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生涯中,遇到这样的尴尬不止一次:稿子发出后,记者认为都是事实,但有人说是失实新闻.出现这种情况,与读者和记者对失实新闻认识上的模糊有直接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是失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事实,一正一反的新闻认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失实能“杜绝”吗?在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时,我认为应当弄清楚下面两个问题:一是新闻能不能失实,二是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否包含事实的真实这一层含义。在此,我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并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杜绝”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也就没有新闻,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十分看重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3.
大家辩论的是伦理问题,道德问题一般没什么好辩的 王贺新(以下简称王):展老师,您提倡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问题,在新闻伦理这个问题上您怎么看?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新闻失实只能防止或避免而不能“杜绝”。还是改为“防止新闻失实,杜绝造假现象”的提法为好。从最近几年来,所举行这方面的学术讨论会或在新闻刊物进行讨论,多数的提法是:如何防止新闻报道失实或如何避免新闻报道失实,这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但是,也有的单位提出“杜绝”是不客观的,是不符合实际的。如贾培信、童兵、孙旭培、卢惠民整理的在合吧举行《新闻真实性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中讲到:“杜绝新闻失实、造假现象,新闻单位负有最大的责仟。失实必须更正。”这种提法把新闻失实和新闻造假不加区别混同起来是不客观的。笔者则认为:“防止新闻失实”,“杜绝造假现象”是比较科学的,再加抄袭行为也应杜绝。为什么能够出现杜绝新闻失实的说法呢?笔者则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5.
地方记者怎样抓住有影响的报道?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必须有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不一定都是象“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那样的重大事件。翻开这几年入选的全国好新闻,便可发现,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的新闻事实具体,新闻价值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能在广大读者中“行销”。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接近实际的地方记者,捕捉牵动广大读者的报道的机遇,在一定程度上要比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更多一些。但是,接近实际这个地理优势,要变成采写优势,还须付出极大的主观努力,我自己努力的途径,就是学好“三级跳”。  相似文献   

6.
学会跳出新闻失实的“陷阱”,避免新闻失实事件.对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至关重要。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既有主观的,有意识的.也有客观的、无意识的。主观的新闻失实是记者或媒体为了一己私利或好恶而有意歪曲事实:客观的新闻失实则是指记者或媒体由于能力的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而无意造成的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7.
褒扬性新闻也会侵犯名誉权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报道引起名誉侵权官司,大多以批评性报道涉讼。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几起褒扬性新闻涉讼的案子。无论官司胜败与否,被告都特委屈,觉得捧了你还告我,怎么这么不识抬举?学者们对此也意见不一,有人认为,从理论上说,肯定性新闻包括褒扬性新闻失实是不宜认定侵害名誉权的。如果把褒扬性新闻失实一概按侵害名誉权处理,“新闻官司”势必大幅度增加。亦有人以为,在我国新闻报道中夸大褒扬性事实的情况较为普遍,各  相似文献   

8.
请各抒己见本刊去年第十一期发表了李践《文责自负何必盖章?》的来信后,读者反映不一。有的同意李践的意见,有的不同意。现在,新闻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对于我国新闻界一直实行的稿件发表前的审查盖章制度,要不要也改一改?现在,通讯员李践公开提出了这个问题,新闻学术界也有主张改行“追惩制”的,即不搞事前审查,实行文责自负,如果发生失实、诬陷等问题,依法给作者以应得的惩罚。对这个问题到底怎么看?本期发表了王清平、彭安怀、陈晓萍三位的意见。三个人,两种看法。孰是孰非,希望读者各抒己见,踊跃参加讨论。本刊编者  相似文献   

9.
地方记者怎样抓住有影响的报道?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必须有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不一定都是象“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那样的重大事件。翻开这几年人选的全国好新闻,便可发现,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的新闻事实具体、新闻价值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能在广大读者中“行销”。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接近实际的地方记者,捕捉牵动广  相似文献   

