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了诗性隐喻意义构建的主体作用,指出这种主体作用主要指施喻者的意义构建和受喻者的意义再构建;施喻者的意义构建表现在施喻者对源域、的域以及源域对的域的映射方式的选择上,受喻者对诗性隐喻意义的再构建主要指受喻者的自主性和自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以分析施喻者的认知聚焦方式为手段来解读汉语禁毒宣传语中的隐喻。这些隐喻主要体现了施喻者的三种认知聚焦方式:零聚焦、单聚焦和双聚焦。在解读过程中,正确把握两域之间能够构成映射的焦点是理解的关键。施喻者在对毒品及禁毒进行多面聚焦之后,把毒品视为魔鬼,把禁毒视为战争,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邪恶与反邪恶的两股对立力量。解读汉语禁毒宣传语,旨在使人们对毒品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远离毒品。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们总是用具体的源域映射抽象的目标域。实际上,具体或抽象并不是某一个域的必然属性。王文斌提出,两个域之间的映射通过具体与抽象两两组合而成,即以具体隐喻具体、以具体隐喻抽象、以抽象隐喻具体、以抽象隐喻抽象。隐喻研究多集中在隐喻产物上,而对施喻者使用隐喻的目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探讨施喻者在运用这四种不同映射方式时不同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7,(5):120-124
隐喻延展是施喻者构建的根隐喻基础之上的结构拓展和意义延伸。依凭语言层级性,隐喻延展大致上可范畴化为短句延展、句子延展和篇章延展三种类型。隐喻延展建构方式是以语义场为内在核心的铺展和衍生。隐喻延展的深层动因是施喻者经由主体认知自洽,彰显施隐者生发隐喻的心理意图,帮助受喻者提供认知线索和锁定认知焦点,增强受喻者隐喻解读的容易度,以实现施喻者和受喻者双方认知视域的成功对接,并最终达到隐喻意义的协同承接和体认顺应的要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本土化语言理论的一种创新,体认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对语言的成因具有较强解释力。基于“愁”的概念隐喻,本文以体认语言学为观照,从体认者的认知主体性、始源域特征投射的选择性和目标域特征的多样性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隐喻映射“多源性”的发生理据。研究表明:(1)隐喻是体认者的一种心理映射,反映其对某一特定事物体验认知的心路历程;(2)隐喻映射是体认者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进行特征选择与聚焦的认知加工过程;(3)体认者的认知主体性、始源域特征投射的选择性以及目标域特征的多样性共同促进相应概念隐喻映射“多源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唐诗三百首的译者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在进行隐喻文本的翻译时往往具有解喻者和施喻者双重身份。前者是指,译者在接触源语文本的隐喻时,需要经过自身经验映射和隐喻主体自洽这两个过程,对隐喻进行解读;后者是指,译者将原文隐喻译入目的语之时还需要经过施喻主体自洽,并且从目的语读者作为解喻者的角度出发,使译入的隐喻能够契合读者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汉颜色词"红"的概念隐喻异同进行比较。"红"的英汉概念隐喻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如都映射在心理情感、政治和经济域,且在一小部分目标域中隐喻意义相同或相近。但由于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红"在英汉概念隐喻中所映射的部分目标域为各自独有,如英语中"red"可以映射至价值判断域,而汉语"红"则可映射至爱情、人物外表域等。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采用主体自洽原则对一类特殊隐喻的构建和解读进行分析,发现施喻者对主体性的把握在这类隐喻的构建和解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类隐喻的目标域也是隐匿的。主体自洽原则为此类隐喻机制的解读提供了恰当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乔治·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其方式是将源域的概念映射到目标域。就其认知本质来讲隐喻是人类将源于源域的种种概念冠以"他者"的形象强加于目标域,构成现象客体,通过这种方式人类建构他者意识实现对目标域的理解。影片《盗梦空间》以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为载体,以"梦境即现实世界"的概念框架为背景,通过多重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的设置,建构人们关于梦的他者意识最终实现对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隐喻的使用反映了人类的概念体系,人们借助对另一类事物的隐喻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战争因其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日常语言中隐喻的重要来源。