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奖励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与桑代克和斯金纳等心理学家的倡导密不可分。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奖励运用的效果要视奖励的接受者——学生而定,学生对奖励的不同解释影响着奖励的效果。在教育实践中应用奖励时,要多发挥奖励的信息功能,尽量少地使用奖励的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是儿童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奖励与惩罚是家庭和学校常用的教养、教育方式,分析奖励与惩罚对儿童社会化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经典强化理论、分析了奖励与惩罚的一般性功能,并分年龄段探讨了奖励与惩罚对儿童社会化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奖励与惩罚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奖励和惩罚更好的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通过对其理论依据、奖励和惩罚的关系问题、关于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奖励误区和惩罚误区以及如何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和运用这两种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4.
曾经有一段时间,W校教科研是个薄弱环节,教师在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目也寥寥无几.为了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制订奖励方案时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作为重奖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5.
现时代,我国教育中的奖励已陷入三重困境:一是被教育者用作“手段”的奖励,却成了学生和家长极力追逐的“目的”;二是本当用以激发学生潜能的奖励,却蜕变成了强化学生竞争的推手;三是榜样、标兵、楷模等荣誉称号对于学生的示范功能日渐式微.教育中奖励的困境与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之间存在着生态关联.教育者应当着力淡化奖励的功利色彩;使奖励的对象由学生的相对优胜转向学生的进步表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中奖励的精神基础,使榜样的德育功能由利益趋动转向道德审美.  相似文献   

6.
曹飞 《考试周刊》2011,(71):218-219
当前学校教育已经普遍认同惩罚与奖励教育是两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但在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惩罚与奖励教育仍是一大难题。作者结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及德育现状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教育语言的重要范畴,借助隐喻的认知功能,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奖励意味什么”这一仁者见仁的问题.描述和分析“奖励是药物”、“奖励是糖衣”和“奖励是催化剂”三个代表性隐喻,可以揭示隐喻产生的语言环境,发现奖励的功效及潜在的副作用,并关注奖励应用的要点.  相似文献   

8.
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有效奖励与无效奖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奖励是美国课堂管理中用得最多的技能之一.各种课堂管理理论流派及其模式在管理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奖励.本文旨在探讨奖励的有效性,提高课堂管理的效能.本文在接受布罗菲关于有效表扬的12条建议的基础上,扩大了表扬的研究范围,提出了有效奖励的30条建议.  相似文献   

9.
蔡伟  张志坚 《中国教师》2012,(20):31-33
<正>奖励意味着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要想得到奖励,你就必须按照要求去做,即"做此才能得彼"。通过契约,所要达到的并不仅仅是完成一个目标,更是一种心灵的塑造。我们要追问的是,这种"契约"是否真的有效?换言之,奖励真的可以取代批评或惩罚吗?奖励的本质、标准及其教育功能究竟是什么?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能够让我们获得一些新的理解。一、奖励的本质——师生之间一种控制与服从的关系1.奖励的前提假设操作性条件反射作为奖励的理论基石,其基本的前提假设就是人是可以依靠外在的控制发生改变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求学路上两件小事的叙述,分析了学校教育中奖励和惩罚的运用。认为奖励和惩罚具有同等但相反的效果,对于学习而言奖励往往比惩罚更有效。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运用好奖励与惩罚,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奖励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当过度依赖奖励,以至于师生“恋上”奖励时,奖励的消极影响就不言而喻了。为了消除奖励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小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去奖励教育”。去奖励教育不是教导学生不去追求奖励或对奖励不以为然,而是教导学生以合理的方式获得奖励,不能以有无奖励作为行为的出发点,更不能只以奖励作为评判自己的标准。同时,去奖励教育要取得成功,也需要教师丰富自己的教育方式,减少对奖励策略的依赖。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德育渗透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奖励策略是幼儿园德育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然而在幼儿园德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对于奖励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偏差,致使幼儿园德育效果不太理想.由此,部分研究者在论文中反复强调奖励策略的负面效应,批判教师滥用奖励,导致许多教师在奖励运用方面存在许多困惑.应该说,奖励策略是一种中性的德育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3.
表扬与奖励是塑造幼儿良好行为的有效教育手段,在幼儿教育中正确认识到幼儿表扬与鼓励的误区及后果,正确有效的进行表扬和奖励,让幼儿在适宜的表扬与奖励教育中能正确面对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的一代新人.本文对进行表扬和奖励教育,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科技奖励与政府的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奖励在奖励行为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政府在科技奖励中扮演着主导的,特殊的角色。本文要从深层次揭示政府在科技奖励行为中的内在机理,回答政府科技奖励的理由、功能,不同的政府层级在科技奖励行为中存在的差异,并且预测获奖者对科技奖励的反应、以及政府科技奖励行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回归人性的视角探析作为生命存在的人对于奖励具有哪些内在诉求,是正确认识奖励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必要前提。教育中奖励的运用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始终不渝地坚持公正的原则。对学生成长最具价值的奖励应当能够唤醒他们内在自我完善的力量,让他们沉浸在自主学习的无限乐趣之中,帮助他们掌握更多学习策略,从而获得一种健全的人格和普遍适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学校和教室里充满了奖励和惩罚.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就用"红五星"之类的贴纸,贴在表现好的小朋友的额头上;小学教师则在教室前端墙壁上弄一个"小花园"--在学生姓名后面贴红花,学生表现越好,红花越多;到了中学,这些"中看不中用"的奖励已没有力度,则换成实实在在的奖励,小到学习用具、大到"三好学生"称号,五花八门,甚至可以奖励现金或升学考试的分数.  相似文献   

17.
奖励和惩罚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在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快乐教育一边倒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奖励和惩罚的实施效果,反思其背后深层的正负面影响,将有助于解决困扰家长、教师和校长的诸多问题。其实奖励和惩罚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奖励有时就是一种惩罚,而惩罚也可以成为一种奖励,我们应该掌握一些奖惩的调适策略,与学生充分沟通,超越控制思维,给予学生关爱,厘清“何以奖罚”和“为何奖罚”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强大的、自主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熟。  相似文献   

18.
奖励和惩罚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在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快乐教育一边倒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奖励和惩罚的实施效果,反思其背后深层的正负面影响,将有助于解决困扰家长、教师和校长的诸多问题。其实奖励和惩罚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奖励有时就是一种惩罚,而惩罚也可以成为一种奖励,我们应该掌握一些奖惩的调适策略,与学生充分沟通,超越控制思维,给予学生关爱,厘清何以奖罚和为何奖罚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强大的、自主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熟。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与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声誉与强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些民间科技奖励的奖金比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奖金高许多倍,但是国家级科技奖励的荣誉度很高.当民间科技奖励的强度大大超过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强度时,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权威地位和社会影响会下降,要保持国家级科技奖励的主导地位,又有利于民间科技奖励的发展,必须处理好民间科技奖励和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强度关系问题.本文系国家科委软科学课题95036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徐玲 《教育探索》2002,(9):70-71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奖励机制沿袭了几十年,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了现行的学校教育奖励机制与素质教育发展的相悖之处,并提出了新的改革对策,具有可操作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