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从事教师工作,大约四十多年,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曲阜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孔子是中国古代很成功的一位教师。为什么孔子能有这样突出的成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便可以知道孔子具有作为教师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他能有这样突出成绩的原因所在。第一,进步的政治思想。“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仁”为核心的。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篇》),孔子还讲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文。这篇文章主要记载了孔子循循善诱的言行,在谈话开始,孔子怕学生在他面前不敢畅所欲言,就以“以吾一日长尔乎,毋吾以也”来打消其顾虑,为弟子们畅所欲言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又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诱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志向。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一部《论语》生动地记录了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他的教育活动大都是在学生参与之下,以谈话的形式进行的。今天,认真地研究孔子与学生的谈话艺术,对改善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全面了解学生,使谈话具有指向性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家之一,在世界教育史上,孔子最先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他深知,要教育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在《论语》中,孔子跟  相似文献   

4.
〔案例描述〕初一语文新课本发下来了,我带领学生先学习了《论语》八则。选文精警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引起了学生对《论语》的兴趣,也引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好奇心:这位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这位“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的身世,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还没接触的知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鲜的感受呢?我决定让学生拜读孔子,走近孔子,每人写一本书,题目就叫———《我心目中的孔子》。具体要求是:1.用50页方格稿纸写一本书,一个月后交稿。2.自己设计封面。3.…  相似文献   

5.
写本书试试     
初一语文新课本发下来了,我带领学生先学习了《论语》八则。选文精辟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引起了学生对《论语》的喜爱之情,也引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好奇心:这位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这位“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的身世,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还没接触的知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鲜的感受呢?我决定让学生走近孔子,拜读孔子,每人写一本书,题目就叫———《我心目中的孔子》。具体要求是:1.用50页方格稿纸写一本书,一个月后交稿。2.要有封面设计。3.书中至少…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主张很多,我提出一条,应该继承孔子。我推荐语文老师经常看《论语》。孔子给学生解答问题,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他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学生问“孝”和“仁”,孔子每一次回答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没有“标准答案”,但最后的目的就一个——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孝。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所以他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在当时他的思想是代表了比较保守的由奴隶主世袭贵族转化过来的那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的.因此,他虽然游历各国,游说诸侯,但是他的政治学说和主张,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不被采纳.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孟子是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三乐”之一(《尽心上》).他的学生虽然没有孔子那么多,但也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下》),规模还是不小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不仅在当时曾起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对后世也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他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提出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和可以借鉴的经验(自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糟粕),不愧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论语》中的名篇,它叙事记言简洁生动,很具有代表性。文章原选入《语文读本》,今编进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为了正确把握孔子思想,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特将“哂”“与”“撰”三词拎出发表自己的浅见陋识,以求教于方家。一、“夫子哂之”中的“哂”。此“哂”字一般皆注解为“笑”“微笑”,但也有注解为“讥笑”的。如唐满先《〈论语〉今译》就把“哂”解释为“讥讽地微笑”。而通读全篇,再联系孔子平时对学生的态度,此解就显得不确了。子路一生忠于孔子,《论语》有三十八次提及他,其中有多次记录了孔子直接…  相似文献   

9.
教书育人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早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对学生提出了“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其意思是说,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广学六艺之文,而且要学生以礼来约束自己,如果能作到这点,就可以做到不违背道理了。这说明孔子兴学也是注重教书育人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指明教师  相似文献   

10.
这几天读了《孔子传》,感觉收获很大,不仅有感于孔子的高洁与执著,更对他的教学方法感触颇深,下面就“因材施教”一法谈些感受。因材施教是在分析每个个体的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孔子发现在教学中,学生在性格、能力、智力、道德、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他采用了富于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法,明儒王阳明说,孔子教学就像医生治病“摸脉抓药”。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一、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博深的学问,就必须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精髓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  相似文献   

