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强美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2004年2月17日,美国教育部学校安全和无毒品办公室推出“品格教育”新网站(www.cetac.org),为实施品格教育项目的州教育管理人员、地方教育工作者和公众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援助,同时也为全国进行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其他学校提供支持和信息服务。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佩齐对这一新网站大加赞赏,认为通过这一优秀工具向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区提供有关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丰富信息和资源,必然有利于促进这两方面的教育,而这两方面教育又正是《不让一个孩子落后》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教育改革法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学生必须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理解民主的重要性。他批评目前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  相似文献   

2.
美国品格教育的最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早期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品格教育没有单独的地位,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品格教育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世俗公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表现出一种回归传统的倾向,到90年代,品格教育成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近年来,人们对品格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考虑,认为可以把品格教育理解为综合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这种改革的焦点是关注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建立一个关心人的社会群体。促进品格教育的因素有: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积极的角色榜样;给学生提供发挥自主性和影响力的机会;提供思考、争论与合作的机会;使命和标准;提供社会技能训练,提供参与道德行为的机会;父母和社区的参与。  相似文献   

3.
品格教育涵盖知、情、行多种变量因素,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由此提出探索建立品格家庭、品格课堂、品格学校和品格社区。虽然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实践探索饱受争议,但其对当代德育不乏可借鉴之处。当代德育工作可以通过整合多种道德教育力量、提供多样道德实践机会、充实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和丰富道德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个人生存和发展中最活跃和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品格健全、独立思考的“人”,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本文从信息素养的内涵、重要性出发,分析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在国内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重点探讨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途径,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冬梅 《教育探索》2011,(8):153-155
当今,“新品格教育”运动已经成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主流形式.托马斯·里可纳教授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包括品格教育的内涵、主要内容、主要原则及实践指导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美国青少年品格教育具有目标明确、内容凸现核心道德价值、实施途径灵活多样等特色,对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创建品格学校,实施品格教育,成为很多学校管理者的梦想。本刊专访了北京、昆明、青岛三地在教育领域行走多年、对品格教育深有研究的教育资深人士。把他们尝试和实施品格教育的最新理念和具体操作方式呈现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品格的养成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进行有效品格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包括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参与者在内的品格教育共同体。政府在品格教育中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一是要推动价值共识的形成,二是要宣扬和推广价值共识和品格教育计划,三是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品格培养。品格教育的多方参与者之间要进行协作,主要包括: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作,学校和社区的协作,家庭与社区的协作。  相似文献   

8.
肖婷 《教师》2020,(11):15-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之相伴的,是多种价值观的出现与并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及不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学校中,会影响中小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在中小学教育中实施品格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品格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德育作为学校品格教育的载体,以体验式教学作为践行学校品格教育的主要手段,以家校社共育作为开展品格教育的主要方式,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品格,形成和发展健康的道德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品格教育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实施品格教育的经验,从发挥课堂德育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采用心理咨询的指导方式,优化品格教育的环境,创造品格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参与等方面出发,就如何将品格教育渗透于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艺术教育具备的审美本质与品格,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获得提升、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和眼界都得以解放和超越.通过对学校情境中艺术教育的本质、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1.
品格教育是当今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托马斯·里克纳是品格教育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的品格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以往道德教育理论,成为美国当今最新的道德教育理论.本文力求从托马斯·里克纳进行品格教育的一些做法中发现其特色,针对我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现状,结合德育理论与中小学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些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2.
“品格教育”的复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品格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美国的品格教育研究者不仅注重品格教育理论建设,而且重视解决学校和家庭中品格教育的实际问题。并以关注品格教育实际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作为己任。一时间,有关品格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策略层出不穷,令人目不  相似文献   

13.
在今日的美国,品格教育已成为全国性的教育运动.其实施领域涉及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也波及了社区公益组织和家庭。品格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对关心、公平、责任等基本价值观与公民道德的尊重与实践能力,强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教育与价值引导。在这一教育运动中,品格教育联合会(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CEP)处于倡导与领导的地位,该组织依据品格教育专家的研究提出的《有效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简称《原则》)与《品格教育质量标准》(简称《标准》)对于学校与教育机构设计开展品格教育、选择品格教育项目、评价品格教育进展有着综合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异域文化参照,美国新品格教育为道德教育走向社群生活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考。美国新品格教育在回归社群方面做了许多积极而有效的探索,表现在社群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社群教育内容的统一性、社群教育功能的整合性。美国新品格教育提示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改革应该注重传统优秀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改下,学校图书馆应配合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利用图书馆宝库的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知识和信息,起到知识信息的导航作用,从而达到辅导学生品格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品格教育”的复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品格教育最显著的特点。美国的品格教育研究者不仅注重品格教育理论建设,而且重视解决学校和家庭中品格教育的实际问题。并以关注品格教育实际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作为己任。一时间,有关品格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策略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而在众多的品格教育研究者中,  相似文献   

17.
美国公立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学校价值观教育历史悠久,其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体系的核心成分;价值观教育以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公民为主要目标;世界观、方法论以及道德品格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学校正式课程与各种辅助性活动是实施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模式以及价值观教育方法突出道德实践能力,呈现可操作性与多元整合的特点等.这些为我国的学校德育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品格教育:观点与评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改变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面貌,这个现象也受到我国教育理论界的注意。但已有的研究多是对该理论具体实践的关注.对伴随这个理论成长的一系列批评、质疑不够重视。弥补这个缺陷,并对品格教育的发展演变以及主要观点进行论述可以为我国批判吸收品格教育的有益元素提供一些视角。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将个体知识技能和品格的发展作为其目的之一,并非是教育的新视野。但在师范教育中,为把师范生培养成有品格的教师所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品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受到了冷遇。由教师培养中品格教育缺失所导致的结果,可以发现师范生品格教育被忽视的原因。必须采取各种策略对师范生实施品格教育,如形成品格教育氛围、评估师范生的品格、整合品格教育课程等,以期使教师教育培养出灵魂充盈的教师。  相似文献   

20.
从方法论层面分析,美国学校的品格教育实践通过整体建构积极的学校文化,促进学生品格和学术的共同发展。这一方法的实效性在于实现了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的统一、品格发展和学术发展的统一、品格教育和生活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