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报道中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与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红梅 《新闻记者》2002,(12):22-24
最 近一段时间 ,高枫从病危到去世的消息 ,成为各娱乐版的头条新闻 ,媒体纷纷挖掘他从艺生涯中的“猛料” ,包括他的家庭情况、被捕风捉影的恋爱、被揣测的病因、被风传的私生活。仅高枫的病因 ,就被传得很隐秘 ,有媒体说 ,高枫染上的是“PCP病毒性肺炎” ,据称只有三种人可能被传染 ,其中一种人为艾滋病患者。这些报道引发了京城媒体有关知情权和隐私权的争论。其中 ,2002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报》的“娱乐新闻过度关注高枫事件是一种‘集体偷窥’”和《北京新报》的“公众人物从社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公众社会应当有相应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0年新闻传播法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仍需要加强对新闻权利的保障.而对知情权之类新闻权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对如匿名权、拒证权等方面的探讨,将有助于新闻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同时,针对新闻传播实践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个案研究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传播法理论的发展.因此,以上问题也是新闻传播法学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深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戴丽 《新闻记者》2003,(8):25-26
2002年12月18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对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名誉权纠纷案作出判决,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目前判决已经生效。这是十多年来因体育新闻引发的官司中媒体少有的胜诉案件。法院对新闻规律的尊重和法律优先保护原则的运用,是本案媒体胜诉的关键。判决公布后,在新闻界、法学界引起广泛关注。本案引人注目的焦点有两个:一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法官的判决中得到尊重;一是当新闻表达自由与公众人物人格权之间发生冲突时,通常优先保护公众知情权。辨别几种“真实性”的意义记者在进行报道时,只能就看到的了解到的人、场景、事件…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具有监督权、报道权,可以代表民众行使知情权、言论权,所以,它在关注焦点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部分媒体时常僭越法律准绳和道德底线对自身监督权力"寻租"现象的接连产生,在社会上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动摇到了民众对"无冕之王"公信力的尊重与认可,逐渐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监督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常华 《声屏世界》2006,(3):66-67
作为公众知情权的执行者和急先锋,媒体究竟应该如何行使“知”的权利,拿捏住“知”的尺度呢?在2004年《天下无贼》的一个发布会现场,制造了“冯氏幽默”的冯小刚导演在极力为新片做宣传时,并没有给各路娱记们什么好脸色,不仅如此,有一位娱记还险些被这位冯导搧了耳光。原来,让冯小刚大为光火的是这家报纸将他的住址报了个一清二楚,连日来不堪其扰。在这起事件中冯小刚确实有些不够冷静,但是回过头来反省一下,媒体是否把握住了“知”的尺度呢?我们不否认知情权是受众赋予媒体的权利,但知情权不能被无限放大,滥用知情权最终将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6.
2002年12月21日至22日,第二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学院科研处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合办。经过新闻与传播系在短短一个月的精心筹办,来自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海外,港澳和内地的专家学者和来自新闻舆论监督实践第一线的有关媒体代表76人住年终岁末之际冒着大雪参加了会议。会议主办方紧扣时代脉搏,围绕  相似文献   

7.
《新闻前哨》2008,(12):6-6
傅雪琴在2008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媒体应保护受众“不知情权”。认为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你知道的越多,尤其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负面信息越多,情绪就越受影响。受众有权知道自己该知道的.同时也有保护自己不应该知道的权利。媒体在满足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当谨慎发表新闻和其他各类信息.保证不传播无用信息,不制造虚假新闻,保护受众的“不知情权”。  相似文献   

8.
魏海彬 《新闻世界》2004,(12):66-66
新闻传播的“大众化”.就是要求新闻传播以受众为出发点,在新闻制作中尽最大可能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话语权、慰藉权。  相似文献   

