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幼儿园中,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比较突出。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幼儿教师会出现应接不暇并且疲于应付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怎样正确地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对中班幼儿不同种类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常见的“告状”行为及家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向老师和家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3.
“你们的孩子今天中午不睡觉。”“今天画画你们的孩子画得一塌糊涂。”“他今天又打小朋友了。”类似这样教师在幼儿家长接孩子时,向家长告状,诉说幼儿一夭犯下的错误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我认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首先,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改正错误,而不宜简单地以“告状”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把问题推给家长。其次,老师向家长“告状”,往往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孩子家长性格粗鲁、脾气暴供,听到“告状”后就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些孩子一旦犯错误后…  相似文献   

4.
刘冰 《少年世界》2011,(4):43-44
常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从3岁多开始,特别习惯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来告状:‘某某在幼儿园抢我东西了”、“某某今天又打人了”、‘妈妈,你看他把我们家地板踩脏了”。这让老师和家长很伤脑筋,是不是孩子思想品德不好?其实,一般的孩子都爱告状,特别是4—5岁的幼儿。从他们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看,每个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程度不同的攻击性行为,而4—5岁的孩子,攻击性强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爱告状。由于年龄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其实幼儿的“告状”大多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告状内涵,不具有“告发”的意思。有的告状是一种变相的询问。例如,小华与小红两个孩子一起玩,小华爬到床上去了,小红告诉妈妈:“小华哥哥上床了。”孩子的告状意在探问妈妈:“可不可以上床玩?”又如小华  相似文献   

6.
3要会分析评判幼儿“告状”的内容幼儿“告状”的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及其个性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小班幼儿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与自身利益有关,要求老师保护、帮助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的认知、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有了发展,其“告状”内容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的幼儿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而且善于观察和关心周围的事物,所以其“告状”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告状”现象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表现。作…  相似文献   

7.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一个较普遍的行为特点就是“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家长或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是跟自己无关的事,孩子看见了也跑来告状;有时还三五成群地一起去告状。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往往弄得家长或老师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8.
近读今年1—2月合刊上潘淑芹老师《如何对待“小报告”》一则教育笔记,感到言犹未尽。所谓“打小报告”就是我们统称的幼儿“告状”现象。不论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幼儿受“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不少家长、教师为此发愁。有的担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会出问题,认为小小的孩子就如此“打小报告”,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习气,丧失宝贵的同情心,因而一听孩子“告状”,就感到焦虑不安;有的则为此感到厌烦,认为孩子无聊,对“鸡毛蒜皮”的事却“小题大作”,因而,不是不管不问,就是不问情由地将“告状”者数落一番。上述认识和做法都是…  相似文献   

9.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11):192-193
无论是在幼儿园里还是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老师、家长及相关长者告状,幼儿爱告状这一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也是这一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然而大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知识层次等方面的不同,在告状方面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11.
家访是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表现,了解幼儿在家生活状况的常用方式。家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日后师生情感上的距离。许多教师在家访时,只顾与家长交谈,冷落了小朋友,以致多数幼儿见教师家访,便神情紧张、拘束,甚至以为老师“告状”来了,躲起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孩子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事,总爱求助于老师,这就是所谓的“告状”。我认为幼儿告状是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对幼儿的“告状”要加以区别、正确引导,教幼儿学会如何“告状”。 一、要热情帮助同伴。有些小事本来相互间是可以解决的,如“老师××摔倒了”,或者“××鞋  相似文献   

13.
我从事幼教工作多年,常遇到孩子们“告状”这个问题。“告状”本身既能反映出我们工作中的问题,也能暴露幼儿的弱点,如果教师及时地抓住“告状”这件事对幼儿加以教育,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常“告状”的幼儿以独生子女为多,其次是个性强的幼儿。每当幼儿来“告状”时,我首先耐心听完他“告”的内容,同时考虑这些幼儿说得是否真有道理。对于那些带普遍性的问题,我就在思想品德课、语言课及课后,有针对性地通过讲故事予以开导,这样不但教育了那些以“告状”为能的幼儿,还教育了班里全体幼儿。  相似文献   

14.
王伶 《早期教育》2007,(6):9-29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向家长或者老师告状是司空见惯的事。面对幼儿的告状,作为成人的家长和老师又是怎样应对的呢?请看下面两件事情:  相似文献   

15.
“老师,吕哲又打我了”“老师,杨震拖玩具了”,类似这样的告状,我们老师经常遇到,那么该如何看待孩子们的告状呢?幼儿的告状无非有两种,一种是“xx打我了”“xx抢我的玩具了”,另一种是“xx和xx打架了”“xx抢xx的玩具了”。第一种情况是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反应。当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自己又无力制止时,孩子就向老师求援,老师应及时作出正确分析和引导,不要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出现第二种情况时,更不能置之不理或不给一个好气:“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因为这正反映了幼儿把同伴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  相似文献   

16.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碰到幼儿告状的现象。例如,“老师,XX推我了。”“老师,XX捡地上的脏东西了。”……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经常会用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敷衍了事,随便应付一下幼儿;二是问清楚事情的原因,把被告幼儿训斥一顿。然而,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时还会助长幼儿告状的意识,增强幼儿告状的动机。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幼儿,他们爱动手打人、爱抢别人玩具、没礼貌,被家长和教师统称为“不听话”的孩子,在小朋友眼里是“不受欢迎”的小伙伴。针对这种个性强、性格倔强的幼儿,教师应该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呢?一、针对幼儿具体表现分析“不听话”的原因每个“不听话”的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认为自己做的都对,没有必要听家长的;有的认为是别的小朋友太娇气,总爱找家长告状;还有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待不同的问  相似文献   

18.
在幼儿园里,幼儿爱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与特点,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相似文献   

19.
36岁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由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欠缺,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常常会通过告状方式依赖他人解决。幼儿告状是其众多行为偏差中的一种普遍行为,鉴于此,首先简述了幼儿告状的内涵及动机,然后说明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特点,接着指出处理幼儿告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告状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处理幼儿告状的对策,希望老师与家长能深入了解幼儿心理,掌握正确处理幼儿告状的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幼儿告状是幼儿教师在园内随时会遇到的一种现象。接到幼儿的“告状”后,幼儿教师就要抽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幼儿去处理那些所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那么.幼儿为什么喜欢告状?本文试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