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玲 《语文天地》2009,(8):10-12
古代诗人创作诗歌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所以我们在鉴赏古诗时,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然后要披文入境,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2.
浅析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与感情定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歌中,意象组合与感情定向可分化为两个层次:一是创作的层面,指诗人在将意象重叠并置时,有一感情为之阴驱潜率;二是鉴赏与批评的层面,指读者在分析把握诗意时,循其“定向”之感情“披文而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诗论认为,诗歌要表达人们的感情,具有情感性特征;在诗歌创作中,情感是创作的动因,是驱动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动力;在诗歌接受时,读者一方面要深入体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情感也被激发、感染和调节。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吟咏情性”、“诗缘情而绮靡”、“披文入情”的“情感中心说”是从先秦到晚清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4.
湖北夷陵中学袁楚桥老师执教的《离骚》通过“初读诗歌明节奏”“披文入情感其忧”“品鉴诗句悟其志”“文以润心敬读诗”四个教学板块,让学生逐层深入到诗歌文本中诵读、感悟、赏析、品味,在以读促悟、读赏一体的巧妙融合中得到了阅读真趣,达到了难诗易教、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六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这段话不仅揭示了“情感”在创作时的重要作用,而且道出了欣赏者也应“披文入情”,探求文章主旨的真谛。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探源”,发现真善美呢?一、诱导入情“艺术欣赏的特点,其实不过是借有限却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像,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即成的形象。”这里,艺术欣赏的首要条件是“有限却有力的诱导物”。诗歌鉴赏亦…  相似文献   

6.
灵魂的颜色     
我国六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探源 ,虽幽必显”。这段话不仅揭示了“情感”在创作时的重要作用 ,而且道出了欣赏者也应“披文入情”探求文章主旨的真谛。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探源”发现真善美呢 ?笔者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偶有所得。对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 ,学生与作者写作的时代已经有些距离了 ,在加上没有什么生活经验 ,很难体会到艾青那种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之情。我抓住了文章结尾部分的一句…  相似文献   

7.
综观文学研究者就诗歌赏析提出的种种技法.可用“披文人情,知人论世,感悟妙语”来概括。然而,这一法门对于学力尚浅、古代文化知识储备极少的当前中学生而言,仍未免过于抽象和模糊.何况当下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时空因素不利于学生去体会诗词中的真实情感.更无法体味以“含蓄、凝练、跳跃性”著称的诗歌语言。致使当前学生“读诗色变”.根本无法与古代诗人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产物。读者在试图接近诗人心灵的时候,也需通过诗歌精练的语言外壳,深入剖析其思想情感的内蕴。这一过程,正如“探骊得珠”。同样,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时候,应“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录章摘句,由诗歌的关键语句入手,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深幽之处,去探寻那藏之甚深的情感之珠。《华南虎》一诗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借虎喻人,充分表现了在“文革”那一特殊历史时期,诗人深邃的思考。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华南虎》一诗的思想内涵,可让学生“寻章摘句”,抓住关键语句,层层剥笋,逐渐进入诗歌的思想内核,觅得真珠。一、感知形象,梳…  相似文献   

9.
古诗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更在于其情商的提高.诗歌是最重视个体情感的文学样式,而意境的营造就是其核心环节.《诗经》中存在的大量的爱情诗和婚姻诗,便往往通过精心地选择意象来构设意境,传情达意.《氓》的经典性不仅在于其思想性,更在于其比兴手法应用的巧妙与“桑”“水”等意象物的选择上.所以,教学时,教师应紧扣意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会诗歌内在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林光云 《广西教育》2014,(5):100-100
正诗歌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生应该学会赏析诗歌作品,体会诗歌蕴含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许多学生觉得诗歌赏析高深莫测,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借助联想和想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赏析诗歌时披文入情,尽赏其妙,更好地感受诗歌的内涵。那么,在诗歌赏析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呢?一、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  相似文献   

11.
余萍 《学语文》2004,(1):27-28
2002年秋考全国卷中,古代诗歌鉴赏由以前的客观性选择题变为主观性试题,2003年春考、秋考继续沿用这种题型,本文拟就古典诗歌鉴赏,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作为新一届考生备考的参考。一、古代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鉴赏形象即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思想内容是作者在诗作中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而意象与思想情感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诗歌的意境。因此,要准确把握一首诗,要“披文以入情”、“披文以入境”,即要在疏通诗句的基础上,看看作者描写了什么意象,抒发什么情感,意象和情感又是怎样合为一体的。如马致远的《…  相似文献   

12.
诗歌最早用于歌唱抒情,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载体。诗歌特有的鲜明节奏、和谐音韵,只有通过读者朗读或朗诵才能充分显现出来。诗歌教学,要书声琅琅,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基石。《全目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诗歌教学理应注重披文人情的有声朗诵。“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诗歌语言含蓄、跳跃、意象蒙眈,朗诵是最佳的理顺方法。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作者“情动而辞发”.而读者需“披文以入情”。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读者.还是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粱.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不仅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满含激情地投入到每一篇课文中.认真把握文章的风格和基调,要读出情感.讲出情感.从而使学生感悟文章的真谛,陶冶其情操。  相似文献   

14.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的一首名诗.诗中所蕴涵的大气象与夸张的语言风格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教学中,能否叩开孩子的想象之门,使其披文人情.让文中之景化为心中所悟。达到心、景、情的统一,是诗歌教学的难点所在。笔者执教时,有意识地预设了四个环节。逐层深入,水到渠成地突破了难点。  相似文献   

15.
怎样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力?《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在这里,刘勰指出提高对诗歌欣赏力的关键,一是“入情”,是“见其心”;二是“沿波讨源”,使幽隐的显露。因为作者的创作,是由于“情动而辞发”,在“情动”中还含有他的“志”,是情志结合的。读者只看到作者的文辞,要通过文辞了解到作者的情和心,即作者的情志,才能提高欣赏力。作者的情志,不一定在诗里明白说出,  相似文献   

16.
梁丽婷 《文教资料》2011,(36):82-84
在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中.“豪放飘逸”几乎成为其代名词。本文则用“日神精神”、“酒神精神”说对李白的诗歌做一些分析。李白的诗歌交织着日神精神的“梦”与酒神精神的“醉”,有着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对戴望舒诗歌的“定位”历来颇有争议。文章从纯文本角度解读戴望舒诗歌.追索象征主义在其作品中由“文”入“质”的浸润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农业明成熟极早.其生产、生话方式在后来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农业重时,故在古代诗歌中.咏叹“春”、“秋”的作品历代不绝,数量多,内容也极为丰富。20世纪前期.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谈到过这个问题.但学们较为自觉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20年来.大家对伤春悲秋的原因、伤春悲秋诗歌的情感特征、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词隐晦的意象,含蓄的情感常让学生鉴赏乏力。采用披文入情的手法,做到“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便能找到打开诗人心灵之门的钥匙,进入古典诗歌美丽的花园。  相似文献   

20.
任何语言的诗歌首先都是因其语言形式而存在的。没有独特的形式就没有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目前的汉语“诗歌”已经失去“形式”。人们将目前这种不是诗歌的东西称为“诗歌”.其原因是对外来“诗歌”的误解。外语诗歌译为汉语后,其在语言形式上如果没加入汉语的“诗籍”,它就只是不是诗,而我们却以其原是诗歌为由,将这种散性的东西称为诗歌,并反过来以此为圭臬.去进行所谓的新诗歌创作。对诗歌形式的突破.有真突破,也有假突破,当代诗歌的突破以假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