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彝-汉语四方方位词的理据同中有异,其理据性的差异与参照物的选择密切相关。汉语四方方位词是一个自足而完整的造词系统。"东"的主要理据是"日、木",而"日、木"的取象则准确全面地表达了汉语四方方位词系统而整体的原始理据。在理据上,彝-汉语"东、西"方位词的差异性相对较小,而"南、北"方位词的差异性较大,并且彝语四方方位词的理据性参照物之间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如汉语强。  相似文献   

2.
关于现代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本义和来源,大约有两种典型的观点,它们持着恰好相反的观点。本文从"东、西、南、北"这几个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及人们认知的角度进行探索分析,试图找出它们是一个自足系统的理据。  相似文献   

3.
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四方方位词“东”、“西”、“南”、“北”,应该是一个自足的完整的造词系统,但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假借”系统。“东”的造词关键在于“日”、“木”,而“日”、“木”的取象和意象则准确而全面地表达了汉语四方方位词成词的系统而整体的原始理据。这些系统而整体的原始理据,不仅决定了原始汉人在给汉语四方方位词造词时的顺序性、层次性,而且也反映了现代汉人运用汉语四方方位词习惯称序的延续性、历史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现代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本义和来源,大约有两种典型的观点,它们持着恰好相反的观点。本文从"东、西、南、北"这几个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及人们认知的角度进行探索分析,试图找出它们是一个自足系统的理据。  相似文献   

5.
"着"[·ts']在祁几方言中是个功能负担较重的词,它有方位介词、动态助词、方位词、语气词四类用法.从认知角度探讨方位词"着"的来源.并结合现代汉语中"上"、"沿"等词集动词、方位词用法于一身的现象,可以看出方位词"着"[·ts']与方位介词"着"[·ts']一样是源于附着义的动词"着"[ts ' 33].  相似文献   

6.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或者任意性和理据性的争论由来已久,直到目前仍然没有定论。本文从语言符号的微观角度入手,以构成人类概念系统的基本方位词为例,对英汉语料进行考察和对比分析,从而提出像似性虽然普遍,但归根结底只是任意性的补充。另外,语言符号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语言符号的性质会因为语言的差异而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7.
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界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索绪尔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象似性是语言的本源性特征。从认知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句法象似性的几个主要体现层面: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及标记象似性进行分析,可以为英汉语中的相关规则和表达形式提供理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调查研究法、个案纵向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两名1~3岁说汉语儿童的方位词习得及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早期方位词的习得过程,结果显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遵循一定顺序;"上"类及"里"类方位词的习得要早于"下"类及"外"类方位词,且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方位词.笔者认为,儿童方位词的习得受到儿童早期认知能力、方位词的语义理解难度、语言输入频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宏观参数[+/-分析性]角度来看,现代汉语具有相对分析性,而英语和古代汉语具有相对综合性。汉语、英语中的介词和方位词的结构则存在微观参数上的差异。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与方位词具有不连续性,两者的中间往往出现专有名词或名词短语,体现出汉语词类较高的分析性。英语中的介词常常表现为空语类(轻方位词),与方位词合并使用,体现出相对综合性。  相似文献   

10.
用方位词为地理实体命名较为普遍.不同地区的方位地名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一是方位地名的构词方式不平衡。二是对方位词的使用频率不平衡。导致地名中方位词使用的不平衡性因素有客观地理环境的特征,有方位词本身标记方位的功能。还有方言词汇的影响。用方位词给地方命名的选择优先顺序可归纳为:上下〉东南西北〉前后〉里内外〉左右。  相似文献   

11.
"NP上"和"NP里"的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上"和"X里"在汉语里都很常用,意义有区别,也有交叉.从认知和隐喻的角度系统地归纳"上"和"里"的用法,在易混淆的地方进行比较,能帮助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更准确地使用这两个常用方位词.  相似文献   

12.
"前/后"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方位词.本文在分析其本义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前/后"表示空间、时间的意义与用法,以及由此进一步拓展的隐喻现象,从而希望为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介词“on”和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中表达方所的介词和方位词是体现两种语言对空间识解异同的最典型代表。本文从空间识解的角度分析英语介词"on"和汉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并比较和归纳了它们之间的空间语义对应和不对应的义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回顾和评论有关现代汉语方位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关于方位词的科学定义应该从语法功能角度来进行,即能普遍地附在其他词(或比词更大的单位)的后面表方向或位置意义的词叫方位词.根据不同的标准,方位词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从总体上、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等三个方面对方位词的类型进行划分.根据定义,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单纯方位词有17个,典型的单纯方位词有14个,合成方位词有138个,方位词总共有155个.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汉语方位词组“在……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含“……上”的词组的统计结果,从认知的视角对“在……上”的空间语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上”的界标具有点、线、面、体的特征,而同样的概念在英语中要用at,in,on,above,over等方位词来表达.这说明语言表达作为人类认知的反映,是具有理据性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方位范围划分的问题上,因方位词内部尚缺乏完整的鉴定标准使得某些词能否划入方位词出现争议,其中"旁"就是一个典型词语。文章从空间表义及语法功能两个角度对"旁"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其可以划入方位词范围。  相似文献   

17.
对汉语、维吾尔语的理据性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认识各自词汇体系的构成特点。论文从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形体理据4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反映了汉维两主要从事汉维双语研究。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句子中连动成分排列大部分按照动作发生先后顺序或者事理因果顺序,一般认为动词顺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但是在交际过程中,根据交际者说话内容不同,所要强调信息不同,有时候可以打乱这种排列顺序,由此产生了连动成分语用性移位现象,而且这种移位带有主观性。对语用性移位情况从主观性角度阐释,利于人们用更准确言语形式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19.
《语言理据研究》全书共十一章,分别从理据和理据研究、理据的内部形式、理据性和任意性、语言系统内部的句法理据研究、语言系统外部的句法理据研究、理据的分类、探究语文理据的基本方法、探究文化理据的基本方法、理据的基本特性、理据研究的普遍性意义、理据学视角下的若干汉语现象等角度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语言的理据.该书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  相似文献   

20.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及其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汉语新词语层出不穷,文章对新词语的产生作了理据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对新词语的来源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