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程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验研究活动 ,同时又是一种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它既关系到课程发展与变革规律的探索与获得 ,又关系到教育教学实践效果的形成 ,还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系统是否很好地主动适应了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 ,课程实验必须有自己清晰的实验目标 ,从而为实验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提供指导和努力方向。那么课程实验的目标如何制定 ,它由哪些内容构成 ,又如何确切地表述呢 ?这些是课程实验研究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它们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价值。  一、课程实验目标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对教学目标明确定位,并从发现传统课程教学的局限与不足入手,从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两方面解答思法课程教学的发展与完善如何进行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目标的历史演进出发,明确提出《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而“提高法律素质”是其根本目标,并简要概述了实现《法律基础》教育目标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22):105-106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概念,已不能涵盖信息技术对人类教育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开辟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空间。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及其基本思想、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目标及其功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以期能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明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真正的目标价值,进而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之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如期颁布了(除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我们还在紧张研制中之外)。几年来各方通力合作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部理想、信念以及为此付出的千辛万苦终于要进入教育活动的现场了(尽管还只是实验区)。  相似文献   

6.
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中“两课”教学效果不佳,《法律基础》课程亦不例外。其根源在于我们头脑中主体意识的缺失———没有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来看待,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把学生作为课程改革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以增强法律意识为目标,抓住宪政思想渗透和合法权益维护两条主线,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全面推进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7.
教育理论课程长期处于学术性与实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尴尬处境.知识取向主导着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如何促进师范生教育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值得继续反思和探究.文章中尝试对教育理论课程的价值取向作出自我确定,并认为应在关注课程内在的专业精神、课程目标的实践转向、开发学生教育生活作为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建和重视理论教育者的师范性的价值目标追求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有的教师对宏观目标理解不透、对中观目标重视不够,导致微观目标定位不准、内容理解窄化或泛化,影响课程思政实效。课程思政的宏观目标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中观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微观目标是围绕核心素养,实现价值塑造。课程思政不是外部强加给学科的负担,而应是学科教育内在之意。教师要从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夯实学科思想教育等四个方面把握课程思政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世界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产业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的态势;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使我们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这些发展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就业观念,同时也冲击着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价值,其具体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落实三维目标,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实现课程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改变学科本位。构建新型课程结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引导、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调控上.大学隐性课程的实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2.
就高等院校而言,“三生教育”工作的推进有着内在规定性和现实条件,这就需要在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活动中,有效整合现有课程与教学资源,并将其有机渗透于大学日常教育实践,合理进行校本化开发与实施。因此,在“三生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上,应通过课程纲要构建内容架构,在结构开放中实现相关课程间的内在沟通;而在“三生教育”有效教学设计方面,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体现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3.
回顾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其间存在很多问题:教材选编过于“主义化”的牵绊;技能教学的过度废退;“以人为本”泛化为“学生中心”的异解;高校体育课内安全问题的过度忧虑等.将这些问题进行剖析与匡正,提出解决方案:教材选编要明晰标准;三基教学审慎地回归高校体育课堂;正本清源“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以“度”的考量平衡高校体育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犯罪率上升与法律价值观教育的缺陷有关。法律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法律价值观教育体系进行基本构建,强化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校亟需进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高校与社会的全新关系所构成的高校外部德育环境,要求我们对当代高校德育及其目标定位进行内在省思,可以用“学校人”和“社会人”来标示当代高校德育的两种理念目标。当代高校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进行高校德育创新,实现“学校人”与“社会人”的同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提出活动德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德性行为的实际锻炼,增强德育的有效性。然而目前高校的活动德育尚存在着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如缺乏学习主体性,缺乏理论指导,缺乏实际效果,也缺乏科学评价。为此应转变活动德育观念,加强活动德育理论研究,建立有效的活动德育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在活动德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构建和实施主体性活动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概括和凝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微观层面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具体道德要求.该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一脉相承,与新时代我国公民的国家公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相辅相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点”和价值“源点”,是衔接和贯通社会中观层面的价值导向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是统一和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当前高校的课程考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应该按照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重新定位课程考试的目的和作用,矫正和完善考试功能,并应从修改和补充考试管理制度、建立考试标准、调整考试形式、理顺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0.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概括和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微观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道德目标.个体道德目标的培育是一个发展人的道德认知、陶冶人的道德情感、培养人的道德行为的复杂过程,即运用道德倡议、道德指令和道德禁令的形式激励人的高尚行为,指导人的正确行为和约束人的不良行为,逐步培养个体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爱国责任与情怀、敬业精神与追求、诚信品质与操守、友善心态与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