10.
我们平常所说的失实,是指新闻作品中事实的“明显”失实。比如说,把对的弄成了错的,抑或模棱两可的;又比如说,将人名、数字、细节弄错,等等。一句话,这类失实,是新闻工作者采访不实、作风不实而致的新闻失实。或者说,这是“显性失实”。 有显性失实,有没有“隐性失实”或“潜性失实”呢?有的,而且有的还很要命,很可怕。近日参加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1.
对于新闻失实要作具体分析,有些“失实”是难免的。如果夸大“失实”的危害,“失实”就会成为——,一段时间来,只要新闻单位揭露批评了某人的错误或问题  相似文献   

12.
办报往往出现失实现象。失实有两种:稿件内容完全失实;稿中某些情节失实。遇到这种情况,办报人员如果不脸红,不心跳,不着急,不上火,这实在是不能令人容忍的。这些年来,新闻报道失实屡治屡犯,不少人都把它称之为“顽症”,因而医治的信心不足,放松应尽的责任,结果失实更多。我认为这个“症”确实是不易根治,但绝对不是不可以医治,更不能说是不治之症。沈阳日报这几年在杜绝新闻失实这个问题上摸索了一些办法,也收到了一些成效。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相似文献   

13.
看了这个题目,或许会有读者说-现在正培养新闻发言人,怎么你又弄出个新闻真言人来?难道还有新闻假言人么? 我说,怎么没有?“大跃进”中,“亩产十万斤”的报道上了大报,不就是新闻假言人的杰作么?“文革”中,“形势一片大好”的广播震天响,不就是新闻谎言人的“贾雨村言”么?远的不再说了,就  相似文献   

14.
张红彦 《中国广播》2007,(12):46-47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的真实性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当普遍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各种各样的新闻失实仍然屡见不鲜。对此,受众不满,媒体不安。难怪有人说,新闻失实近乎成了一种“顽症”。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可以列举许许多多,有主观的、客观的;有主观故意的、也有非主观故意的。其中非主观故意的原因造成新闻失实现象所占的比重相当大。那么既然不是主观的、故意的,怎么还会出现新闻失实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7,(10)
应着重治理的两种新闻失实现象文/杨立川新闻失实问题是困扰新闻界的一大顽症,其失实表现中有两类颇为引人注目。一类是消极迎合受众造成的失实,另一类是有偿新闻活动造成的失实。这两种失实可以分别称为“消极迎合型失实”和“有偿型失实”。一从总体上来看,“消极迎...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究竟是什么?怎么给它定义?我理解,新闻摄影是“现在进行时”的新闻事实的现场形象截取。这里的重点在“现在进行时”上。这个概念是从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南振中对新闻摄影的定义演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记者“浮躁“,有人说,记者“解毒”;有人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人说“难事惑事找记者”。褒贬众说纷纭,版本不一而足。记者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问题:应该怎么当记者,怎么当一个好记者。  相似文献   

18.
新闻失去了真实,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新闻的失实问题,除了端正社会风气之外,从新闻单位讲,应当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编辑部本身一定要把好这一关。尽管新闻失实的原因,多数在外部,但关键还是在编辑部本身。这是因为,编辑部掌握着来稿的“生杀大权”。来稿经过编、审这两关,作者的东西就成为社会的产品。编、审岗位的重要,决定了对失实报道所负责任的重大。失实报道的出现,不管是什么原因,编辑部都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责任。编辑部是关键这个观点,能不能在编辑部牢固地树立起来,是直接关系到编采人员能不能增强高度责任感的大问题。有些同志对失实报道的出现,往  相似文献   

19.
三月下旬,华中工学院新闻系八五级干部专修生在任课数师指导下,结合新闻专业课,开展了“新闻失实新解”的学术讨论。讨论中,师生们围绕新闻失实的问题,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美学和法律等多种新角度,进行大胆探讨,提出和初步论证了新闻界长期以来很少涉及、研究的新论点。通过讨论,他们都深切地感到:深入地从以上角度探讨新闻失实问题,是发展我国新闻理论、指导新闻实践的  相似文献   

20.
陈红 《新闻窗》2005,(4):44-44
一、假新闻严重影响媒体声誉,在“假新闻”之前更早被提出的是新闻失实问题。1984年全国新闻真实性问题座谈会在山西太原市举行。会议针对当时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闻报道失实问题,认真分析了发生失实现象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办法。新闻的失实问题中包含了假新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