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药》是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代表作,该小说引发了学术界对美国少数族裔文化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文本中露露这一角色,挖掘出以露露为代表的现代印第安人拥有的族群意识,从而折射出印第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试从后印第安理论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改变、超越与重生三个方面探讨《熊心》中体现的"后印第安"思想,从而揭示出印第安人民在主流白人社会中艰难的生存现状,进一步为部落中的印第安人指出保持族裔身份和部落价值观的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在其科幻小说《播种者的寓言》中展现了生活在"恶托邦"世界里的少数族裔美国人,尤其是非裔美国人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小说揭示了导致少数族裔美国人遭受"环境非正义"现象的根本原因,即美国社会无所不在的种种社会非正义。在小说中,社会非正义现象突出表现在男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以及白人对少数族裔美国人持续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在表现手法上,作家通过灵活运用新奴隶叙述体裁,巧妙应用劝导式叙述模式以及精心设计隐喻等艺术手段使"环境正义"主题得到彰显。通过"环境正义"主题的书写,小说反映了作家对少数族裔美国人,尤其是非裔美国人生存现状的担忧,也体现了作家对建立环境正义社会的诉求。  相似文献   

4.
作为混血少数族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呈现当代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及身份诉求。维兹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熊心》吸纳了印第安口头文学中的恶作剧者形象,一方面,他强调小说主人公身上传统恶作剧者的某些特征,如流浪者、拯救者、现实改变者和变形者,另一方面又把部族文化和现代社会背景相结合,赋予人物鲜明的价值观念和时代特色。这种写作策略体现了维兹诺对当代印第安人生存境遇的严肃思考。他在某种程度上为美国少数族裔在现代社会生存指明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族裔幽默"以理性精神与怀疑态度为其内在品质,成功地再现了族裔文化的独特精神。在分析其《秀拉》文本后可以看出,"族裔幽默"不仅是该小说主导性的美学风貌,而且还显现特定族裔智慧、价值立场的审美表征。小说中含有族裔刻板形象的族裔笑话可以作为积极地定义族裔性的重要策略以消除该刻板形象,从而揭示出非裔美国文学特征与非裔美国文化特征相互呼应的内在联系,以期更好地洞察出作家对非裔美国人的处境和出路的深层探索。  相似文献   

6.
孙峰 《宜春学院学报》2013,(11):99-102,154
按照族裔来划分的话,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可以归纳为非裔、华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别.在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开始有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该类型小说在内涵、思路与方法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厘清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从而进一步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华裔作家任碧莲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莫娜在希望之乡》是一部展现美国20世纪60年代文化图景的文学作品。小说以第二代华裔莫娜的视角见证了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社会文化进程,也自她口中表达出了作家任碧莲在文化、族裔身份以及社会问题上的独特见解。本文分析该小说对美国多元文化景象的描摹,解释作家试图通过该作品所传达的对美国社会文化中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8.
王馨迎 《英语广场》2022,(27):60-64
著名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教授的住宅》是美国20世纪小说中的一部佳作,文本中主人公圣彼得和汤姆对印第安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热切关注和复杂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这种热切关注和情感变化就是一种印第安文化情结。本文认为小说中所写的印第安文化情结表现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谐社会秩序的向往与人与人真诚关系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对印第安族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长篇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进行解读,我们看到,虽然白人文化的翻译试图把印第安文化变为附属文化,但作者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反抗,使得印第安文化也能从主流语言中进行逆向翻译,发出边缘文化的响应,从而构建了新时代的印第安人形象。  相似文献   

