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24年春,印度文豪兼诗哲泰戈尔到北京,曾由诗人徐志摩陪同到法源寺赏丁香,在二三十年代,北京宣武门外的法源寺遍种丁香树,丁香之盛在海内外闻名遐迩,所谓“香雪海”的美誉盖出于此。自清代以来的诗人、士子、学者、画家等,多爱在此寓居吟赏,一些诗人们也常  相似文献   

2.
屈原赠联     
江苏常熟县虞山东南有一个读书台,据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昭明太子萧统读书的地方。萧统很崇拜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他日夜苦读,发誓要通晓屈原著作。传说屈原为之感动,就写了一副对联赠给萧统,鼓励他刻苦读书。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好、好、好,阅尽世文方知妙;勤、勤、勤,待闻读书不断声。传说自然是虚构的,佳话却颇有韵味,所以流传不息。屈原赠联  相似文献   

3.
凌濛初小时候天资聪慧,可是家境贫寒,进不了学堂,只好天天在学堂外偷听。一天,大雪刚过,先生正在教学生对对联,先生念道:  相似文献   

4.
5.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作为一个爱书如痴、读书成癖的人,今不避浅陋,试撰读书治学数联,与青少年朋友共勉。  相似文献   

6.
所辑10联显示出曾国藩赠联在“不工”基础上的独特的“工”:描绘景象,突破真情告白式撰写模式,以模糊取工;或集句、或引典、或化用的集引,以异同取工;或平实、或闲适、或豪放、或浅俗、或典雅的艺术风格,以求变取工。  相似文献   

7.
<正>清朝年间,有一位县令姓沈名步青,取意步入青云、一步登天。但他贪污受贿,只认钱财,欺压百姓,鱼肉乡里,老百姓管他叫"审不清"。尽管这样,他还自命清廉,在县衙门上写着"爱民如子,执法如山"的字样。这年春节,"审不清"回老家过年,县衙便大门紧闭。老百姓为了讽刺县官,替自己出口气,便在县衙门上写了两副对联。一副对联是:"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10岁那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初开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家的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相似文献   

9.
裴伟 《文教资料》2001,(4):143-145
壬水庚金龙虎斗, 郭聋陈瞽马牛风。 这是一副谐趣而又含意深刻的对联,牵涉两位“史学巨人”——郭沫若和陈寅恪。从字面解,联语将陈、郭生年、属相及对应的干支五行都嵌于其中;陈1890(庚寅)年生,属虎,庚为金;郭1892(壬辰)年生,属龙。再者,郭听力极弱(聋),陈晚年目盲(瞽),对仗工巧。特别是后三字用俗语作对,令人回味。 关于这副谐联的写作时间情况见于陆键东著《陈寅恪最后的20年(1949——1969)》(三联书店出版)称据郭氏秘书王廷芳等回忆,是郭在寒暄中,当即吟了一副对子给陈,这个对子《郭沫若…  相似文献   

10.
1962年,郭沫若在杭州——普陀山游览时,于梵音洞拾到一本笔记本,他好奇地翻看起来,见扉页上写有一副对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 处处难寻处处寻。 横批是: 春在哪里? 再翻一页,是一首绝命诗,署着当天的日期。郭老  相似文献   

11.
1962年,郭沫若在杭州普陀山游览时,于梵音洞拾到一本笔记本。他好奇地翻看起来,见扉页上写有一副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是一首绝命诗,署着当天的日期。郭老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原来失主是一位神色忧郁的姑娘。经了解,这位姑娘因高考3次落榜,爱情也遭挫折,于是便想“魂归普陀”。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让我把你的对联改一下吧: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姑娘看出改联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长者,便向他倾吐心思。郭老听后,书赠一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  相似文献   

12.
<正>梁启超自幼聪慧,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有神童之称。十岁那年,他随父亲入城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早晨,他在花园玩耍时见带露杏花很可爱,便顺手折了一枝,藏在袖筒里。这一举动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到,碍于面子,没有当面责备他。进到厅堂坐下后,  相似文献   

13.
1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国民党革命派代表人物何香凝十分气愤。1935年她给蒋介石寄去一个邮包,里面装有一条裙子和赠蒋介石的一  相似文献   

15.
门下弟子     
为师多年,门下弟子颇多,细细观察,个性炯异。“想打败自己”李晓刚,瘦高个,鼻梁上架一副眼镜。此生体弱胆小,尤其怕黑,不但不敢走黑路,甚至晚上不开灯就无法入睡。进入初三不到两个星期,他就请了两次病假。面对初三激烈的竞争,我着实为他捏一把汗。一天有学生来报:“老师,每天晚自习后,李晓刚总要一个人去校外。”我一惊,晚自习后,他一个人去校外干什么?况且他一向胆小怕黑……一个大大的问号印在我的心头。第二天晚自习的下课铃声一响,我的目光就锁定了李晓刚。教室外下了一天的小雨仍沥沥不停,我想:今天下雨,他不可能去了吧?可过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16.
衣钵弟子     
脱离社会现实的教育改革往往由于问题层出不穷而朝令夕改,这种“改革”成本最终要由学生承担。从根本上说,只有学校确实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单位而不是行政体系中的—个“行政单位”,才是真正为“素质教育”而废除考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衣钵弟子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换了一个班主任,是个男的。那个年代,大城市里的小学老师很少有男的,好像只有总务主任、工友之类才可以是。大约是有点抱负的男人都不屑于小学教师这种职业,即或现在,教师职业已经有了足够的吸引力,男小学教师仍然很少。我感觉,女小学老师留给男孩子的印象总是不够深刻。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感觉。他的名字我始终未忘,姓李名铁生,相貌则在记忆中已经变得有些抽象。但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那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毫无疑问,我永远是那种组织纪律性较差的学生。也难怪,我经常由于控制不住自己的发声器官而犯上课说话的…  相似文献   

18.
    
  相似文献   

19.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的弟子都是"活雷锋",在乱糟糟的春秋时代努力做好事。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学识渊博。1895年春赴京会试期间,他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向清王朝联名请愿,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他在北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他向光绪帝进呈所著《变法通议》,和康有为等实施变法主张,史称"戊戌变法"。同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期间,他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宣传改良主张,同时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