运用认知理论对英汉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发现英汉战争概念隐喻的源领域特征,并通过阐释其向目标域映射的认知构建过程,以体现隐喻是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隐喻无所不在,在新闻语言中也不例外.体育新闻语言常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构建体育赛事典型特征.本文就汉英体育新闻语言实例中普遍存在的"体育即战争"的隐喻概念进行分析,详释其认知基础和功能,说明战争概念的源域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宏观和微观过程,以此体现隐喻是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隐喻在言语幽默形成和阐释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义认知的角度出发对言语幽默中的隐喻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了隐喻在言语幽默中的体现和功用,认为借助隐喻机制来理解和认知与某一概念域有某种联系的另一概念域的事物,既能够降低理解和认知的难度,又能够使受众把对源域的种种联想和心理表征投映到待认知的事物上,还能避免直接解说带给受众的心理冲击,实现幽默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最终更好地实现理解和认知客观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借助语料库分析软件,从900卷《全唐诗》中系统搜集含"情"字的诗句,重点对比分析了"情"字指代"爱情""友情""别离之情"及"思乡之情"时的隐喻模式。研究发现,四种情感隐喻的相同点在于共享特定的源域,不同点在于独特源域的存在以及源域类型数量的不等,此异同可追溯至四种情感在认知文化层面的相通与相异。  相似文献   

14.
隐喻构成的双域性体现在隐喻概念系统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这是多个心智空间相互映射并形成最忠实于语言语境和社会语境的表达和阐释的概念复合过程。这个过程以概念隐喻理论、相互作用理论、概念复合理论为依据,受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文化背景、语言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尤利西斯》是一个花的世界,各类花草令人眼花缭乱。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看,各种花草植物除具有丰富的指称意义外,还具有丰富的象征与隐喻意义,在不同的内外语境里,花朵的源语域特征,如美丽、纯洁、青春、爱情、性爱等,被投射到目标域如小说的两个主人公——布卢姆夫妇身上,这对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小说的性爱主题以及乔伊斯的性美学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作品里,乔伊斯以花草为媒介,通过大胆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性意识、性幻想,甚至是性行为,敢于对传统性观念、性伦理发出挑战,成功塑造了两个"反英雄"人物形象,他们在两性的角色定位、行为模式等方面超越了性别机制的束缚,消解了传统的男性主体身份和女性客体地位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分析了英汉语言中"爱情"的概念隐喻。发现"爱情"隐喻在英汉语言中存在着诸多共性,及少部分个性,反映了两民族在身体构造上的相同及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爱情"概念隐喻的投射范围大体上包括10个方面,其中实体域居多,从而验证了关于"抽象概念具体化"的理论,另一方面也说明情感隐喻投射不总是"抽象概念具体化",也存在"抽象概念抽象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抽象的“爱情”情感概念更需要借助隐喻来表达。对英汉中“爱情是旅程,是火焰,是战争,是植物。”等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从认知、心理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汉相同和不同的“爱情”概念隐喻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认知隐喻学相关理论,对吉祥图案代表性语料中多种模态隐喻的界定以及各类隐喻运作方式的分析,发现吉祥图案中的隐喻可通过自然形纹样、吉祥语文字、文字图符、颜色、造型、几何纹样及语境等多种模态呈现;根据概念隐喻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吉祥图案中的多模态隐喻运作方式可分为七类:"源域自然形纹样—目标域语境""源域自然形纹样兼文字—目标域语境""源域自然形纹样—目标域吉祥语文字""源域自然形纹样兼文字图符—目标域吉祥语文字""源域颜色—目标域语境""源域造型—目标域语境"以及"源域几何纹样—目标域语境".拓宽多模态隐喻研究范围,为吉祥图案文化隐喻的解读和应用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是文章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表量结构a+N1+of+N2中名量之间的隐喻相似性为基础,借用映射关系图示,考察英语表量结构中隐喻组合的构建机制。首先,基于施喻者认知加工的程度深浅,隐喻相似性分为两大类:客观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其次,英语表量结构的隐喻式组合还蕴含动态与静态意象模式的区分,它影响了隐喻的建构方式--直接隐喻与间接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