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本体论是一种把世界严格地格式化为1的理论,是人把自己人性中的受动性一面发挥到了极致的思想认识。因为将生命的意识抽入到“本体”,也必然是意识与存在同一论。因为消灭了人之生命的内在独特性,而把人生的绝对价值外化了,从而必然导致外在于生命的绝对价值体系。老子是秩序论者,并不是古典本体论者。老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已经越过了受动性思想占主流的时代,主动性文化的特征已经相当发达,以至于老子要创造一个思想体系来批判和扭转,这正是老子思想在其时的价值扣寻找老子思想现代启示的根据。在古典本体论之前存在着多种哲学认识形态,把古典本体论作为哲学的开端是狭隘的。从生命的能力、行为层面来说,人的超越有限指向无限的思维——“玄思”,才是“哲”的本义,理解了“什么是哲”,“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才能破解。人性除了受动性一面,还有主动性一面及自动性一面,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只有讲求人性的三个层面,才能完整地认识人自身,完整地对待人和实现人,学术探索才可能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创造出完整的福音。  相似文献   

2.
老子以其心之睿识,其耳目之聪明,乘之以视,寄之以听,托之以思虑,不仅发现自然世界的状象的美妙,而且发现了隐藏至深的宇宙间的秩序与动律,并且他的最深的心灵处与其认识的宇宙相触而波动着微妙的情感。中国第一个哲学家老子,是以“观”、“明”、“玄览”认知,是一种理智的直观、理智与经验统一的直觉方式。同时他又寻觅到与之相  相似文献   

3.
哲学与本体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哲学。本体论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构成。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物质本体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实践本体论"、"社会关系本体论"等说法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本意,也不符合近代以来人们公认的"本体"(本原)概念的含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可能的,除非谈的不是哲学。  相似文献   

4.
作为哲学的核心和人类的本性,本体论是思想对整体和无限的玄学渴慕和形而上学关注的表达。它以Sein的问题为对象。存在是在者的存在,因而它本身不是一个在者。以“知”的逻辑推论方式追问在者之为在者与以“悟”的方式追问“在的意义”,形成传统与当代的“本体论差异”。传统本体论把Sein当作在者来对待,这在本质上是关于实体的理性科学;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以此在于时间境域之展开追问Sein的意义。追问Sein的意义就是去问“为什么此处存在的是各种在者而不是无?”“无”是现实在者之整体和无限。谈论无就是作哲学思考;哲学若真正探讨无,就必然变成非科学的,因为科学拒绝无。哲学地谈论无,是追求一种旷达的智慧和心远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是哲学学说中最基本的理论。它是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中心,是哲学学说的基础、出发点和逻辑进展主线。在本质的意义上,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础。是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现存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说,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在探究世界本体的过程中,是由最初把感性中的具体的认定转向到理性抽象的东西的认定,把普遍概念作为世界之本体。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又从抽象的理性转向现实的存在来研究世界之本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则实现了探究本体论问题的伟大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方法论给我们进一步探究本体论问题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哲学本体论,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古希腊哲学本体论,可以归纳为范畴本体论和宇宙本体论。从西方哲学在此后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种本体论对后世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方哲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宇宙本体论、理性本体论和人类学本体论三个阶段,其美学和悲剧理论也进行了同样的嬗变过程。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美学话语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阐明悲剧的内在本质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从本体论的高度阐发宇宙生成演化进程的哲学家,其哲学著作《老子》围绕“道”这一中心哲学范畴,系统地表述了朴素辩证的宇宙发展观、直观认识论和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历史观,以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先秦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到荀况、王弼、张载、王夫之等后世哲学家;由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还曾一度在汉初、魏晋时期的意识形态领  相似文献   

10.
11.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人们无时不在探寻着它。老子站在他所处时代的高度,对世界的本源、世界的形成等哲学本体论问题作出了杰出的回答,从而形成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学说。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由道化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章名)道作为“天下母”,天地万物都由道化生,就象子由母生一样。所以,道就是世界的本源。 “道”是老子哲学的一个特定的范畴。道并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体,而是一种“无”(形)的状态。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视之不见,名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庄子行为和性格上的矛盾庄子(公元前369—286年)名周,宋国蒙人。出身于没落贵族,生计无着,但又不事耕耘。作过“漆园吏”一类小官,也曾招收门徒,操起“舌耕”生涯,为时都不很长,境况无疑是相当窘迫的。贷粟于监河侯,系履见梁惠王,“衣大布”之衣,惠王叹其惫,均可为证.但还不至于“自食其力”,以微薄的体力和技能襟生。他很有名气,很受人赏识,生活于战国中期,一个很重视知识的时代,不愁没有人资助。他的交游遍朝野,足迹遍南北,擅名一时,留下了数十篇传世名著,怎么会无法度日呢?他先后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本体论以“道”为核心,有三个维度:宇宙论是基础性的,决定了老子整个学说的性质和核心,是他的逻辑起点;认识本体是方法论,是老子学说中最出彩的部分,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元素,是他的逻辑链条;道德本体是老子哲学的结论,也是对于宇宙论和认识本体的统一,是他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14.
老子哲学是政治哲学。老子所关注的对象是社会,而不是自然界。老子的政治哲学包括反对智慧和仁义,无为而治,谨慎地对待战争,主张国与国之间的谦下和友好,“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老子哲学较之重伦理的儒家文化,重自然的古希腊哲学,它既讲“道”又讲“德”,二者互相渗透,是自然哲学与伦理学有机结合的典范。老子哲学的要义为“道”、“和”、“德”,其中“道”对当代量子力学的场论、“和”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德”对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均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随着当代世界重视人文教育热潮的兴起,古老的老子哲学思想已与现代文明有机接轨,对人类的科学与文化发展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无为是道的自然本性.无为思想有丰富的内涵,无为是对顺其自然、无欲、无事、清静的概括.老子政治哲学内容丰富,无为而治是其核心,包括君民和谐、愚民为术、反对战争、否定暴政、小国寡民等内容.老子政治哲学是古代治国理论和哲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政治,其思想精华至今仍保持着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知”、“无欲”、“无为”,他将这些主张建构为一个以“道”为基础的哲学学说。“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是在对立中运动。所以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基本精神就是统治者要尽可能的少去干扰人民,让人民自由发展。烦苛的政令,无端骚扰国家、人民,是极其有害的。“小国寡民”是老子用以解决时代迫切问题的总体性方案。老子政治哲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人民性。它在客观上有着抑制封建暴政、减轻人民疾苦的作用。老子的政治辩证法为人们观察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辩证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与解决办法“老子”可指比孔子早一些的老聃,可指《老子》这本书的作者。本文采取后种用法。有关的年代不易断定,本文不拟涉及这个问题:仅仅为了免得每次写出‘《老子》的作者’,而以‘老子’简称之。本文着重的是书的内容,看那些章句可以懂得并当作何理解。对古时哲学家进行研究的人们对老子的解释十分不一致。汉朝的学者宣传黄老之道,晋代的士大夫用玄学的词句,宋时的道学家从理气方面着手。解放以来大家运用马列主义,可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知”、“无欲”、“无为”,他将这些主张建构为一个以“道”为基础的哲学学说。“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是在对立中运动。所以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基本精神就是统治者要尽可能的少去干扰人民,让人民自由发展。烦苛的政令,无端骚扰国家、人民,是极其有害的。“小国寡民”是老子用以解决时代迫切问题的总体性方案。老子政治哲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人民性。它在客观上有着抑制封建暴政、减轻人民疾苦的作用。老子的政治辩证法为人们观察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辩证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其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他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超越了时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