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以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的守望者》为文本,结合战后美国的状况,特别是道德方面的主流思潮"反文化"及欧洲"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主人翁霍尔顿的典型的"垮掉派"的意识行为进行剖析,将霍尔顿终身志愿做一名守望者的纯真及崇高理想再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夹杂着颓废与反叛的双重精神氛围里进一步凸现了时代对于一代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也是《麦田的守望者》总是令人记忆犹新,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的守望者》为文本,结合战后美国的状况,特别是道德方面的主流思潮"反文化"及欧洲"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主人翁霍尔顿的典型的"垮掉派"的意识行为进行剖析,将霍尔顿终身志愿做一名守望者的纯真及崇高理想再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夹杂着颓废与反叛的双重精神氛围里进一步凸现了时代对于一代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也是《麦田的守望者》总是令人记忆犹新,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1月1日是美国作家塞林格诞辰100年的日子,此时重新翻阅《麦田守望者》,我发现这部著作的经典性在于文本呈现的孤独世界至今依旧迷人。少年与现实的疏离、对自我存在感的寻找,通过"霍尔顿"这个男孩在整本书中的"自言自语"被人深刻感知。塞林格用了十年时间写下这部小说,创作背景横跨他求学、参军、退伍后重新面对世界的三个人生阶段。任何时候,这个少年心性十足的男人都不  相似文献   

4.
朱新颜 《考试周刊》2007,(43):70-71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塞林格的经典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表面上是美国化作品,却隐含着犹太性特征,充分体现在主人翁霍尔顿的身上。霍尔顿纵然我行我素,却由于恪守犹太传统而陷入了格托的精神状态。霍尔顿的身心体验是对犹太文学母题如边缘人、流浪汉、父与子、牺牲与拯救等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罗歆灵 《海外英语》2012,(20):198-200,203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少年霍尔顿在纽约街头一天两夜的游荡经历为线索,描写了霍尔顿的内心体验和人生经历,展现了美国青年的迷惘、彷徨、失意和放纵,揭示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小说中塞林格以粗俗化、俚语化、口语化和象征性的语言形式,塑造了经典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本文试图从语言特点出发,探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艺术,以求更加深刻地认识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的美国文学中,J·D·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现代经典"之一.本文试图用姚斯的读者接受理论来揭开其为何大受战后美国青少年读者追捧的神秘面纱,从而探求战后美国青少年普遍的内心世界,并最终用于启发我们关注特定阶段"流行文本"的方向标的作用,引导其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1951年,由美国作家塞林格所著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从此世界文学画廊里又多了一个经典形象——霍尔顿。到如今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但是塞林格和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仍然像当年一样,带给人们震撼、思索以及争议。  相似文献   

9.
论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霍尔顿对现代社会的堕落,虚伪和冷酷厌恶之极,觉得自己与周围社会格格不入从而无处可归,因此他渴望探寻一个恒久的纯真的儿童世界,并且渴望寻找自我.但他的探寻一个违背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另一个又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所以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遁世作家"J.D.塞林格在其杰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具匠心地塑造了霍尔顿这一叛逆的青少年形象,用富有特色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霍尔顿在步入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和成长痛苦。本文对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文学家塞林格的经典之作,对美国社会和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小说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主人公独特的个性、经历和思想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而且还在于其别具一格的“霍尔顿式”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岳娜 《文教资料》2010,(29):35-36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个十六岁少年正在经历人生的转变——成人礼,在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后,他仍然保持着善良与纯真,立志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3.
陈杰 《文教资料》2009,(16):20-22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和世界文学界拥有巨大影响,堪称一部现代经典.小说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态,孤独、彷徨、痛苦、无奈,以及对传统价值现的反抗.小说主人公的典型代表性,对永恒话题"逃避或面对"的探讨,小说对社会的启示意义,以及新颖的艺术风格,都是小说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小说之一,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极度孤独。文章对其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对纯真的找寻——试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反映论的观点对美国作家J.D.赛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进行了分析.从找寻纯真的角度剖析内心充满矛盾的霍尔顿从学校逃离到社会而最后又不得不向社会妥协的心路历程.霍尔顿试图在学校,在纽约找寻真善美,结果他只有在儿童的世界中才找到了纯真.以美国当时的经济和意识形态正由生产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的这一过程为背景,从而揭示了霍尔顿所'代表的战后美国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J·D·塞林格以“现代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麦》),开创了一个“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红色鸭舌帽,模仿《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动作,一时成为美国的奇特街景。从霍尔顿寻求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而不得所发出的绝望呼喊中,美国青年听到了自我的回声。《麦》使得他们更加关注个性的心理发展,在对待生活认识的成熟观念上,影响了美国几代青年。  相似文献   

17.
在《麦田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因为现实环境和内心的格格不入而导致找寻出路和没有出路的二重分裂,承受巨大的痛苦,因而努力寻求精神出路,最终的结果却是绝望悲观,塞林格为霍尔顿安排了"守卫者"的任务,让霍尔顿保护儿童世界不被现实污染,这种唐吉珂德式的拯救却闪烁着他关注命运的道德感。  相似文献   

18.
<正> 塞林格是美国五十年代初期崛起的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他上承二、三十年代海明威等人“迷惘的一代”,下启五、六十年代金斯堡等人“垮掉的一代”,在美国文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一九五一年,他出版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守望者》),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一些大中学生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言谈举止,倒戴着鸭舌猎人帽,掀起了一场“霍尔顿热”。于是,惊世骇俗的官谈举止,红色的猎人帽,便成为美国社会奇特的街道景观。作者也因此而一举成名.沃伦·弗伦奇在《五十年代》中这样描述过:  相似文献   

19.
从塞林格的创作,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人生梦想中所孕育的"生命超越"情结.霍尔顿的流浪及其寄于"孩子"身上的那份承担与保护,倾注了作家以内心的片刻安宁和生命的瞬间升华来求得一生生命超越的精神参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有着微妙的关系.塞林格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不仅深化了他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神秘人生.  相似文献   

20.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