9.
洪叶 《报刊之友》2014,(3):27-28,30
犯罪新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犯罪新闻报道是公众享有知情权的体现,也是媒体进行社会监督的重要一环。但是犯罪新闻报道存在很多问题,操作不当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严重的还会触犯法律底线。本文对犯罪新闻报道中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总结,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宋雯 《新闻知识》2000,(11):15-16
知情权(又作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等)的概念是二次大战后由西方学者提出的,最初它是作为保护与扩大新闻自由的一个原则依据而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知情权最基本的内容是民众应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为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必须首先保障记者采访、传递新闻的自由,以及媒介出版、发表的自由。保障民众知情权是“公民行使一切民主自由权利的基本前提”,是“现代国家民主宪政的基础要素”和“防止出现恶劣政府的必要条件”①,是西方新闻界与法律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我国对知情权虽然没有法律上的明确界定,但是在…  相似文献   

11.
石静 《编辑之友》2011,(12):85-87
何谓表达权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依法保障上述"四权"。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再次提及"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这四权中,知情权是实现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保护受众 “不知情权”新闻媒体当率先垂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犹不及。在媒体为满足受众知情权而奋发努力的同时,我们又面临着另外一个困境,那就是受众"不知情权"受到了媒体有意无意的侵犯。进入网站百度搜索"不知情权",就有  相似文献   

13.
去年底,深圳市有关部门起草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的一个条文引起了学界、实务界的热烈讨论。该条文规定:“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在此我就媒体的怀疑权也来谈谈粗浅的看法,并求教于各位同仁专家。一、怀疑权的内涵及意义《条例》没有规定怀疑权的涵义,依据笔者的理解,怀疑权是媒体享有的对公职人员或者社会知名人士的行为(《条例》特指公职人员涉嫌犯罪的行为)进…  相似文献   

14.
王鹏 《新闻实践》2007,(8):18-19
6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对《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进行二审时做出了5处修改,其中涉及信息发布和新闻管理的有两处,最引人瞩目的是删除了有关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为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松了绑"。笔者认为,"松绑"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使新闻媒体获得突发事件信息报道权的同时,也对新闻媒体报道突发事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杨武事件"为例从采访方式、新闻视角、法律道德、平衡报道四个方面分析了媒体介入热点新闻报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媒体应该的做法。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对新闻职业道德的深深忧虑,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也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希望对以后的该类报道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闻权力寻租的实质是新闻权的滥用,它严重危害媒体公信力,严重侵害公众的知情权。本文主要运用权力寻租理论,对新闻寻租行为的产生原因、背后的利益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遏止新闻权力寻租的有效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7.
“媒体侵权”是大众传媒经常遇到的纠纷.目前,新闻视角的不断扩大和报道题材的深入挖掘,新闻报道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之中,使“新闻侵权”或者“媒体侵权”这一问题不断发生.笔者就一则案例探讨新闻媒体的侵权问题,以及新闻采访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关系,并对新闻侵权主体的如何确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作权的保护既要体现对作智力劳动和独创性的尊重,又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知情权,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功能。因此,对新闻作品作权的保护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9.
陈堂发 《新闻界》2003,(1):27-28
在处理批评报道难以避免的细节失实所引发的公民名誉权纠纷方面,我国司法实践对名誉权显然采取了全面、严格保护措施。对法律真实的苛求使批评监督性质报道的开展承受额外压力。一般地讨论优先保护名誉权还是言论表达权已意义不大,但必须肯定的是,社会制度(自然包括法律制度)的首要价值在于正义。任何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显示效率和效力,都应该将道德理念作为基点,包容正义精神。诸多被判侵权事实成立的案例表明,媒体对事件真实性负有核实责任的能力和允许核实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就新闻职业能被提供的条件而言,媒体核查义务…  相似文献   

20.
知情权与新闻采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情权”是公民对国家重要决策、政府重要事务以及当前社会上发生的与其权利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权利,它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和前提,是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知情权的落实离不开新闻报道、信息公开权等的配合,其中,新闻媒体是公众知情权的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