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写本《杂抄》内有"论经史何人修撰制注"一条,这部分内容包含二十余种书籍,在形式上看其应为一个简单的阅读书目。而通过《杂抄》自身的性质以及书目所录书与书之间的联系,加上当时科举应试风气的影响,推测其为当时具有推荐性的学习书目。联系科举考试制度及内容,探索书目编纂人的编目意图,可以看出其所列书目内容对当时科举考试的迎合。本文以其对科举考试的迎合作为连接点,将书目内容与科举应试学习联系,以此窥探科举士子们当时科举应试学习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明代弘治年间刑部尚书白昂及其家族通过科举、输粟、恩荫等方式入仕,与大族互通婚配,广于结交士子,同时在乡里广施恩惠,保持了门第兴旺和宗族繁盛,成为江南地区的著姓望族。白氏家族在明清时期强盛一时,但正史的记载并不丰富,家族事迹集中于各类文集中,现代的研究也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整理白氏家族的发展史,并对其家族特征进行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延续了上千年,到了清代,科举制度发展到另一个高峰。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度的内容和方法更加刻板,使得士子们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及方法都以满足应试为目的,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风气和学习风气,因而对清代科举的研究也多从弊端入手,本文则从清代科举制度中相关的历史教育为切入点,探讨其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意义,进而达到可供当今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科举取士,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但是我们看到,在科举制发展的过程中,明清两代更注重分地取士。如果从完全公正的角度看,这似乎不够公正,特别是对文化发达地区的士子而言。如果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应该肯定,分地取士有利于文化落后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而且公平公正的原则仍贯穿其中,即各个地区的人才还是要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初,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明代科举研究获得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研究趋势的国际化、研究视野与方法的全而化及多样化,以及研究成果的不断细化和深化等方面;尤其是在科举人才的地域分布及社会流动、科举与社会、科举考试与八股文、考试规模与录取率、科举社会群体、进士观政与庶吉士制度、科举特点及其评价、科举文献等诸多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视野宽阔、立论扎实而富有创见的成果;科举文献的整理与出版也取得喜人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有些研究领域仍为空白或处于薄弱状态,甚至在不少似乎已有深入研究的领域还存在着基本史实不明乃至讹误流传的情况。因此,明代科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既需要不断扩大研究的广度和进行认识创新,同时又需要切实加强对基本史实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科举家族通常是指在以首位考取举人功名者为起点的直系五代亲属及其同父兄弟中,至少出现举人、进士各一名或三名举人的家族。明代福建符合以上条件的家族673个,共拥有进士960名、举人1091名,分别约占明代福建进士、举人总数的41.6%、18.4%。其中,具有两代科举功名的家族占到总数的56.7%,足见科举家族的赓续并非易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明代福建科举保持了很高的社会流动率。此外,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的空间分布虽很广泛,但又相当不平衡,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这与其所具有的科举实力大致相当,不过也有个别科举家族的规模、具有科举功名的代数远超其所处地区科举发展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郭渊 《文化学刊》2009,(1):148-153
封建士人在参与科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科举制、科举过程的主观取向,从而形成了科举政治文化。本文主要探讨科举政治文化的含义、特点、功能等内容。科举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封建士人的科举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代科举世家与地方教育--以北方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科举世家。文中利用近年出版的新史料 ,以一向研究薄弱的清代北方地区为例 ,通过大量事实说明 ,形成科举世家的根本原因在于重视教育。以读书为“世业”的科举世家 ,不仅本家族在科举中人才辈出 ,而且成为地方教育中重要的师资来源。他们充分运用家族社会声誉、行政权力和人才优势 ,积极参与地方教育 ,填补了清代地方学校的匮乏也满足广大民众的教育需要。  相似文献   