10.
保罗·帕顿教授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弘毅讲席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德里达、德勒兹及后结构主义研究国际知名学者。近年来,帕顿教授将后结构主义应用到库切、石黑一雄等族裔作家的文学作品解读中,其精彩的哲学解读为族裔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灵感。在访谈中,帕顿教授首先分享了他在中国教学和做研究的经历及感受,接着对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后结构主义的局限性及解构主义在中国的接受进行了评价。之后帕顿教授指出德勒兹哲学与族裔文学研究结合可能的切入点,并从德里达"将临性"的视角对小说《极端希望》做了精彩的后结构主义解读,最后结合具体的文学文本阐述了自己关于族裔文学"丧失"特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文学历史上,许多作家都在作品中塑造过印第安人物形象,关注过印第安历史与文化。作为上个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的薇拉·凯瑟,她的作品映射出多元文化的创作主题,其小说也贯穿这样的印第安情结。本文主要从宗教、艺术、土地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她的小说所反映的印第安文化,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促使人们深刻思考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本土裔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小说《踩影游戏》描写了当代印第安女性在多元文化社会和家庭中的觉醒和抗争。小说呈现了不同形式的异质空间,在文化异质空间的镜像审视下,印第安女性摆脱双重"他者"身份束缚,游走在真实和虚幻的异质空间,探索个人生存之路。同时,对身处主流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夹缝中创作的厄德里克而言,这个亦真亦幻的"中间地带"也是她所追寻的文学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3.
《内心景观:自传神话与隐喻》是杰拉德·维兹诺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不同年份发生在作者身上的重要事件。本文通过对维兹诺自身经历的分析,探究其"内心景观"及形成原因:白人压迫印第安人使其形成"维护印第安人民权利"的价值观;他辩证看待种族关系,形成"扬弃印第安传统"的观念。印第安民族身份认知取决于种族关系及印第安人民的成长经历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玉米人》描绘了危地马拉社会一段光怪陆离的魔幻往事,小说以散文诗般的叙事以及死亡、复仇和魔幻情节反映了作者对后殖民时代社会阶级、生存信仰和宗教寄托的认知与情感,表达了对危地马拉社会重归印第安传统的重要性和理想期冀。本文从小说离散的叙事结构中梳理出作者以冲突和寻找为线索建立的社会、生存、信仰三重递进式表达。阿斯图里亚斯以古老的印第安文化为创作母体,借由魔幻的修辞术增加了三重表达中故事情节的张力,同时鞭笞了现实中的社会不公与政治残酷。围绕阶级、生存和信仰的民族叙事最终都指向了阿斯图里亚斯所期冀的危地马拉社会向印第安传统社会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运用新历史主义自我形塑、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等理论,可知印第安作家詹姆斯·韦尔奇的小说《印第安律师》中主人公西尔维斯特在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中被认同和归属的需要、印第安文化的缺失以及白人主流的塑造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深刻剖析文本中含纳的白人至上社会背景和印第安生存困境并探讨主人公以反客为主的方式摆脱这种困境的勇敢尝试。  相似文献   

16.
"红种人权力"运动作为美国印第安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并非仅具有象征性作用,而是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印第安人族裔意识的勃兴.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印第安人在1960-1970年代广泛开展泛印第安人抗议运动;二是全国性土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三是激发了印第安人个体的族裔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所有这些又进一步促使土著民族自治运动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戴的代表作《黎明之屋》,在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出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和主人公的遭遇,探讨莫马戴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广岛舞妓:原爆五十七年》是美国当代著名印第安族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的代表作品,小说以广岛原子弹爆炸为叙述背景,刻画了原爆伤者、二战退伍老兵、美日混血儿及麻风病人等多个饱受创伤的社会边缘人的形象。本文基于创伤理论,对二战造成的战争创伤及社会对边缘人的漠视所产成的个体创伤进行解读,并试图找到走出创伤阴霾的修复之路。  相似文献   

19.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涵盖非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型。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其内涵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文章通过对三部代表性作品即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和莱斯利·马蒙·西尔克的《黄女人》的具体分析来揭示该类型小说的深刻内涵,旨在把握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并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土著作家。其作品《爱药》以北科达他州北部靠近加拿大边境的齐佩瓦人居留地作为创作背景,真实地讲述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是研究族裔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揭示了印第安传统文化和白人工业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本文从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来解读《爱药》中的异质空间,阐述了印第安人在异质空间中对自身身份的重新构建,传递出当代印第安人对印第安文化保持其独特性并能够得以传承的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