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信息的呈现方式的视觉化,网络媒介逐渐形成了以视觉性为中心的认知制度与价值秩序,促使了网络“视界政体”的形成.在网络“视界政体”中主体参与网络的行为转变为了“看”与“被看”.网络主体在凝视的“看”与表演的“被看”中迷失自我,被开放的网络媒介所控制.唤醒网络主体在“看”与“被看”中的主体意识,挣脱网络控制成为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培养网络主体“看”与“被看”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成为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2.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只是塑造别人的灵魂,更多的是借用塑造别人的灵魂的办法来塑造自己的灵魂,即所谓顽强地表现自己,用自己的灵魂来感化别人。巴尔扎克塑造了上千个人物,反过来说这上千个人物塑造了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3.
很多研究奈保尔的著作指出:奈保尔是一个"无根"的边缘人,谱写的是一曲后殖民时期"无根人"的哀歌。这已经成为共识。旅行是奈保尔自我找寻过程的体现。自我在"看/被看"的旅途中打破一个个的幻象、异化,执着于自我的找寻进而来认同真正的身份。但是奈保尔却"忽视"了认同过程中变化的特性,一直寻找而未果。文章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再解读奈保尔的"无根性",同时揭示人类普遍而真实的生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5.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当代文学女性形象总置于"被看"的位置。由于社会、时代的变化,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学中的女性也渐次成为社会的中坚和主角,女性形象被女作家观察、思考、打造成"看者"强健的姿态。在放逐男性之后,她们成为体验者,体验生活,体验自己。  相似文献   

7.
从“看”与“被看”的双重焦虑视角进入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影片颠覆了传统抗日题材电影的模式,消解了崇高、权威、集体等一系列宏大抽象客体,试图进一步还原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私密性,尝试通过充满隐喻的叙事剖析国家民族光环下的真实存在,实现对中日两个民族性格命运的寓言。  相似文献   

8.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刘姥姥以“闯入者”的身份来到大观园,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殊不知,她也成为大观园中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在被审视中实现取悦他人的价值。这种“看与被看”视角的切换,使得刘姥姥与大观园及园中之人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留下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本文从“看与被看”视角解读刘姥姥人物形象,引领学生管窥大观园中的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9.
李凤群的长篇小说《大风》是一部寻觅"怎样活着"的作品。小说展示了人物"活着"的三种生活态度,既运用了一种套叠式的双层"看/被看"的视角模式,又在作家的主体性引导下建构出一个不断否定的探索过程,从而找寻到了人之生存的根本价值:"积极地活着"。由此,她完成了小说探索永恒意义的使命,表达了一个作家对人、对生活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看"是进入翟永明诗歌的关键词。"看"的主客体置换是翟永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念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由"被看"到"我看"立场的变化,表明了诗人对自我和世界在认知上的根本性改变,诗歌内部结构也由此发生裂解。处在"被看"立场的诗人,以"黑夜"为时空,以独白的话语方式自我言说;处于"我看"立场的诗人,则在言说方式上发生了异变,实现了由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的位移,由"我/我"的关系到"我/他"的关系的抒写以及对"文本时间"的反向延展。"看"与"被看"立场的替代、纠缠和共存,给文本增添了异质美感和无限阐释的可能性,也给诗人列出了尚需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12.
女性主义始终关注社会中人的"性"及"性别"形象问题,坚持挖掘历史文化语境中各种形态的"看"与"被看"的形成及影响。作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甚至无可回避媒介形式的广告刺激潜在消费诉求的目标群体,深度制造、利用两性消费价值的基本特性自然被纳入女性主义批评领域。通过对广告媒介女性主义研究倾向的回视、及消费主义文化在社会性别领域的深刻影响的反思,必须清楚看到性别意识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具体存在始终处于动态进程,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性别差异固有模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作为研究介入路径的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也必须不断动态拓展视域。  相似文献   

13.
冰心在小说《两个家庭》中着力刻画亚茜的形象,把自己的理想倾注在亚茜身上,使她成为温柔、静雅、乐观的化身,以后冰心的小说描写了一系列这样的女性,直至抗战时期写的《我的学生》中的S太太,她们聪明美丽、温柔静雅、有学识,有教养,栽负着作家心目中的女性美的理想。这对于当今女性学创作具有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黑天鹅》是2010年出品的心理惊悚影片,故事围绕纽约一个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妮娜展开,由于被挑选分饰黑、白天鹅的两个角色,妮娜经历了身体到心理双重的变化,最终,妮娜虽然上演了一场"完美"的表演,心中萌生的黑天鹅也似乎征服了所有人,但却让她身心崩溃而终结。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女性难以逃脱的"他者"、"被看"地位。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扮演的是与身为"主体"的男性的对立角色,男性是"主体",是绝对,而女性则是"他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两性发展不平衡,看的快感则可分裂成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而女性在这种关系中,似乎难以逃脱"他者"的"被看"地位。  相似文献   

15.
父系文化就像一座座坚实的城墙。既把女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又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父系文化的强势渗透与影响,使女性始终处在了“被看”的位置上。在婚姻、家庭、事业等问题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人格的扭曲。  相似文献   

16.
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为我们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有美丽活泼的少女,有哀伤悲切的弃妇,有哀怨凄切的思妇,有爱国如家的贵夫人等,在塑造女性形象美时,作者采用了借助外物、或用赋手法,表现她们的美态,这是我国女性形象群体美的最早展现。  相似文献   

17.
诗歌中诗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和阐释理想中女性美的内涵。在威廉·莎士比亚、爱德蒙·斯宾塞以及罗伯特·弗洛斯斯特的十四行诗中三位诗人对女性美的本质的理解却是各有千秋。莎士比亚的十四行的爱情诗歌中充斥的是诗人对情人的美貌的赞美,女性的美也只因为诗人伟大的爱情和诗篇才有意义,缺乏对女性自身内涵美的挖掘。斯宾塞推崇的女性之美是其美德,其美德的体现同样也需要诗人爱情的眷顾。他们的诗歌中女性没有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所彰显美的内涵。女性的美只不过是男人爱情的附属品。而弗罗斯特的诗中女性跳出了诗人情人的角色,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而存在,诗歌中没有美貌的赞美,也没美德的歌颂,而是通过意象、隐喻、象征的手法来阐释蕴藏在女人身上的内在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女性美的描绘上,梁代宫体诗继承并超逾了前代,从而使我国诗坛出现了全面而细致地描写女性形象美的诗作,形成了描摹女性美的新潮流,作者从历史与现状方面,探寻了这一新的创作取向之成因,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分析了梁代宫体诗人笔下的女性形象美,并认为梁代宫体诗在中国诗史上亦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美观念及“三寸金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审美观,并且这种审美观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道德标准。"三寸金莲"作为封建社会的陋习在各朝各代都出现过,其根源是受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美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网络流行语“被XX”迅速流行,“被”字的网络构词形式与传统构词形式显著不同,这既有语言环境的因素,也有语言使用者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