12.
《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纪昀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载:“《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析非汉儒所及。”   其中提到的《论语》直接继承了《诗经》的语言,更是句句凝练、言简意赅。   就以“子张问‘达’”为例。   开篇以一问句直入主题:“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而孔子也用了简单的几个词“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闻。”将儒家所推崇的“礼”说出来了。孔子并没有裸露地道一个“礼”字,只是将这个抽象的东西,用通俗的生活语言表达出来,十分符合一个师长对其学生的语言特点。试想,若孔子张口就…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善于启发等都是至今仍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的内容。在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史记·孔子世家》的过程中,他尤其重视诗歌教育。他曾告诫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意为不学《诗经》就茫然无知,什么也看不到,更无法前进。孔子如此教导儿子要重视《诗经》,并非是出于偏私,他也时常这样教导其弟子们:“小于何莫学夫诗!”更值得玩味的是,孔子还因为南容这个人经常诵读《诗经·大雅·抑之》中的句子,而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在孔子的时代,《诗…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习》2005,(9):17-17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这两句话在西方被称为“黄金律”。伏尔泰被称为“欧洲的孔子”。他所倡导的开明君主,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德君。伏尔泰的房间里供有孔子画像。画像下面有伏尔泰的四句话:“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目前知道的最早在1593年,传教士将《论语》等书译成了拉丁文。1626年《四书》《五经》在欧洲都有拉丁文版。1691年《论语》有…  相似文献   

15.
房启发 《教师》2012,(28):17-17
孔子乃中国古代仁与智的集大成者。记载孔子思想的《论语》,深刻地阐述了处世为人的准则。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小处说,《论语》对班级管理有莫大的启示,班主任管理班级,完全可以借鉴《论语》的智慧。现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一、如何不让学生一错再错孔子说:“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悦。”借鉴到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上,可以理解为:对学生“宽厚”,就会获得学生的拥护;对学生讲“诚信”,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勤于管理,机敏处事,就会取得成功;公平地处理班级事务,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优生”还是“后进生”,就会让全体学生高兴。这里,孔子给出了为人必须做到的四个字:宽、信、敏、公。这四个字,一直是我为班主任工作的准则。  相似文献   

16.
最著名的老人家谁不愿意当孔子的学生呢?当他的学生有很多外出的机会,一游就游到了国外,在路上孔子还会组织大合唱。孔子的学生大多数都和孔子关系很好。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孔子的学生很多和他差不多大,其次是他不羞于在他的学生面前表现出胆小、爱哭的一面。每当他哭的时候,他的学生就在旁边站成一圈啧啧赞叹。春秋的鲁地西部有只麒麟出现,当地人不懂这是吉祥物,就合围击杀了它。孔子赶去察看,痛哭不止。弟子们恐老师悲伤过度,就用铜钱串织后披在牛身上,对孔子说:“麒麟还在,一点也没有受伤。”孔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才怪,它不过是一只有钱的村牛罢了!”  相似文献   

17.
论语     
《论语》是一部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书,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被看作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的内容是什么呢?《论语》是孔子和他学生们的对话。孔子经常向学生们讲些大道理、小道理,学生听了觉得很好,于是有的学生就记了下来。最初记下来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不断地温习,就像我们在课堂上记笔记一样。时间长了,记得多了,大家觉得应该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于是,孔子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就把孔老夫子的语录编成了书,就是这里提到的《论语》。那么孔子又是什么人?为什么他的话就这么重要?孔子在封建时代被称为圣人。圣人可不得了…  相似文献   

18.
赵海燕 《教育探索》2001,(10):16-17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在“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致力于教育事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他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集中反映在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论语》里。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思想。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呼声之中,不乏极端的倾向,这就是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割裂与忽视。其实,孔子就是我…  相似文献   

19.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和他的一些学生的言行的书。《论语》的“论”念lún,是编集起来的意思,“语”就是语言的意思。把这两个字串起来说就是:将有关言论编纂成书。关于《论语》书名的这种解释,很早就有人说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