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熙超 《海外英语》2013,(7X):141-142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的十余年,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与"和谐"的生态学研究,为生态翻译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文化底蕴。该文首先介绍生态翻译学的含义以及产生的背景和发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翻译学的影响力,最后得出结论生态翻译学在中国必将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理念,对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伴随着时代思潮,生态翻译学于二十一世纪初应时而生.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阐释、分析生态翻译学中类比思维、系统理论、动态视角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希冀丰富和完善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体系建构,促进中国翻译界在世界翻译研究中的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3.
盛俐 《绥化学院学报》2013,(11):108-111
“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联姻,提倡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文章将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探讨《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中源语和译入语间的三维转换,对葛浩文这一成功译作进行解码,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以期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被更好地推向海外.  相似文献   

4.
新阶段的生态翻译学将西方生态主义、东方生态智慧与翻译理论的哲学有机结合,为中国优秀特色文化传播翻译提供了新视域和新方向.对《中国日报》文化类报道进行进一步研究,从翻译思路角度对文化类报道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其独特的翻译思维,即不拘泥于静态的语言差异,而是从生态学层面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求同存异的思路及文化共生的生态人文关怀,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进行了良好的文化互动和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具备浓郁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其中引用了生态学的观点和办法,体现出学者对传统翻译的创新性研究。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具有跨学性特点的学科,是运用生态理性及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证明的过程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翻译工作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愈加得到重视。其中学者胡庚申提倡的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学为确立译者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巨大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上探究"译者中心"的具体含义和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的类概念,中国的推类思想,西方的类比推理可以统称为一种逻辑思维,即类思维。类思维在逻辑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逻辑史讲推类,西方逻辑史讲类比,而推类实际上也是一种类比,类思维是人类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打通中西方逻辑的一个关节。要推类或是类比得先知类,中西方关于类的概念其内涵不尽相同,但就中国古代的推类和传统形式逻辑中的类比而言,两者却是机理相通,都是“类同理通”,只是中国的推类更重内容而轻形式,但两者对于整个逻辑的发展同样重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类比生发了比喻,推进了认知。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和"翻译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将十八大报告的英译本和奥巴马胜选演讲的中译本进行对比指出,生态翻译学对时政文体翻译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逻辑传统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同异,而进行的以类推之的推类,是中国古人经常运用的一种推理论说形式和思维方法.集诸子百家之成而独树一帜的荀子,在谈说论辩的思维实践中,继承了前人关于"类"和"推类"思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所缘以同异"的类概念认识,从"物各从其类"展开对类概念的考察,并通过关于"正名"的阐述,全面地论述了"譬称以喻之"、"推礼义之统"、"举统类而应之"、"推类而不悖"等推类思想,从而使推类思想在中国逻辑传统中更加繁丽多姿.  相似文献   

9.
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从生态学视角综观翻译,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翻译学研究的生态范式,整合适应选择度,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和生态整体主义。该书从无到有,构建了翻译学研究的崭新框架,为翻译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翻译生态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胡庚申教授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以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的适应与选择理论为依托,以许渊冲先生两首英译唐诗为例证,研究译者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过程中如何遵循"适应与选择"理论,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为中心"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本文论述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是对传统的"原文为中心"和"译文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的解构,同时又为译学研究建构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刘明舒 《海外英语》2023,(6):5-7+20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旨在将生态学中“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引入译学研究中,并创造性地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的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的提出为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这一由中国学者提出的翻译学理论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进行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研究既有助于论证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合理性,又能促进中外不同理论视角的融合与发展。因此,该文章将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中现存的多元系统理论、归化与异化理论及副翻译理论进行对比,旨在发掘其中的异同点,为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生态学与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有其一系列的核心理念.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虽然译者的主体性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中被颠覆、译者的主体作用被限制和译者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但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提出,指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ology是一个合成词,大多数英语词典里并没有收录该词。根据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所产生的学术背景,我们建议把生态翻译学英译成Eco-Translation Studies,这更有利于新学科-生态翻译学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翻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翻译理论,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该文简述了“生态翻译学”的立论基础,重点综述了“生态翻译学”在应用文本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现状,以期推动“生态翻译学”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论”视角及运用生态翻译学翻译过程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视角,对法国释意理论在口译过程中“脱去源语语言外壳”和翻译过程的三角模型进行解释,用东方哲学诠释西方概念,推动口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和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具有浓郁的学科交叉特色。它把有关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引渡到翻译学领域当中,体现了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创新性探索。借用生态学的理论逻辑对译者主体性予以肯定和证明,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方面,生态翻译学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另一方面,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着具体的表现方式。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探讨了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自2001年正式提出生态翻译学以来,其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态翻译学从一种之前从未涉及过的角度—生态学的角度对翻译的方法、过程、原则等进行的研究。该文基于谢天振和何绍斌先生编著的《简明中西翻译史》一书,从适应选择论的角度,秉承生态翻译学的整体主义,视整个中西方翻译发展史为生态环境,重新回顾中西方翻译发展史的重要翻译家及其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9.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学的新兴学科。胡庚申教授作为生态翻译学的鼻祖,提出了诸多研究观点,包括生态翻译环境中的"译者中心"论。鉴于学术界不同学者对胡教授"译者中心"论的质疑或反对,笔者对此观点进行思辨,分析胡庚申教授的"译者中心"论的合理性,承认译者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20.
类比推理在人类的认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推类这一推理形式备受重视并占主导地位。到了近代,西方传统逻辑传入中国,传统类比推理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成长并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类与传统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本质相同,但又有其各自不同的形式、特点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