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课标·教材·学情】 高中课标强调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2.
<正>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相似文献   

3.
李亚军 《现代语文》2011,(9):99-100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译作,语言简明,内容晓畅,属于自主阅读篇目。因此,重在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定位于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紧扣全文的中心句“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祝宇  王玲 《现代语文》2010,(1):117-119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译作,语言简明,内容晓畅,属于自主阅读篇目。因此,重在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定位于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紧扣全文的中心句“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从“爱”“知识”“同情”三个梯度来了解罗素,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透过这三个词语展开的对于生命的层层深入的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展开更广阔的生存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成功的课堂教学源于精心而合理的教学设计。精心而合理的教学设计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便是“导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特点与需要,从学生学习的活动与过程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老师的指导点拨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6.
高语第三册《短两篇》中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的,胡作玄、赵慧琪译,笔在备课时发现了其中的两处语病,现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7.
冯佳辉 《新读写》2009,(1):22-22
很久以前就有一股想要看看余华《活着》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作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相似文献   

8.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相似文献   

9.
<正>有一位青年,为了健身,先后咨询过6位教练。每位教练都会问她想要怎样的身材,她的回答都是"维密的身材"。前5位教练给出的健身方案相差无几:先减脂后塑形。只有最后一位教练没有当即给出健身方案,第二天才跟她说:我回去看了维密秀,仔细研究了维密的身材。我发现,她们的身材非常立体,背部、肩部和腰部的曲线十分明显,分别是紧致、曲线感和力量感。所以,维密身材的本质就是紧致、  相似文献   

10.
这篇随笔掺杂着作者对于《活着》的解读以及个人的思考,全文围绕“活着”为文,主题明确,语言总体较为流畅。不足的是后半部分的抒情和前半部分对于《活着》的表述之间过渡不是很好,影响了全文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李慎明 《考试》2012,(12):48-49
现在都在讲“顶层设计”。但我个人认为,有些同志所讲的“顶层”往往还不到顶层,是二、三层甚至四、五层以下的设计。而“人为什么而活着”这可能是值得每一个人从小到老整整思索一生的顶层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本文语言清新、流畅,一个“爱”字统领全文。作者以时间为序安排结构,详尽而有条理地展示出大海由清晨到上午、到傍晚及入夜各个时段的变化过程。让读者感受到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到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一节公开课的突发事件引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何为语文?何为语文课?语文课不是用备好的教案去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环节,不是为讲课文而讲课文,而要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在这节课中真的有所获,有所悟,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触动学生心底的那根弦。把每一节课都放到语文教学的大系统中,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授课人:任爱玲 班级: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高0603班 时间:2006年12月11日上午9时10分至9时55分 班长:起立!  相似文献   

15.
【设计说明】 本课拟以伟人的情思为方向标,促进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表达自我的情思!为了通俗化与贴近学生的心灵,我设计了一个讨论话题——“我们为何而来?”将思想意识的提升与语言的学习、写作的训练结合起来,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孙双金 《江苏教育》2006,(1B):15-18
师:(板书:二泉映月)读题目。 生:(轻声地)二泉映月。 师:声音再响一些。 生:(大声地)二泉映月。 师:《二泉映月》是一首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相似文献   

17.
师:先说一个故事。话说三百年前.在法国西部一个偏僻的小城镇里,住着这样一个三口之家,这个家庭很有钱,男主人是个暴发户,他的妻子温柔善良,女儿聪明孝顺。大家注意:如果我们现在不是在学习这篇小说,根据以上描述,你们会得出一种什么结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对于十八九岁的高中生而言,花样的年龄,对未来满怀憧憬。但是,在此背景下,学生极易单纯、虚妄乃至固执。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培育,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当然使命。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帕斯卡尔认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在高中教材里不乏闪现着思想光芒的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其中的一篇。读完这篇课文,我们会惊叹于作者罗素的伟大。作为20世纪英国的  相似文献   

19.
师:作家梁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不平凡的经历也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师:同学们,今天借你们班上一堂观摩课,我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师:高兴。(鼓掌) 师:(多媒体投影:余晖下的摆渡图)看到这幅图,我就想起一则古代寓言故事。你们想听吗? 生:想。(兴奋,鼓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