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我们可以从徐志摩的学养、个性、气质等方面探讨“云”意象在徐诗中反复出现的原因;通过对其几首代表性诗歌的“云”意象的分析,来感受徐诗的浪漫、抒情、飘逸、灵动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洛夫诗歌有一种贵族之气和金石之声,这是一种精神的硬度,一种基于情感浓度和思想深度之上的精神硬度。它具体呈现于“木石前盟”、“骨骼意象”和“天涯美学”三个层面。“木石前盟”指的是沉淀于诗人潜意识当中的“木”“石”情结,具体表现为《石室之死亡》和《漂木》两部长诗,一前一后,里程碑式地矗立于洛夫60年的创作历程当中。而“木石前盟”于洛夫的诗歌还有着“自然的情愫”、“经典的造型”和“矛盾的辨证”三重象征。“骨骼意象”则是“木石”意象的延伸、衍生和变异,最形象地体现着洛夫诗歌的的精神硬度。“木石前盟”和“骨骼意象”一天一人共同支撑起洛夫自觉的精神追求:“天涯美学”。这也正是洛夫作为一个诗人的深刻之处:有着高于一般诗人的特有的理想和信仰,同样体现着一种精神硬度。  相似文献   

3.
张敏 《现代语文》2013,(9):138-139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比如春华秋实、日月星辰等,本是无情无知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和“断肠人在天涯”。诗歌创作除了继承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还可以独创现代意象。很多文本中也出现了新颖独创的意象,诗人以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本质,给人以美的享受,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文本的积累,本“模块”指导的重点就是“生成诗歌的意象”,诗意地写作。  相似文献   

4.
每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综观艾青的全部诗作,他拥有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太阳和海洋。本文试就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的内涵及其成因进行探寻。一“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也唱不尽的主题。如《浪》、《笑》、《黎明》、《北方》等,而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创作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相似文献   

5.
作为朦胧诗派的诗人,顾城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这一首《我们去寻找一盏灯》正是如此。从结构上看,全诗由四个部分组成,句式整齐,具有建筑美感;从色调上看,诗歌选取了“白墙”、“野花”、“小站”、“列车”、“大海”等诸多意象,每个意象都具有鲜明的色彩,给人以柔和的美感;从内容上看,诗歌的前三个部分就像三幅画,野花映衬白墙,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7.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歌多数以自然为题材,把家乡新英格兰的花草树木融入到创作当中.在弗洛斯特的众多诗歌中,树木和树林是贯穿整个诗作的重要意象.因此,从树林在弗洛斯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入手,对这一意象进行深入剖析,能够总结出树林在弗洛斯特诗歌中反复出现与诗人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并且诗中的树林意象的变化也与诗人对生活的感悟相关.  相似文献   

8.
作为“废名圈”诗人里的一员,朱英诞笔耕一生,作品颇丰。《废墟》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艺术和独特的创作技法。解析《废墟》,可以将这首小诗从历史的湮没中凸现出来,再度被审美,让读者了解《废墟》中的古典诗歌意象的现代性化用技法、现代人文意象塑造的采纳、完整情趣的表达方式、自由和谐的形式技巧等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9.
新论长廊     
新时期“归来”诗歌中抒情主体的人格状况钟友循在《益阳师专学报》95第3期撰文指出:新时期“归来”诗歌是一个众星璀灿的诗群,这一诗群共同的创作品格乃至各个诗人出色的抒情个性,赋予其作品以灵性.按对待往昔苦难的态度,“归来”诗人大抵有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享有美国“诗歌之父”称誉的沃尔特.惠特曼以自由诗体创作了浪漫诗集《草叶集》,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他对生命的咏赞。对自我肉体与灵魂的歌唱,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欢愉;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挚爱;对社会运动的欢呼,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神往;对死亡的热忱欢迎,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感悟。惠特曼一生都在为自由而努力,渴望“既充分又真实地记录一个个性,一个人,即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的‘我’”,并力图通过他来表现一种民族建构意识。“他要做一个‘人的诗人’”。作为其代表作的《自我之歌》正是通过一个人(即诗中的“我”)来表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生命脉动。诗中的“自我”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但又超越了诗人本身,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人格化的形象代表。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选用“草叶”这一意象为诗集命名便是其中最鲜活的证明。在诗人眼中,草叶乃是世界上最普遍而又是最重要的东西,它象征着美国社会的活力,是诗人理想中民主自由的意象实体。正如诗人在《自我之歌》中所咏唱的:“它(草叶)是一种统一的象形文字/它的意思是/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间都一样地生长”。  相似文献   

11.
正意象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单位,诗人正是借助意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生命意识、主观的情感。意象探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当代著名诗人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可借助对语言的涵泳,探寻诗中的意象,触摸树的经脉,即人格之脉、精神之脉。一、《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的意象在《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诗中,树,是诗人李瑛钟爱的意象,是他一系列诗歌中的主体意象。首先,李瑛的军人身份,使得他有着浓烈的军旅情怀、军人情结,这使得他总习惯从军人的  相似文献   