9.
律赋讲求声律,与"古赋"相对。它源于六朝骈赋,形成于唐代,并因"科举试赋"的制度而盛行于唐、宋、清三朝。律赋在韵律、平仄、句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其特殊要求,因而带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但各时代的律赋在程式上也不尽相同。律赋因科举而兴,科举以律赋为用,律赋对后来八股文的形式和作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平民教育与私人兴学,其倡议始于孔子,他树立了"布衣可以为卿相"的典范,自古中国重视士人的人文教育,注重其素质、品格、操守、信念与理想的培育。平民教育之发达,主要是藉由考试制度的建立,最早始于隋朝的"科举",考选秀才与进士为官之制,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阶级,以考试产生了"士大夫"阶层社会。"科举"即是一种考试选才的制度,考试前需要接受教育,选才使穷苦的平民可以翻身,若想打破分封、世袭的传统阶级社会,其唯一的途径即是参加考试,所以"科举制"也是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学"也是一种"考试学",而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选才",其本质即是"教育",教育不仅是实践人生理想的目的,也是一种实践理想的工具或手段。考试与教育促生了选才的功能,同时实现并保障了"科举"的价值与理想。于此,研究"科举学"成为很有意义的一门学术。  相似文献   

11.
科举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进行多学科的、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比较的科举研究,可以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创意。本文从科举学的重要性、广博性和现实性入手,详细分析了科举学的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2.
曾华 《文化学刊》2012,(4):8-15
长久以来,我们对科举制的评价以负面居多,似乎一提到科举就与封建糟粕相联系,这种错误的经验判断是建立在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只有深入研究科举,才能还原科举的本来面目,只有理性地思考科举,才能发现它一直以来就存有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科举制度的改革阶段,受理学蓬勃发展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显示出鲜明的理学化特色。一方面,宋代科举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与唐代有所不同,考试内容上更加注重义理的阐释,形式上偏重议论,在考试评判标准上也以涉理、论理为基准评判文章优劣。另一方面,宋代科举制度与理学的融合促进了隐逸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文学形式的多样化。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科举与理学及文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罗帕记》是一出优秀的黄梅戏传统戏,经过艺术大师王少舫和几代演员的磨砺,日臻成熟,家喻户晓。 当我读了《罗帕记》剧本之后,起伏跌宕的剧情就深深感染了我,那优美动听、催人泪下的旋律震撼了我,同时我也深深地爱上了我所担任的角色——王科举。 田园需要辛勤的耕作,艺术需要不懈的探索,尽管前人的演出已获得很大的成幼,但做为一个年轻的演员塑造王科举这个角色时,还应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再成功。  相似文献   

15.
宋代各类史书对科举制度的记载具有形式简略、笔法抽象和缺乏个案记载的特点,而文言小说的作者经历、创作目的、写作风格,都决定宋代文言小说涉及的科举史料,具有较高的补史价值。本文主要从官私史书记载科举制度的特点、是史书所载科举史料的缺陷、三是宋代科举题材文言小说的史学价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宋代科举题材文言小说的补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以江南贡院遗址为基础,打造一所专业收集、保护、收藏科举档案、文物、标本的研究机构及致力于发掘、继承科举传统的重要基地。科举博物馆通过举办多种陈列展览,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加强素质教育力度,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由于废止科考已经百年,经历过科举的人都早已作  相似文献   

18.
祝尚书先生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即从1998年开始,将其研究重点逐步转移于宋代科举与文学,并陆续有专题论文刊出,颇得到学界的关注,我也间有研读。现在祝尚书先生将这二十余篇论文结集,正式题署为《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因我过去曾撰有《唐代科举与文学》,祝先生视我为同道,故特邀我作序。我长期在中华书局工作,祝先生于数年前已在中华书局出版其所著《宋人别集叙录》、《宋人总集叙录》,近年来我又因受学界友人委托,计划编纂一套较有规模的《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两宋部分约请祝先生主持,因此可以说,我们确有学术…  相似文献   

19.
"重宴琼林"定制规范,施行严谨,系清代首创的科举宴筵制度。光绪《钦定科场条例》明文规定进士于会试中式周甲之年,若长寿健在,获皇帝恩准可与新科进士同赴琼林宴,尽享旷世殊荣。重宴琼林制度对清朝中后期科举文化产生了较为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三言二拍"中部分小说故事将科考的士子与占卜结合在一起,从叙事功能看,这类故事大致以"占卜—行动—应验"的预叙结构框架构架整个小说故事,使小说故事更具完整性。在小说故事中,占卜大多数出现在开头与转折,不仅对情节的发展起指引方向性与放慢故事节奏的作用,也有助于有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