.
三千取一瓢     
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里,贾宝玉有一句非常经典的爱情表白:“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得一瓢之饮,但饮便是,一瓢之饮如何得来?是教师直接舀出送给学生,还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饮到这一瓢?  相似文献   

9.
黄晓园 《现代语文》2009,(4):116-117
[教材分析] 《给女儿的一封信》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我们最难解答的莫过于“爱情”这个敏感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书信形式,引用少年时代祖母玛利亚所讲的一个童话故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阐明爱情本质,使一个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而故事也启发和培养了女儿的正确爱情观。这篇文章对成长中的学生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谈谈爱情     
汪文娟 《生活教育》2014,(13):43-45
正在人教版教材中,初三上学期的《致女儿的信》是首次谈及爱情话题的文章,此前的课文没有任何涉及。初三的学生正是十五岁不到的年龄,正如文中的女儿一样的年纪,也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及时植入爱情种子萌发出自己对于爱情信念的年龄。从课文出现的时间和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地位来看,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课本没有涉及并不代表学生没有关注,他们接触的漫画、校园小说大凡是以此为题材,他  相似文献   

11.
经典代表: 说起经典的爱情小说,怎么能不提简·奥斯汀和她的《傲慢与偏见》,这部主要针对一个有着五位性格迥异的女儿的家庭展开,以爱情为主要线索,涉及婚姻、金钱、地位等话题,全书情节富有喜剧性,语言机智幽默,是奥斯汀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  相似文献   

12.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了颜老师上的《给女儿的信》,教学效果很好,觉得是一堂好课,值得向大家推荐。颜老师的课好在哪里? 一、紧扣课文精粹,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这篇课文的精粹是什么?首先,当然是“什么是爱情”。这是个既敏感又复杂的问题。多少名人大师、作家诗人作过这样那样的诠释,教师要在课堂上发挥,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真可以热闹一阵子。然而,颜老师却不这样做,她紧扣“美和力量”“忠诚”“永恒的记忆”三个层面,准确、简明地揭示爱情的  相似文献   

13.
夏艺 《语文学习》2010,(1):34-35
沪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爱情如歌”单元中的《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经典爱情诗.诗中虽然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但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作者通过“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意象来否定一些爱情观。  相似文献   

14.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马太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是一个值得小学教育界重视的问题,这对于调整教师的心理及行为和暗示学生的心理及行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马太效应是借用《圣经》中的一句话:“富有的还要给予,没有的还要剥夺。”也就是说:越有的越有,越没有的越没有,要么就是良性循环,要么就  相似文献   

15.
例一:有位教师上《致女儿的信》,在拓展学习时,他说“:爱情,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之讴歌,为之赞叹。请大家列举一些表达爱情主题的古代诗词。”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教师再问“: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作者吗?”见学生无言,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以后可要用心读书啊。”其实,学生的回答非常符合拓展要求。教师没有给予正面而充分的点评,却偏离正题,有意无意地批评起学生的知识不全来;更有甚者,看似语重心长的一句“以后可要用心读书啊”,实际上传递着这样一种错误信息:你们不知道某一知识,不是正常的遗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爱情悲剧的根源、主题思想及艺术美等方面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经典悲剧进行比较来解读人类最经典最永恒的话题——爱情。  相似文献   

17.
高霞 《山东教育》2010,(5):41-42
《礼记·中庸》中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被我奉为学习的三大经典策略。在我的学生时代,它们曾发挥过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成为教师后,它们依然是我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编者推荐辞: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不可以和学生一起谈人生与爱情?就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要怎样和中学生大大方方地谈?这关涉到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既进行思想教育而又坚守语文阵地不失语文本色的问题。本文作者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前些日子,参加了一次语文课堂教学竞赛的观摩活动,有一堂课引发了大赛评委与观摩老师的争议。该堂课授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于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要么回答简单,要么一问三不知,达不到教学效果和目的。课堂教学中应找准“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的“点拨”教学。  相似文献   

20.
我这里所提的“主题”不是窦桂梅老师在研究的“主题教学”中的文化主题.而是特指一篇文章或一堂课的中心主旨。我们知道《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任何一篇文章,不论其文学性如何。但它肯定在其语言文字之中蕴籍着作者的“情”,即写作的目的性或文章的意旨,要么导人为善,要么识事明理,要么人格感召,要么辨别真伪,要么予人智慧、弃恶扬善。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多数都围绕主题设计教学的,努力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地统一。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但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尤其是主题教学中往往会把文章的意旨即思想教育的惟一化、层面化。实际不论是文章本身思想内涵或是学生的个性体验都会出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