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企业信息化与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球出现的“第三次浪潮“或“第三次技术革命“,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这是一场信息化的革命,更是一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技术和社会革命,各国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把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纷纷投入巨资用于信息化的研发来提高整个国家运营系统的效率,在推进过程中,企业首先是信息化的倡导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2.
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三大特征当前世界上正在出现一个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情报,通讯、机械三位一体的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对此有的叫“第三次浪潮”,有的叫“第四产业革命”。说法不一,但有共同特征。一些人认为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①信息化对西方工业化国家来说,新技术革命把它们带进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们认为,这是信息时代到来的象征。有人把它称为“第三次浪潮”、“第四次工业革命”或“信息革命”。尽管人们对它的提法不同,但都强调了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已经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在国外,甚至有人预言: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物质生产资料,而是信息。信息“是指有关某一领域有用事物最新情况的报导”。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有人称它为人类社会的“第二资源”,是构成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也是未来社会竞争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一场以广泛利用微型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和光导纤维等为特征的新的技术革命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世界的各个角落。称它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好,“第三次浪潮”也罢,一言以蔽之,这是一场革命。历史上任何一次产业革命都没有这次来得迅猛,它的影响程度之深,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以来,世界进入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时代。科学的发展愈来愈显现出整体化的趋势。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渗透,逐渐融为一体。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此相联系的是科学方法也越来越多。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发展对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依赖关系。面对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哲学也面临着一场革命。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哲学家都把自己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科学方法论的研  相似文献   

6.
壮阔的大海     
半个世纪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十八年以来,党又领导我们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要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泽民同志指出:“两次伟大革命,两次历史性飞跃,造就了两个伟大人物,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和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战友、事业继承者的邓小平同志.”这段话恰当地确立了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①,这场伟大的变革必然带来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最重要的结论和成果,社会的一切物质的和观念的变革都与经济领域的这一变革相关联。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邓小平文选》,第84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令人瞩目的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包括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海洋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社会生产力带来了极其深刻而又巨大的影响,并且正在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场技术革命,西方有人称之为“第三次浪潮”,或“新产业革命”等等,但大多数欧美经济学家称之为“信息革命”,这是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即整体结构与理论体系,是近年来史学界讨论的热门课题。五十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上都以胡绳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两个过程”的著名论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作为基本线索。八十年代初,李时岳同志首先撰文对“三次革命高朝”提出不同看法,主张用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向上发展的四个阶梯.由此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讨论经历了一个由整体——局部——整体的反复深入的过程,很多同志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今年,比较火的概念有两个:一是基于产业模式变革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二是“C2B”(Customer to Business)。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场关于数字技术与数字化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个性化、更多种类和需求的深度细分更符合消费需求,以前企业经营模式是规模越大越好,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则是种类越多、范围越大越好,由于数字化革命和互联网发展,市场和消费者无边界,长尾市场成为商业常态。C2B,即消费者按照自己的需求决定产品,定制产品。C2B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的声音越来越强,未来的价值链和需求链的推动力来自于消费者,而不是厂家。因此,定制将是未来商业模式的主流,它的要求是个性化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反应、平台化协作。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 ,教育技术经历过三次革命 ,现正在进行第四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专业教师的出现。这次革命把教育年青一代的责任从家族手中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 ,年青一代从随家族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 ,变为随着教师在学校中学习。第二次革命是文字体系的出现。这次革命把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 ,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又一次变化 ,除了口耳相传外 ,书写成了记录和传递知识的重要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出现和教科书的普遍运用。印刷术的出现使批量印制教科书成为可能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 ,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巨大变化 :人们…  相似文献   

12.
如今 ,网络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益强烈 ,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将在这场教育信息革命中受到强烈的冲击。“‘科’、‘技’兴校”,把教育科研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是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一种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一、教育科研与现代教育技术必然走向联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适应 2 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 ,提出了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  相似文献   

13.
科技革命已把整个世界卷进了它的洪流之中,成了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议题,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本文主要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以求有助于大家对西方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向的全面认识和正确预测。“科技革命”在我国是近十年来才被普遍运用的新概念。所谓科技革命,是指以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先导,引起数量众多的技术发明及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社会性变革过程。据此概括,可以说人类社会迄今已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历史过程 ,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自然有其起点 ,有其开始的时间。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 ,此次科技革命开始或者说兴起于2 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现行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 (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出版的高初中历史教科书 )均持此说。应该说 ,这种说法是不错的。但是 ,在重视思维精确性的今天 ,把一次科技革命的起点定在一二十年这么长的一个时间区间里 ,难免给人以较为粗疏的感觉。有鉴于此 ,近年 ,一些研究者指出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 2 0世纪 40年代。如由李植木丹等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项目《2 0世纪世界史》中便…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便开始提上了日程。机构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把它列入了重要议题。机构改革是一场利益大调整和权力的再分配,必然有很大的风险和阻力,邓小平同志称之为“一场革命”。本文主要从这场“革命”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中国有三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五四运动处于前两次巨变之间,它是第一次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巨变的起点,对第三次巨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说它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呢?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此后想登上皇帝宝座的一切独夫民贼,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个革命及相继的“二次革命”都失败了,封建军阀窃夺了政权,使孙中山的一切美好的建国方案,都无从实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革命缺乏一种文化思想上的启蒙作为前提,因而革命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斯莱文(Slavin,1994)指出:“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实际上,建构主义作为一  相似文献   

18.
来势汹涌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全球每个角落。然而,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场革命的称谓却众说纷纭。例如:称它为“新的产业革命”、“第四次产业革命”、“第五次产业革命”、“新的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第四次技术革命”、“新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说法呢?除了学者们处于各自的研究领域里,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有所不同之外,对于这类名称的概念和涵义的理解,历史分期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经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形象地将迄今为止的社会变迁比喻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农业革命”,历时千年,人类从原始的渔猎时代进入了农耕时代;第二次是“工业革命”,自瓦特改良蒸汽机以来。人类从农业社会过渡到了工业社会;第三次是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基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有人将其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而后者更为人们所熟知。当前,我们正处在第三次浪潮中。区别于前两个社会阶段,信息社会更加强调以知识、信息作为!产要素.强调科技创新,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让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20.
肖铭 《上海教育》2001,(2):22-22
有人把公元二世纪学校的形成作为教育的第一次革命,把文字产生作为教学手段以及印刷术的产生作为第二、第三次教育革命。这就充分说明了信息传播手段变革的重要性。许多人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形成教育的第四次革命。学校教学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进行新的整合。我们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整合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调整。其次是空间、时间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