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理想道德人格是指人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以及社会道德价值几方面最完美的结合 ,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标准。笔者认为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一、主体性道德人格及其特征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主体内在的道德规定性 ,是主体所具有的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品格的总和 ,是对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肯定 ,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的本质特征的价值。如果说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在个体人格上的凝聚与表征…  相似文献   

2.
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促使道德生活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的觉醒,并在此基础上重塑主体性道德人格。这是人的主体性的道德人格发展的历史性、内在性和现实性的必然要求。觉醒和重塑的途径即要从外在的影响因素方面考虑,又要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发展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自我道德需要的出现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修养的动机和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励主体的自我道德需要要确立个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作用,制定适宜的道德目标,深人道德实践,使主体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德育是当代德育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性德育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产物。它注重通过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要求,调动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培养主体性人格是当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它将引发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道德教育的内在依据。大学生在从事学术研究开始就应该培养学术精神和学术责任,自觉接受学术规范和学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并在学术实践中恪守学术道德。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实现大学学术自由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确立马克思主体性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激发学生内在道德需求,走道德教育自律之路。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它暗含着这样一个内在要求——遵循自然之道、顺应学生自然个性、回归生活本真,给学生一个宽松真实的外部环境。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虽然十分注重道德个体的主体性,但由于其逆自然之道而行,反而束缚人的主体能力。因此,在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仁”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属性和品质,它具有成己成物的内在要求,“为仁由己”说明了行为主体“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自律意识以及对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表明了道德实践活动中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建立稳定有序、公平公正、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乃是人类自古至今的美好追求。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等对象性客体关系的和谐。在其构建的动态过程中,必然受道德因素的影响,都与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存在内在关联。文章把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的价值问题置于和谐社会这样一个视角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冉乃彦 《今日教育》2007,(11S):32-33
陈旧的道德观.由于漠视人的主体性.只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单纯外在的约束、管理人的方法.因此传统的道德教育热衷于灌输、控制、训练人。而现代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从重规约人走向重发展人。因此当代的道德教育应该探索如何从重在“教道德”走向重在“学道德”.使人的道德发展真正成为主体的内在建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培养主体性人格,必须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即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意识;理解对话,尊重主体地位;回归生活,实现主体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11.
陈旧的道德观,由于漠视人的主体性,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单纯外在的约束和管理人的法,因此传统的道德教育热衷于灌输、控制和训练人.而现代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从重规约人走向重发展人."道德本质上要求的是在各种关系中的个人的自觉行动,即自持".1因此,当代的道德教育应该探索如何把重点从重在"教道德"走向重在"学道德",使人的道德发展真正成为主体的内在建构.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阐述,提出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价值及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立命之本。培养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能促使大学生形成自觉抵制人的“物化“的能力,能促使大学生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呼唤着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主体性德育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基础,正确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生成的前提,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培养主体性人格,必须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即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意识;理解对话,尊重主体地位;回归生活,实现主体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即人的需要,它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具有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现实性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论述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为此,应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理论基础,以个体的道德需要为出发点,分析德育时机的基本内涵和内在本质,从道德发展、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社会关系方面阐述德育时机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道德内化是指通过教育、灌输、示范、引导等方式,将外部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等转化为个体道德认知、道德信仰和道德自觉的过程。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地位、作用等本质力量。道德内化与人的主体性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实现道德内化目标。因此,应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深入分析其对道德内化的重要作用,探究以人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中国的理想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需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青少年道德行为的控制器。皖北区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情感意蕴,它在青少年道德情感机制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渗透、保障、调节等作用。有力强化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促进了青少年主体性发展,为青少年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动力源。  相似文献   

19.
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培养道德选择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对多样的经济环境、复杂的政治环境、多元的文化环境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内在身心和谐和全面发展的自身要求。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是走出困境、摆脱道德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他者"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隐含了西方对主客体关系的认知,展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极度张扬。列维纳斯从"他者"的维度审视现代伦理困境,颠覆了传统的本体性哲学,建构了形而上学的"他者"伦理。本文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出发,考察青少年道德主体性失落的问题表征、内在机理等,探索青少年道德主体性重塑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