12.
李蓓蓓 《文教资料》2006,(28):43-45
卡洛斯是20世纪巴西公众知名度最高的现代主义诗人,他的一些作品在巴西成了人人传诵的经典。尤其是他的《在路中间》,几乎所有巴西人都耳熟能详,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也饶有趣味。本文拟用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对此诗进行解读,结论认为,《在路中间》一诗有着耐人寻味的象征内涵,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石头”意象象征了卡洛斯眼中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设想《送友人》是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这首送别诗的场景充满诗情画意,感情真挚动人。诗人李白对友人难舍难分的情谊主要通过“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六大意象进行表达。本微课以课前自读、问题设置等方式解读这六个意象分别是怎么表达惜别之情的,侧重对“落日”和“班马”两大难点进行精讲。希望通过对意象群的解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诗与艺术是共通的.特别是现代诗,由于漠视音韵而强调意象,这就与视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罗门在其诗论中,曾多次谈到诗歌与绘画、雕塑、电影的关系,认为诗歌与各种视觉艺术在意象的组合、错位、变形等手法的运用上,是有共通之处的.他说过:“由于诗人在诗中透过语言文字,能使无形的‘意’,变成有形的‘象’,诗人便也因此被看做是以文字来绘画的艺术家.”(罗门:《诗与视觉艺术创作世界的关联性》)诗歌意象,是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共同拥有的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不同的是传统诗歌的意象组合方式有明晰的线索,而现代诗歌由于强调要“从目视的有限的外在现象世界,进入灵视的无限的内在心象世界”(罗门语),因而其意象组合方式便不似传统诗歌那样具有明晰性和直观性,而更多地以跳跃和抽象的形式来体现.为了实现从目视的三维空间向灵视的多维空间的穿越,现代诗人  相似文献   

15.
形象与意象     
中师新教材《新闻和写作》第二册的诗歌单元,编著引进了意象这个概念,并把它列为基础知识.但教材对意象阐述显得含糊、矛盾,课文分析和单元练习也多有不当.主要表现如下:解释与定义矛盾.对意象,教材是这样解释和下定义的:“比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所写的‘破旧的老水车’,‘破旧’、‘老’都带有诗人的感情因素,呈现诗人对祖国贫穷、落后的过去的感觉认识.这种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对客观事物的印象,就是诗的意象.”后一句是定义,但前一句的解释似是说“破旧的”、“老”就是诗人对水车的印象,就是意象了.相比之下,朱光潜先生的定义与解释就明确多了,他说:“意象是所知觉的事物在心中所印的影子.比如看见一匹马,心中就有一个马的模样,这就是马的意象.”分类与定义矛盾.教材把意象分为表达颜色、亮度、形态等的视觉意象;表达坚硬、潮湿、寒冷等经验的触觉意象;表达饥渴、恶心、或肌肉与关节的活动与紧张的内部感觉的感觉意象.照此分类,意象就是一种感觉了.诗人艾青倒是认为“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但这种说法,是很有争议的,笔者也认为不妥,意象,总该是一种“象”,至于是怎么样的象,诗人可以凭借视觉、嗅  相似文献   

16.
诗歌意象,作为诗歌的艺术单位和诗歌审美的个体特征。是诗人生活体验的表达,审美情趣的体现,创作个性的媒介,也是诗人生命意识的寄寓,文化精神的蕴涵。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源于诗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双重心理体验和文化积淀。荣格(Carl Gustav Jung)说:“一位具有特殊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精神生活所具有的集体性,通常都远远超过个性。  相似文献   

17.
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苏轼、苏辙第二次共同赴京。苏轼在此次途中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包含着诗人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模糊思考与探索。这一哲学思考成为苏轼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它起源于这一时期,成熟于黄州《赤壁赋》,而《赤壁赋》之后苏轼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哲学思想的发轫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南行集》苏轼诗歌的江水意象中。在此次进京途中,苏轼与江水意象二者之间实现了双重推进。  相似文献   

18.
从意象定义入手 ,说明狄更生是意象派的先驱和意象信条的规范者 ,并举例《蟋蟀唱歌》一诗 ,通过“细读”法 ,从内在具象的情感意象和外在结构的音响意象两方面对狄更生的诗歌意境和主旨进行分析、阐释 ,从而看出诗人对诗歌意象运用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9.
《说“木叶”》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文中林庚对我国古典诗歌里“木叶”及相关意象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以此阐明了“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文艺理论。这是一篇充满诗意又富于理趣的美文。浓浓的诗意林先生本色是诗人,他的研究论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善于将自己特有的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敏感,运用于文艺现象的描述和对诗歌语言的具体分析之中,形成富有诗意的表达。比如:“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钟爱”,就是特别的爱,深情的爱。男女之恋,可说钟爱;伯乐之爱良马,射手之爱强弓,此钟爱也。诗人都喜用…  相似文献   

20.
沦陷区诗人南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共性,它们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情调,和谐宁静。而“庭院”一词,作为他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这些诗歌内部空间的自足与封闭。而作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特例的《沉忧》则象征着对“庭院内的世界”的突围。它和南星其他诗歌一起,反映着诗人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语境耐人寻味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