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近年来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案及现状分析整理出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的定位,学习方案中对单体建筑遗产点、遗产建筑组群和遗产片区的保护方法;结合中轴线申遗文本中对中轴线的介绍总结,明确中轴线的保护理念;并通过现场调研进行数据采集,进行视线分析,最终试图分析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从单体建筑遗产点、遗产建筑组群和遗产片区的保护方法、理念、策略,以及确定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空间保护区,进一步提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以及思路。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到文化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到近年来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推行,民族民间文化的命运和抢救、保护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与期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的坐标系,也是地域文化中最为显著的地标性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历史不仅由典籍记载,更被文化遗产见证。但在我国遗产保护实践中往往存在厚古薄今倾向,很多20世纪遗产的历史价值被忽略,一些有重大历史价值的20世纪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管理和保护,一些名人居所在城市建设拆迁中毁损。而这些遗产不仅蕴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意义,还见证着民族奋斗历史,凝结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智慧,对后代有着深刻教育意义。为此,建议通过适当立法形式,尽快完善我国20世纪重大历史价值遗产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为配合土家族民族成分确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为人民服务等工作,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搜集、整理和传播的开启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为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和编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时期;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时候,是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抢救、整理、保护传承时期。每个阶段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工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在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武术文化保护工作的今天,采取积极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体委20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的武术资料进行数字化保护;保护传人;关注"农村武术",使中国武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相似文献   

6.
感受乌镇     
经典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演奏的是时代的强音;经典建筑是历史的笔墨,记录的是时代变迁。乌镇,就是一部关于历史和地理的记忆。乌镇按照打造"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的发展思路,通过遗迹、文化和环境保护,200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获得"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4年当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创造了古镇保护的"乌镇模式"。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76年成立,主要开展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几十年来遗产保护从愿景变为现实,从国际和国家层面的顶层推动到普通大众的生活融入,世界范围掀起了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风潮,有了明确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细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更是成为21世纪初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深度挖掘非遗与文化的关系引发了众多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红军长征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背景下,以红军四渡赤水遗产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线路理论,进行了四渡赤水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四渡赤水长征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剖析存在的问题,最后以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提出"以核心遗产为支点、以线路整合为重点、以区域统筹为保障"的利用模式,以期为红军长征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是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项数量最多的国家,拥有符合文化遗产全部标准的遗产项数量最多,拥有符合世界遗产标准条件最多的遗产项。当前,中国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并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策略,以期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国的建筑遗产,在分析英国和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比较了二者在建筑遗产申报与确定程序、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以及改造与再利用要求等方面的不同,由此,提出了借鉴英国登录建筑保护制度、完善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