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地区主义的兴起为当代国际关系注入了新的内容.东亚地区的安全现状为新地区主义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新地区主义也对东亚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东亚合作安全的发展.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发展,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东亚安全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区域主义(一译“地区主义”)于二十世纪在欧洲得到了较好体现,但东亚区域主义将在自由贸易区建成后面临一个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区域主义自身的脆弱性和东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共同造成的。中国战略机遇期内能否通过有效的双边外交解开周边外交中的“疙瘩”、增进东亚区域主义的认同、更好地以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身份参与东亚事务,决定了中国国家利益能否得到充分实现。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迅速,但东亚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政治、社会等巨大差别、历史的纠葛与现实的矛盾,因而东亚地区主义的构建应该以正视差别、共容共存,求同存异、共享共荣为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东亚认同”意识,正确处理中日关系、重视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促进东亚合作各项机制的融合,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虽然东亚区域合作起步比较晚,但是潜力大,发展速度快,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东亚国家正探索建立独特的区域合作机制.但东亚合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东亚合作机制应如何建立,以推动东亚合作稳步、持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组织机构的健全以及经济、政治、文化互动的全面展开,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形成了以“上海精神”为核心的共识。从地区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具有地区主义的特性,逐渐成为国际体系中一个“地区”层次。  相似文献   

6.
东亚地区以其日趋深化的合作、富有朝气的经济连同地区内纷繁复杂的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东亚地区主义也随之成为重要的讨论对象.  相似文献   

7.
东盟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其成员国已达到10个,并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东盟的建立增大了东盟各成员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权益,也必将有力促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90年代以来,东盟的经济合作发展较快。从发展势态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加强将有助于推动东盟及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东盟将依托东亚这个大的经济圈,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合作的性质、层次及内容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都很看好。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区域主义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新潮流。东亚的区域主义通过次区域、区域间和区域三种渠道迅速发展起来。东亚区域主义的发展来自全球、区域、国家和个人四个层面的推动。东亚区域主义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安全困境”的存在、轴心的缺失、内部势力对比不均衡、美国的制约等等。为了扩大区域合作,东亚各国需要增强政治互信,平衡区域内各国的利益,中日需要合作、争取承担作为轴心国家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完善区域内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地区主义的全球发展是20世纪后半期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主要经历了旧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两个发展历程。地区主义的发展对国际体系中的国际力量结构、国际机制与国际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新一轮经贸合作浪潮,同时东盟通过谋求建立东盟共同体、制定东盟宪章、健全东盟机构、强化东盟权力、推动东盟向欧盟模式转变等措施,以提高其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领导能力。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领导地位的形成,是东亚国际力量博弈与东盟积极追求的结果,东盟自身条件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新古典主义理论和发展型国家理论,是东亚奇迹及其危机的两种主流解释理论。当代著名学者杰索普指出,这两种解释理论都预设了国家与市场的二元对立。发展型国家理论的解释贴近于东亚现实,但更需要被超越。在重新阐明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之后,杰索普将东亚奇迹的动力机制概括为出口主义积累策略与李斯特主义工作福利国家,并批判地分析了它们的兴起、特征、危机与转型。杰索普关于东亚奇迹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为我们重新思考国家角色及当代中国的国家转型提供了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卢静 《教学与研究》2008,36(4):55-60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与全球问题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逻辑结果.然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全球治理都面临种种困境.当前,地区主义在迅速发展,并出现了像欧盟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地区治理范例.地区主义的发展及地区治理的成功实践为陷于困境中的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能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周边外交是新世纪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纷繁复杂的地缘环境中确立适宜的周边外交战略至关重要。地区主义是冷战后国际社会的一股重要趋势。在亚洲范围内,地区主义指引下的地区合作正在蓬勃开展。中国为实现自己的大国战略及发展目标,大力开展地区合作,从而为地区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的结合提供了基础。地区主义作为冷战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不仅有理论基础,也逐渐为实践所证明。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同时,地区化的趋势也越发明显,地区间关系的探讨成为国际政治新的研究领域。地区间主义是促进不同地区内国家之间对话与合作的制度或组织,它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层面,通过其自身功能,如制衡、认同构建和议程设定等方面,促进了全球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末涤荡开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地区主义极有可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解释地区主义的政治学理论根植于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通过系统梳理这些理论,可以发现它们的演进逻辑和持续改善,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呼唤新地区主义研究的中国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在研究新地区主义现象时,通常有两种问题视角,即如何用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来解释新地区主义现象和如何用新地区主义理论来推动现实中的地区一体化。但到目前还谈不上有什么系统的理论建构。为了推动新地区主义研究的深入,学术界现在最需要做的学术工作是:回归中国本位、确立中国视角;树立大战略观念,构建具有东亚特点的地区主义理论框架;深入开展地区共同体建设的研究,提出“中国倡议”;加强对地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探讨东亚地区治理与善治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东亚秩序处于政治、经济、安全等不同领域的分割状态,出现了多种秩序主张.尤其是2010年以来,美国重返东亚导致地区变局,日本沦落为地区秩序的捣乱者,东盟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中国则进入战略等待期和战略突围期,东亚秩序处于变动之中.作者认为,构建和塑造东亚秩序的一些基础条件已经逐步形成,当前型构之中的东亚秩序体现出开放性、可渗透性、双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并行、大国提供地区公共物品、相对较低的制度化水平、国家间制衡以防止地区霸权等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政治发展不平衡、战略互信缺失、对东亚地域范围和主导权分配上的分歧.基于此,东亚秩序建构的主要路径和突破点在于,超越既有的功能性合作,妥善处理分歧,积极推动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东亚模式的争议与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亚模式是否存在,是近年来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学术界争议颇大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促进东亚经济腾飞的基本要素即东亚模式。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可分经济、政治、文化三种类别,每一类模式中均有诸多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特征。但与西方欧美成熟模式相比,东亚模式仍处于初期阶段,经金融危机考验后需要经过整合而成为第二代发展模式。不能用西方现代的模式标准来衡量东亚刚刚起步的模式。应从思维方式上抛弃历史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东亚传统是本地区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选择的不容回避的基本背景,在东亚共有传统和认知的基础上,重构适合自身和全球社会共同利益的东亚价值观,不仅利于提升东亚各国和人民在"东亚"这个"想像的共同体"内的文化共性和认同,促进东亚内部多方面的对话与合作,也堪为东亚为建设"和谐世界"贡献的一种积极的"东方式"文化交往理念.本文同时指出,东亚价值观的当代重构应立足于东亚共有传统和价值系统,积极吸收世界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通过参与世界文化的整体性建设为全球文化提供普世性内容,从而验证和焕发其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弘扬.  相似文献   

20.
试析东亚联盟论的“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联盟论是日本人石原莞尔提出的侵略理论,其主要内容是鼓吹将东亚各国经济纳入日本战争需要的轨道,实现所谓“经济一体化”;其第一步是使中国东北地区殖民地化,然后是利用汪伪政权掠夺中国广大内地的资源,再后是“开发”南洋各国,最终在东亚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统制主义经济体制。东亚联盟论和“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日本妄图获得足与欧美国家相抗衡的经济实力,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