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趣话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又称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装饰着千姿百态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古时候的私塾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课”。即学对联。如“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等等。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一次寿镜吾老先生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  相似文献   

2.
对联趣话     
  相似文献   

3.
趣话对联     
少爷写春联从前有个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除夕夜,这个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自嘲,贴于门口:"行  相似文献   

4.
趣话对联     
解缙改春联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这年春节,他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们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对联趣话     
对联趣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康耀世对联是反映社会情状和绚丽人生的特殊文学形式,古往今来,奇文佳句绵延不断,名人轶事妙趣横生。东晋时,年节将至,大书法家王羲之挥毫写了一副门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不料儿子刚贴在门口,就让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  相似文献   

6.
对联趣话     
对联是深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语言艺术。在古代,它是一种雅俗共赏、人人皆可一为的大众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下面撷取几则对联故事,以博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7.
唐朝一县官,贪污掠财,无恶不作。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在衙门前贴上一联:“一对烛,亮亮堂堂,普照前后左右。”以征下联。老百姓早就对弛恨之入骨,有人便应了下联:“两盏灯,黑黑暗暗,无分南北东西。”气得这个贪官两眼发黑。  相似文献   

8.
上几期已经向同学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对联的知识、趣话,这次向同学们再介绍一下名联佳对。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我们已经谈了对联的来历及对联的特点,还谈了写对联的技巧(几种方法),这里,我再给同学们讲一讲对联趣话,让我们在看故事的同时,再了解一下古人作对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怎样运用娴熟的技巧的。这些小故事,在给人以愉悦美感的同时,更折射出智慧之光,从而使人获得丰富的启迪,在笑声里潜移默化地颖悟聪明起来。  相似文献   

10.
一句中探花据说,在一个大比之年的殿试日,皇帝取士花样翻新,不凭文章标高下,而是以对对联的方法决定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皇帝出的上联是:「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君是众星主」,这一句,既含东南西北四方,又有四个星(星座)名,而且联中点出「星」字,难度甚高。可仅片刻沉寂,应试者中即有一人对曰:「春芍药、夏芙蓉、秋菊冬  相似文献   

11.
趣话     
  相似文献   

12.
趣话     
1.英文里面的救护车叫ambulance——中文发音是:俺不能死。我一下子就记住了!2.我知道你身家千万,拥有豪车无数,私家豪华餐厅,现代化农牧场。自从QQ号丢了以后,你就一无所有,神马也不是。3.爷爷说:新闻联播看了几十年,愣是没看到大结局。4.小时候,我最喜欢玩捉迷藏,等别人藏好了,我就回家吃饭。  相似文献   

13.
趣话母亲节     
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母亲节,以纪念伟大母亲给予人类的母爱。据有关资料载,为母亲过节源于古希腊人的一种古老风俗。那时,古希腊人每年春天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纪念传说中的众神之母赛比亚,她是人类母亲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通感趣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基努·李维斯好酷(cool)啊!”“邓丽君的歌声好甜美啊!”“这种颜色太冷,不太适合你”……人们在这些说法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种很有审美价值的修辞手法:通感。通感,常常被看作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通感肯定是比喻;比喻不一定是通感。所谓通感,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移觉”。通俗地讲,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通、沟通、转移。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各种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获得的感觉,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和冷觉、…  相似文献   

15.
感恩节趣话     
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人的感恩节,它在美国已有380多年的历史,是美国全国性的假日,而且还和美国早期历史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大家所知,第一次感恩节是1621年英国移民在普利茅斯(Plymouth)举行的。  相似文献   

16.
趣话谐音     
音同或音近的字词便形成了谐音。汉语中存在着很大数量的谐音词,人们常常利用它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7.
教育趣话     
  相似文献   

18.
教育趣话     
  相似文献   

19.
20.
写作趣话     
《小学生》2008,(5):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