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把“表扬”藏在“口袋”里。写作的过程是孩子们展示内心世界的过程,文章一旦形成,不管它结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果子,孩子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或是指点迷津,或是表扬,或是鼓励,哪怕是片言只语的奖赏。因此,我们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应“慷慨解囊”,把表扬和鼓励从我们的“口袋”里掏出来,赠送给孩子们。这样,也许我们会欣赏到更多的风景,带回一个沉甸甸的“行囊”。反之,一个“吝啬”于表扬和鼓励的人,是很难得到回报的。越是把表扬藏在“口袋”里,越有可能感受到“囊中羞涩”。  相似文献   

2.
研究是探讨、探索的意思。英语中的研究与学习可归纳为一个词,就是STUDY。研究是学习的一个升华过程,是指在某一领域的进一步学习。儿童英语教学是“教”和“学”的完整体,它既是“教”的过程,又是“学”的过程,广大英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教”与“学”才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引探教学法则体现出该过程的主题是沟通与合作,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指导“探”,“探”检验“引”的一个动态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吧"的语义发展轨迹及语法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同时在语言自身规律的支配下,“吧”经历了一个意义逐渐明确、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吧”成为了一个构词能力较强并在一定条件下还可独立成词的自由语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纵向梳理“吧”的语义发展过程,探讨“吧”,的语法属性,并从社会背景和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对“吧”类新词语大量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本职象谈恋爱,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正如“焦大永远不会爱上林妹妹”一样,在一些人眼里“工资高,待遇好”的岗位,未必是每一个人的理想工作。“人职匹配”的原则是要“人”对“职”逐渐认识了解才最终实现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由“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组织起来的好姻缘,很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相似文献   

7.
“心理-道德教育”在遵循价值绝对性与相对性相协调、价值影响与价值尊重相协调及功能干预与内容干预相协调原则的基础上,将教育过程看作一个价值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将“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有效结合的过程。如果将教育过程分成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则初期应遵循“价值尊重”的原则,中期应遵循“价值澄清”的原则,而后期则应遵循“价值引导”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凌芸 《南昌教育》2007,(12):36-37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引探教学法则体现出该过程的主题是沟通与合作,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指导“探”、“探”检验“引”的一个动态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学随笔》2007,(6):4-6
“有情境”、“有参悟”、“有反思”、“有真情”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体验的一种标准,或者说是一种要求。本文阐述“情境、参悟、反思”是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相互融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对一堂体验课来说都是必要的体验要素,而“真情”是体验过程中有效体验的试金石,在体验过程中没有真情就谈不上什么“有效体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展示教学预设的静止过程,而是一个“有生”、“有效”的过程,“有生”是指动态生成,“有效”是使学生获得发展。“有生”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有效”让我们的课堂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然而,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往往忙于展示精彩的预设。这样不能培养学生的思...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故日“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只有会“疑”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不断的“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学得知识。其实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许多教学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矛盾体。欲授质量较高的、形式完美的课,除了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和广博知识外,还需要教师丰富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2.
“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点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高尚的审美观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享受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很喜欢这句话,我想“双案导学”的探究过程,以及“双案导学”教学模式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一个令人欣喜和期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熵”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不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通俗地说,“熵”就是“混乱度”,所谓“熵增”就是指混乱度增加,而且熵增过程是可以自发进行的,而熵减的过程则不能自发进行。例如:潦倒的人,常常是头发蓬乱,这就是头发的混乱度增加了,这个过程是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课堂里,有一个从教学到教育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这一“运动”过程,也是实施新课标,树立教育新理念的归宿。其实,这一过程的飞跃,就是一个由赋予知识到赋予人性的过程,也就是“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的再现。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诗情画意”,在“诗论”与“画论”方面有着不少的论述,这里强调的是如何在写生中去发现和表现“诗情画意”,不能把深入生活的写生,仅仅看作是一个简单的描绘客观物象的过程,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溶入个人真情实感的创作过程。只有这样,山水画的写生才更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割圆术与穷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国古代“割圆术”与古希腊“空竭法”的联系与差异。“割圆 术”包含近代极限思想,其过程是一个无限过程,可以创造崭新结果;而“穷竭法”适用范围更广,是一个有限过程,结合归谬法可以推论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一、朗读与写作相结合。朗读教学是写作文的前提和基础,“读”是“说”的基础,“说”是“写”的前提。信息论告诉我们: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过程,而写作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出过程。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品味技巧。”让学生读范文,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的固化及其固化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讨论“一个人”固化说法的形成过程。“一个人”在明代以后开始固化。当复指短语“指人专名十一个人”作主语时,由于“重新分析”机制的促动,“一个人”从复指短语中分离出来,修饰后边的谓语,意义上也发生了变化,表示“独自”义。  相似文献   

20.
作文千变万化,究其本质,无非“因”和“果”的关系。作文的写作过程就是从“因”到“果”的实现过程或根据“果”推论“因”的过程。作文中的“果”,也即我们写作时想要表达的指向。除典型的议论文之外,“果”不直接出现,而蕴涵在文本中,文本就是“因”。一篇完整的作文我们可称之为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