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离骚》中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是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浪漫主义诗人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常常以自己的主观世界为直接的表现对象,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屈原就是一个运用诗歌鲜明而突出的表现“自我”的诗人。他的《离骚》正是塑造“自我”形象的优秀诗篇。 (一)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广阔的生活画面、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深刻地展现了屈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尽情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怀,从而艺术地塑造了屈原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文艺创作活动中,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居于探索而且至今仍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这是文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仅就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推动作用,谈一点浅见。 一 重视研究文艺创作中的情感问题,是我国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传统。在情感来源和情感产生问题上,我们的先人已经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人的情感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外界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结果。古人所谓“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乐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文心雕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工作满意感,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满意程度,是一个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方面心理成份的复杂概念。本研究将教师工作满意感界定为,教师基于教师职业对其特定工作,以及工作条件与相关状况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雷军  佟颖 《辽宁教育》2013,(6X):37-38
<正>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是个体在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中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叛逆心理是个体对于外界  相似文献   

5.
“晕轮效应”是人际知觉偏见之一。不是吗,我们在认识和评价一个学生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一种突出的品质,从而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当一个学生某种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好”时,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晕轮”所笼罩,被主观地认为其它的品质都是好的;当一个学生某种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坏”时,他就被一种消极的“晕轮”所笼罩,被主观地认为其它的品质都是坏的,即“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认识和评价学生时就深受“晕轮效应”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莫维尔提出“情感是智慧的高度组织者。”情感是人受到了外界刺激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它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和感染力。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情境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这是情感受所处情境推导与制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共鸣,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迫切求知,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情境。  相似文献   

7.
班级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在校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倾向,那就是不喜欢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往往愿意在同他人比较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所以,作为班主任,要注意在班级内部创设“比”的情境,营造“比”的氛围。使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中所居的层次,从而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相似文献   

8.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天生具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强烈愿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并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幼儿会问:“老师,怎么有太阳还会下雨”“汽车尾部干吗要装灯”等等。寻找问题的答案,既是幼儿接触外界环境的方式,也是他们了解外界环境的途径,更是他们关注外界环境的结果。教师应积极认真地对待幼儿的提问,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回答幼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一、耐心如实地解答幼儿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中的一些教师认为孩子的提问是“乱问”、“真…  相似文献   

9.
公则生明     
《新作文》2003,(27)
朱镕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0.
公则生明     
朱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人们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韩非子》中一则寓言曰:“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认为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家老人也如此认为。是夜,果然富人被窃。富人…  相似文献   

11.
在《论艺术的精神》中第二部分“绘画”的第五节“色彩”的效果和第六节“形式和色彩的语言”中,康定斯基分析了色彩在绘画心理感觉中的作用;在《色彩科学》中何国兴先生提到过色彩感觉是一个主观量而非客观量。文章认为绘画色彩中的主观量是一个更复杂、包含了更多情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需求情感,喜爱美观,是幼儿的共性。在通常情况下,幼儿碰到一个陌生人,或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往往会害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怯生”。但是,如果幼儿遇见的这个陌生人能够主动地亲近他,热情地爱抚他,赋予他以丰富的情感,那么,他很快就会去掉怯生的心理,很快与人熟悉起来,彼此交上朋友。如果幼儿进入的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有花有草,环境可人,还有他们喜爱的动物和玩具,那么他们很快就会接受这个新鲜事物,忘情地投入这个新的环境。因此,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应尽量为幼儿提供优美的、亲切的、与幼儿情感相通、情趣相适的环境。这样,幼儿就会很快…  相似文献   

13.
情感作为一种人性的外在表现,其本身就是主观体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适时适当地发挥情感作用,注重对教师情感品质的培养和管理,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同时能使学校管理工作获得最佳效益。一、情感的品质与管理。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其品质是受人的认识水平、生活环境、工作内容、个人意志及实践的影响,尤其是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制约,并且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在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这说明情感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人在一定的时间、环境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由此可证明,…  相似文献   

14.
感受生活是为了内化生活。所谓内化生活,是指将感受到的生活信息,融会贯通地化入主体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将客观生活转化为主观“内在生活”的思维过程。内化生活的关键在于一个“化”字。“化”,既是大脑对神经脉冲传来的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编码、贮存的过程,又是对这种外界信息注入情感血液和思想灵光的过程,以达到“物我合一”、“物为我用”的目的。有了这种“内在生活”,作文才能成为一种现实,有了这种“内在生活”的积累,才能不断丰富和扩展作者头脑小宇宙,作文构思才可能进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情境。总…  相似文献   

15.
韩艳敏 《考试周刊》2012,(39):11-12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认识模糊在笔者所问及的校长和教师中,大多数弄不清是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症结在于:1.见解浮泛。起“情感”,很容易根据词典解释它是对外界刺激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如喜欢、愤怒、悲伤、厌恶等。说到“态度”,还能根据心理学家下的定义说出态度是对待任务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至还能说出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价值观”呢?一些人不得不因为问题多而望之却,一些人不得不因为担心终生找不到答案而不愿探或不求深入。2.层次混淆。混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关系。情感包括一个人对他人或物的评价、爱或情绪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诗词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而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体,诗人往往借助意象实现抒情。意象图式来源于人们与外界的互动,与诗歌中的意象紧密相连。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对《归园田居》(其三)原诗及其三个译本进行解读,对比分析其中蕴含的意象图式,旨在说明意象图式在解读诗歌及其翻译中的重要性,为解读此诗以及诗歌翻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文章乃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情感是由客观事物而触发的好恶倾向。写文章是“为情造文”,以情感为转移,语文教师应当以情感为内核来指导学生作文。—、观察捕情,化情为形学生观察某种客观事物,或爱或恶,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态度不同对观察对象所产生的印象会溶进不同  相似文献   

19.
布卢姆等人认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学生成绩差异的14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情感是联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师生情感在教学中具有突出的作用,而培养情感,首先教师要从心底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平等相待。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些环节上可以巧妙地实施情感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些良好的学习环境呢?笔者作了以下探讨。一、情感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只…  相似文献   

20.
现代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功能是指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德育功能不同与德育目的和效果,德育目的是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是德育“本来就存在”,原本就该发挥的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先存性。德育效果是具体德育实践的“已然”结果,反映德育“实际干了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属“应然”范畴,表征德育“本来能干些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