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祖翔 《考试周刊》2009,(35):213-214
学生是需要被人赏识、被人鼓励的,可是不少教师在赏识鼓励学生时,还存在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以肯定、鼓励,尤其要多关爱后进生.使他们能同其他学生一样学习并能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
有.胎生植物中以红树最为典型。红树原本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它和其他植物一样也开花、传粉、受精形成种子.但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种子脱离母体后成长,红树的种子是在母树上发芽成苗的.所以人们叫它“胎生植物”。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对“问题”学生,如果不能较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可能会使他们误人歧途,甚至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作为教师或是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心、尽心去培养他们。假以时日,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能像花一样绽放,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相似文献   

4.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一个人语文能力发展的一个小小的阶段,而堵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他们语义能力终生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在学生主动学习中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5.
周惠英 《早期教育》2009,(10):45-45
教师搞课题研究。如同农民种庄稼一样要把好“选种关”、“照料关”和“收获关”。 一把“选种关”——选择重点.获取有价值信息 农民挑选种子,总会精挑细选,选择最好的埋在适宜的土里.以保证种子能发芽、长苗、开花、结果。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常常会获得很多信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帮助。因此,教师要有所取舍,把好“选种关”。  相似文献   

6.
<正>著名学者吕叔湘曾做过一个类比: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给他们充分的适合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材。观照当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承载太满,行走太快,模式太多,急于求成,与农业的特质及应遵循的耕作要求相去甚远。作为教育人,我们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和  相似文献   

7.
叶老说过:“请老师们时时刻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个性化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便是学生“自己成长”。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宽容、点拨、评价就是精心的呵护和照料。  相似文献   

8.
很多学者嫉妒学术明星易中天和于丹,但听过他们演讲的人都会不得不为他们的生动表演叹服。细看他们的演讲内容,也许会发现其中有学术的问题,但是公开伸明的“心得”.原无可非议。常常想:如果我的物理学课也能像他们的演讲一样有吸引力就好了。虽然物理课不能只讲心得,也不能讲一些流传的故事作证据,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就像种子的发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一样。对老师来说,成长的方式有很多,如果能把握好赛课这一方式.会加快成长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一位农妇种黄豆,由于天气干旱和地鼠为患,她把种子埋得很深。过了几天,农妇带上年仅6岁的儿子去察看,翻开土壤,他们发现很多种子都长出了长茎,顶着两瓣黄黄的嫩芽。这些柔弱的生命正在土壤的空隙中七弯八拐地往上生长着,很快就要破土而出。儿子惊讶地问:“妈妈,小苗长眼睛了吗?”“没有。”“那它们怎么都知道要往上长,而不往下长呢?”“因为它要寻找太阳,没有阳光它们最终会死的。”儿子又问:“妈妈,要是没有阳光,我也会死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农妇不敢这样回答,只好说道:“孩子,你放心,不会没有阳光的。”其实,人的生命里时常会有失去阳光的日子,就像种子被埋在土里一样。埋得很深的种子,固然生长艰难,但长大后必定根深叶茂,能经风雨。种子没长眼睛,但向上的种子告诉我们,阳光就在自己的头顶……阳光在每个人的头上,更在每个人的心里。心随阳光就会成长。世界永远有阳光!让头顶的阳光长在心里,即使那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也能从残酷中找到希望。(摘自《巴中日报》)[品评]深埋在土里的种子之所以能够破土而出,是因为它们朝着头顶的阳光生长,或者说,是因为它们心里充满阳光。这心里的阳光,就是一个人向上的信念。相信阳光就在自己的头顶,灰心时我们会看到希望,...  相似文献   

