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本主义的哲学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它反对人的各种形式的异化,使人成为人本身。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则强调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学习者成为一个人格完善、能够充分自我实现的"人";作为学习者的"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中心和最终归宿。在中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中,对于"人本"的理解并不相同,中华文化中是社会本位的人本观,而西方文明则是个体本位的人本观。后者更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中人权、民主、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经济、环境的科学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和谐进步。因此以人本的视角对我国的教育问题进行宏观思考具有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决策的认识论分析王文臣,邱兴平人们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既定条件下,活动的结果如何,是成功还是失败首先取决于决策。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错误的决策则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由于决策主要是实践认识活动,将决策放在认识论中...  相似文献   

3.
贝叶斯决策理论是经典基础性决策理论,要求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决策主体按照规范性决策模型并根据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作出决策。然而,该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却面临着共同结果效应、信念度函数的不稳定性、偏好逆转现象、"结构"影响等与实际选择行为相悖的认知困境。对该理论的改进存在着传统和非传统两种模式,从认知角度修正和发展该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何将决策的逻辑和心理过程有效结合,应成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模棱”并不违反排中律刘跃进在逻辑教材和逻辑教学中,不少人把"模棱两可"看成是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我们认为,"模棱"和"两可"都不违反排中律.所谓"模棱"、是对矛盾的思想不给任何明确的回答,既不肯定何者为真,也不肯定何者为假.有时,它表现为对矛盾的...  相似文献   

5.
拙作是对《反思启蒙:中国呼唤"逻先生"》一文中"中国传统无逻辑"、中国儒家经典中存在"大量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的"反逻辑传统"、"中国无科学"等观点的反驳。以近代西方关于"逻辑"、"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古代中国是不公正的。近代科学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思维方式、方法的差异,直接原因是望远镜、显微镜等一系列观察工具的发明,由此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奥秘才被发现。  相似文献   

6.
"诗性逻辑"是维柯《新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分析维柯的"诗性逻辑"中的内在"逻辑",认为早期人类社会所具有的诗性智慧是诗性逻辑的起点,诗性思维是诗性逻辑的演绎方式,而诗性逻辑的价值旨向则是探寻人类社会各民族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是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效率、效益、理性与逻辑为其追求的价值取向,在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同时也导致了其组织管理生活意义的丧失。在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应确立"目的人"、"管理中交互主体性"、"追求卓越"等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理念,并把"人的存在、发展、自我完善"作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终极依据和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8.
论后殖民理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西方理论从近代、现代到后现代的历史演变和西方当代最新理论流派———多元文化理论、第三世界理论、全球化理论、文化研究的互动中考察了后殖民理论的源流,认为后殖民理论的核心思想为逻辑相连的三点,即揭示学"后面的主义"实质、指出知识"后面的权力"性质、提出文化帝国主义思想;结合后殖民理论的讨论史讨论后殖民理论自身逻辑必然要引发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即西方思想的二重性、什么是非西方文化的真实"、怎样定义非西方文化的自我、它者话语还是自我话语  相似文献   

9.
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主要包括"英美新批评派"研究、英美诗歌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等。其特点一是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二是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三是穷本溯源,"刨根问底";四是注重比较。其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与表现技巧等;二是"对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社会的矛盾和西方一部分人的心理有很大的认识价值";三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西方文学的理解;四是有助于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同时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自然生态观的哲学基础上,对西方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超越,基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探索,在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性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价值引导,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指归,是对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正向价值延伸,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共建全球生态空间。通过对其生成逻辑和价值意蕴的探究,从经济转型、法律制度、思想引领和国际合作等领域促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材必定载负着某种价值、某种文化。学科教学不是"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纯粹知识活动,它应该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作为指导。随着经济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一些英语教材却以西方文化价值取向作为指导,使得学习者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必将影响今后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所以,我国的英语教材应当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其笔下的"异化世界"有力地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困惑,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影响巨大。本文从卡夫卡的三个异化以及其"异化世界"呈现的两个显著特征入手,阐述了其异化思想的形成和特点,并肯定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崛起的文化历史根源提出一种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假说:以"荒诞"为中心范畴的现代主义思潮崛起的直接根源,是对世界、历史、人生的普遍而强烈的"荒诞感"的体验;这种"荒诞感"的产生又根源于对世界、历史、人生的价值意义"虚无感"的认识。而这种"虚无感"的产生又根源于作为价值意义的最后根据的"上帝"和作为价值意义的直接载体的"人"之不可挽回的"死";"上帝之死"的根源又在于以希腊文明为源头的理性精神的蒙难和以希伯来文明为源头的信仰精神的坍塌。"人之死"的根源则在于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的普遍失落与异化。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在社会科学中理所当然有一席之地。但教育学的立场问题近年来却屡被提及,其根本问题是对教育学学科知识地位的质疑。这种质疑源自于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经典知识观,但它忽视了知识关注人及其社会命运的最为根本的意义,以及"自我认识"和"反思生活"的最为基本的价值。如果从知识的价值立场出发,教育恰恰是人及其社会生活中最根本...  相似文献   

15.
逻辑是正确思维的工具。但是,如何使这个工具的应用价值体现出来,似乎较少有人去真正关心。本文从逻辑语义学角度去研究语词的意义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应用,特别突出了如何运用这方面的逻辑知识去进行批判性思考,用事实说明:即使非常简单的一个逻辑知识,其应用价值都是需要努力去发掘的。如果要使逻辑成为真正改善人们思维的工具,那么,任何轻视逻辑应用研究的态度和观点都是应抛弃的。  相似文献   

16.
从结构上看,数学是问题和问题解的集合,逻辑是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桥梁。具体到中国古代数学,其一般结构表现为:问、答、术(图)、草。"术(图)"阐述解题原理和步骤,"草"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二者的功能和西方数学中逻辑的功能完全相同。中国数学中的"术(图)"和"草",就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中国逻辑。中国数学是中国逻辑必然推理的研究对象,二者具有相同的源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逻辑是由逻辑原则、逻辑对象即"第二次相结合"、逻辑立场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逻辑内容等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地缘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人力资本再生产危机成为影响国际教育政策的主要社会动因。以美、英、澳、加为代表的西方留学大国通过调整国际教育政策来应对各类社会危机,并维护其在国际教育领域的规则制定权、话语权和既得利益。在应对危机时,西方国家的国际教育政策都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逻辑,以新殖民主义为历史逻辑,以民族主义为现实逻辑。未来西方国家在国际教育决策中,政府角色将更加明显,政策的价值取向将更加多元,政策的实用性也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9.
西方社区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从各个方面展现出来对人的生涯性的尊重是其最主要的优势和特色。关注人、重视人、发展人、提升人的品质是西方社区教育的核心思想,也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驶入了"正规",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于"人"已经成为共识,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人的生涯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职业教育应该追求人的生涯性发展,职业教育应该重视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应该追求个人品质的提升,职业教育应该追求为成人学习服务。  相似文献   

20.
C·G·荣格作为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的著名大师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是与其分析心理学体系相联系的.他以贯穿自己整个学说体系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作为他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提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是人类艺术灵感的发祥地.在荣格看来,由于集体无意识是从原型和原始意象中推导出来的,因此以原型为核心形成的"自主情结"便成为联结集体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浮桥和最活跃、最直接的创作动力.正是从动力角度,荣格不仅区分了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方法,而且把西方美学史上的"抽象"与"移情"看作是无意识支配下的两种审美态度进行了全面研究,从而大大拓宽了艺术思维的空间和艺术批评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