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雪慧,女,出生于1981年,2007年7月于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讲师,贵州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2009年参与“现代美术学视野下安顺蜡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大众文艺》、《社会科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多幅作品登载于《美术大观》、《青年时代》等书刊。  相似文献   

2.
说明     
《柳州师专学报》2008,23(1):62-62
《柳州师专学报》2007年第二期刊发的翟鹏玉所著论文《花婆神话、花山壁画与壮族生态伦理缔结》为“花婆神话与生态伦理”系列研究之二。  相似文献   

3.
当新世纪的钟声又一次敲响的时候,一套长篇科幻小说的崭新读本——“花山科幻文库”由花山文艺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呈现在青少年读者面前。“花山科幻文库”首批由5部原创作品组成,包括王晋康的《拉格朗日墓场》、郑军的《银河侠女》、周末的《时间影子》、吕哲的《带我回地球看流星》、王麟的《纳米杀手》。这些作品的内容,分别涉及到环境保护、宇宙天  相似文献   

4.
拙文《史证安顺屯堡的两重性——兼谈安顺山屯并非屯军堡子》已经辨明安顺“坉”之与“坉”(tèn)是两码事,“云山坉”是清代成同之交士民避乱的产物。然而山坉奇观已成安顺胜概,不能以不是明代坉落而忽视之。  相似文献   

5.
安顺地戏属于傩戏,这似乎是不可争议的定论,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1991年8月在安顺虹山宾馆召开的“中国军傩研讨会”上,湖南学者将安顺地戏与湘西傩堂戏类比,认为地戏不具备傩堂戏的诸多特点,因此认为地戏不属于傩戏。最近在《安顺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上,又读到了相同观点的文章。我认真研究过  相似文献   

6.
碑文辨     
王安石在其名篇《游褒禅山记》中提到一块石碑。对于这块石碑,文章用了十四个字加以描述:“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这一句话,由于前后用了两个“文”字,颇为费解,因此目前发行的各种有关的古代文章选本几乎都有详细注释,一般都将“漫灭”释为“模糊不清”,将前一“文”字释为“整篇碑文”,将后一“文”字释为“单个的字”,将“为”释作“仅有”、“作为”、“残留”等。这样,全句的意思就是:“碑上的字迹都已模糊不清了,只有花山二字还可以认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分别从“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慈爱的父亲”“密切联系群众的主席”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全面地展现了毛主席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此类“红色经典课文”文本内涵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读来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8.
阳春三月,被人们誉为“花山之花”的金坛县花山中学举办了首届“花山之春”音乐会。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的领导同志以及花山乡文化站负责同志观摩了音乐会。  相似文献   

9.
咸丰《安顺府志》是全国名志之一,是安顺现存最早的《府志》,是安顺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典籍卷帙浩繁,内容宏富,是研究和了解古代安顺乃至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安顺编撰志书,肇始于明代,但均已散佚。《安顺府志》一书,由清安顺知府长白人常恩任总纂,聘请湖南新化人著名学者、地方志专家邹汉勋和贵州永宁人吴寅邦任总修,开局于清宣宗道光庚戌(公元1850年)正月,成书于清文宗咸丰辛亥(公元1851年)六月。由于该志书编著于《遵义府志》、《贵阳府志》、《大定府志》之后,故能吸收各家之长。这部志书叙述周详,用语精审,…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八五”教育科研课题的验收工作已结束,为展示与推广我省中小学几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成果,本刊从这期起,将陆续编发部分优秀成果的实验报告。 1992年7月,本刊记者曾采访了鞍山市第一中学全校师生对本校开展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方案的大讨论,并于本刊第三期发表了《来自一所重点高中的呼唤》,在社会产生了较大反响。如今三年过去,该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转得如何?——《主动发展教育实验报告》,是该校对三年前《呼唤》的回答。 在小学、初中、高中三段教育中,初中质量“塌腰”是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问题如何解决?开原市第三中学的《构建初中素质教育模式整体改革实验报告》,为我们做了回答。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三期《既已“漫灭”何又“可识”?》一文,谓统编语文教材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一句的注释错了,认为句中的“为”应读作“谓”,“为文”就是“谓文”指“标明山的名称的文字”。按,此说甚误。  相似文献   

12.
舒婷1977年3月发表《致橡树》,四年后又有《神女峰》面世。《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3.
刘卫华 《辽宁教育》2001,(11):26-28
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呼唤创新型学习.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在呼唤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进而呼唤教师专业发展。近年来,世界最权威的教育研究团体“全美教育研究会”(AERA)的年鉴《教育研究评论》每期都以一定的篇幅讨论教师的教育问题,其会刊《教育研究者》也不断发表关于作为专业的教师教育研究论文。而英国2002年出版的《世界教育年鉴》的标题就是“教师教育:困境与前景”。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正在代替课程改革,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就我国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尚有不少差距。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的末尾,写了刘兰芝、焦仲卿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下,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双双以身殉情。这里,焦仲卿为什么要选择“东南枝”而“自挂”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诗的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上面来。据许总同志考证:刘兰芝与焦仲卿“合葬华山旁”的华山,即是“花山”,在今安徽省安庆和桐城、枞阳之间;“花山”附近土居刘氏,即是刘兰芝母家的后裔;而汉末的庐江府——焦仲卿当小吏的地方,在今安徽  相似文献   

16.
《红处方》给人敲响警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处方》是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说她曾为几位作家写完长篇后“撒手人寰”、“惊悸不止”而踌躇,但“三思”之后,还是写了。为什么呢?用作者的话说,是这个故事“呼唤着我”。而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当今十分严峻的吸毒戒毒问题。《红处方》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17.
南宁地区行署专员莫军(左三)、副专员陈武(左四)在宁明职中检查工作。提起花山,人们也许自然会想到“长满鲜花的山”。实际上,到过花山的人都知道,花山上并不漫山长着花。它之所以闻名中外、令人神往,是因为那闪耀着壮族先辈智慧和中华文明之光的千古之谜——花山岩画。由此我们又可以说:“花山就是文化摇篮,就是教育芳园,就是人才圣地”。是啊,郑建宣、周氏兄弟等一批批名家就是在花山文化的哺育下成长起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花山儿女。如今,花山脚下,明江两岸,38万勤劳智慧的花山后代,在宁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两部小说中狼和狗的描写和比较研究,致力于探求中西民族性格中的“狼性精神”,借以提倡勇敢而顽强、团结与和平、竞争而不残忍的“狼性”。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到道旁“仆碑”时说:“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统编通用教材高中第一册对此作了注解:漫灭〕模糊,磨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只有(从)它仅有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为,有。这样注解,乍一看似乎说得过去,细加推敲,却有矛盾。我们试将两句按注解直译一下: 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磨灭。〔按:不可辨认。〕唯独有文字还可以辨认。退一步讲,  相似文献   

20.
大屯契约文书,见证清至民国安顺屯堡社区民间契约的规范化,体现清代“屯田”在屯戍制解体后成为高税田,而从永佃权到"一田两主"的顶田契约及其他杂契,作为藏于民间私家的乡村档案,对明清以来到20世纪50年代的安顺屯堡村落,尤其是废除屯戍制度后的安顺屯堡村寨的赋税、地租、生产力、生产关系、土地交换、家庭遗产继承、乡亲寨邻的人际关系等情况提供了研究的资料,对国内专家学者对研究屯田制度及其解体后的安顺屯堡村寨的研究以及中国契约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难得的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