11.
亲爱的孩子,14岁是你向少先队和红领巾挥手道别的年龄,可能你心里既有成长的兴奋,也有对童年的留恋父母的责备比从前更多,老师的要求更加苛刻,而你又不能像过去一样,以任性的哭闹来获得他们的宽释。你心里想的事与说出来的话,总是不能统一,你矛盾、你迷惘,常常无话可说,形成了一种成长中的失语状态。但是你未必知道,正是这14岁的迷惘在心田里播下思想的种子,长出了一颗问号般的小豆芽,让14岁的女孩经常想一个人呆一会儿,让14岁的男孩有时斜着眼睛看大人。14岁的孩子明白“我”和别人不一样,每天都在构思绚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确保安全     
一次,有人问一个农夫他是不是种了麦子。农夫回答:“没有,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棉花了吗?”农夫说:“没有,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于是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说:“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一个不愿冒任何风险的人,只有什么也不做,就像那个农夫一样,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他们回避受苦和悲伤,但他们不能学习、改变、感受、成长、爱或生活。他们被自己的态度所捆肖剑绑,是丧失了自由的奴隶。不愿意冒风险的人,不敢笑,因为他们怕冒显得愚蠢的风险;他们不敢哭,因为害怕冒显得多愁善感的风险;他们不…  相似文献   

13.
黄德华 《学周刊C版》2011,(10):160-160
“新课标”正在全国各地风风火火地实施着.“新理念”的春风也吹遍了大江南北。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再像从前一样——采用“挤牙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苦不堪言.我要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爱上数学课。  相似文献   

14.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由于他们无时不刻地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然而,作为一名学生,在成长期间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影响,他们的思想波动大,有时意志会不坚强。因此每个班的学生中间,难免会有学生犯下特殊的错误。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千万不能早早地把他们“定格”、“定论”。  相似文献   

15.
邓兵 《阅读与鉴赏》2010,(4):14-15,55
①那些生存、成长条件好的人真让人羡慕.我们羡慕那些生下来就落地首都的孩子们.他们在没有“贵族”的国度里.就是国民中的“贵族”:我们羡慕那些将门虎子与大家闺秀.在起点上他们就赢了我这样的草根一族.那些优越的生存条件.是我用毕生的努力都无法实现的.比如他们从小就能受到的一流教育.他们有挥霍不尽的财富.  相似文献   

16.
成长,是每个人都要经过的一道坎。不论普通人,还是各行各业的大腕明星,在他们年少时,大多会受到来自父母的谆谆教导。在成年后.他们又会不由自主地要把内心深处的爱与丰富的人生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成长,请带上这封信》,就是这样一本情真意切的书信集。它的作者包括作家毕飞宇、池莉、曹文轩,中央电视台新闻女主播张泉灵.学者钱文忠、于丹,演员黄磊。经济学家陈志武等名人。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体验,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会交代自己的孩子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作文教学亦如此,要有"充分的合适条件",就要创设一个适宜学生作文的情境,以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1.就近取材,为我所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时学生往往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文,可以就近取材,为我所用,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创造,以此拓宽  相似文献   

18.
1.在观察与倾听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主题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心声,追随幼儿的思想发展,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问题。有一次,我发现咏咏和源源在争论着什么,便走过去静静地观察他们。咏咏拿着自己的家庭合影照片着急地说:“你胡说.我明明就是我妈妈生的!”“可是你看照片,你和你妈妈长得不一样。我妈妈说,孩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应该是一样的!”源源反驳道。“又不是什么地方都要一样的。”两人争执不下。我问旁边的幼儿,他们谁说得有道理。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血是一样的,就是一家人。”“克隆人也是一样的,他们是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9.
星子 《母婴世界》2012,(12):106-107
启蒙性教育,“性别教育”不能缺席! 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会发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自己穿裤子,妹妹穿裙子”、“自己是短头发的,妹妹却可以留长头发”……  相似文献   

20.
等待的智慧     
一位韩国心理医生提出了“慢速培养”孩子的观点:要把孩子培养成才,不能操之过急,要有等待的智慧。每个孩子就像一粒种子,每粒种子的特质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花期”也可能相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付出深厚而睿智的爱,给予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不只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更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教育理念。教育应是最具人文关怀的精神活动,以孩子发展为本的教育应当留给孩子,尤其是“后进生”,一方晴空、一片希望。在“下一个路口”,人们或许会看到令人激动的场景:你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