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史料"应当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原貌的材料"史料是人们对历史进行认识的媒介,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人们要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人类历史,撰述历史论著,假如离开了史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图书馆史研究一直受到史料不足的困扰,并同时存在历史建构过程中重视“文本”诠释从而忽视人的作用、史料内容缺乏合理考证、实证研究相对不足等问题,应该从根本上营造史学研究氛围,同时加大口述历史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3.
张立彬  陈镭 《图书与情报》2007,(6):50-54,58
网络作品是指在互联网络上出现的作品,它为普通情报与学术史料的搜集、整理、交流与利用,提供了一个高速而便捷的平台,并成为当前文献史料工作一个新的“聚居地”。其中,网张作品的电子表述改善了史料的技术呈现;网络作品的虚拟色彩增强了史料的“史感磁场”;网络作品的开放性质扩大了史料的搜索空间;网络作品的交互特性拓展了史料的交流渠道;网络作品的个体属性更新了史料的表现形式。在新环境下,网络史料有“静态网络史料”与“动态网络史料”之分,而“动态网络史料”又有“显性动态”与“隐性动态”之分。网络作品的史料价值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实用功能,同时,它也从反方向推动了网络作品自身呈现形态的变化进展。  相似文献   

4.
芦光君 《大观周刊》2012,(18):254-254
史料是指构成人类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不仅是历史研究中基本的要素和工具,而且在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业界通常肯定运用史料教学法具有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素质等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史料教学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将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法需要把握的几个细节。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及其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回顾了口述历史的渊源,分析说明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意义及其方法,指出重视口述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对于挽救历史资料,丰富馆藏文献资源、更好地为史学研究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荣孟源论档案史料编纂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孟源(1913-1985),山东宁津人,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和史料学家。荣先生的史学成就离不开丰富的档案史料工作经验,其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以整理近代历史档案推动近代史的研究”。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参与过史料工作。从建国初他追随范文澜先生创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开始,更是一直钟情于被他称之为“我的专业”的近代档案史料的整理和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7.
数字史料是指将传统的史料实现数字化出版.在信息时代,数字出版得以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趋势.将传统的史料进行数字出版,不仅实现了史料的保存,还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是信息时代史料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学术界、出版界应当依托研究机构建立数字史料数据库,加大数字史料出版力度.  相似文献   

8.
武术档案是研究中国武术发展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就构成了中国武术史的最基础的史料来源。武术档案不仅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有关武术的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历史文献的简单集合,更具有相当的史料功能。因此,应重视对武术档案资料的科学整理与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9.
景岩 《声屏世界》2014,(6):45-46
我们未曾想过。一个德裔美国人,会长期关注发生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并且用镜头告诉我们关于钓鱼岛的历史真相。或许对于我们来说,这根本谈不上是一个问题。因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早已内化为公众的常识.凝聚在民族的血液之中。但对于众多外国民众来说。让他们认同这一点似乎并不那么容易。而美国导演克里斯蒂·里比耗时一年、独立制作的纪录片《钓鱼岛真相》则让全世界注目,将人们带入了那被遮蔽的往事,通过历史史料详细阐述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0.
值此丙戌端午佳节,《北京档案史料》创办20周年之际,北京市档案局馆召开“档案史料与现代城市发展学术讨论会暨《北京档案史料》创办20周年纪念座谈会”,是一桩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我能参加会议,聆听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感到受益颇多,非常荣幸。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现代北京也是历史北京的延续和发展,没有历史的北京就没有现代北京的今天。集资料性、学术性于一体,以发掘史料,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史料留存的独特性、研究层次的基础性以及对图书馆实践的启发性,在图书馆史的研究中,图书馆机构史应当得到特别的重视。图书馆机构史的书写,应当遵循“内外兼顾,由外到内,自内而外”的基本原则。图书馆机构史的书写工作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强调留史意识的史料汇编,强调叙事意识的史事编撰,强调问题意识的机构史研究。它们在基本特点、主要形式和书写要点上虽各有不同,但都应从“图书馆学立场”出发,致力于“致用为上”的书写目标。  相似文献   

12.
档案馆(注:我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地方各级国家综合性档案馆)是一个地方或者一定区域集中收藏史料的特定机构。既然是收藏史料,那么,作为收藏者或者保管者就得对所藏史料有所了解,这是起码的要求,就像博物馆收藏文物要懂得识“物”一样;既然是特定机构,那么,占据着“史料基地与各方面利用中心”之便,其本身也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历史上,我国的档案机构,保管与研究(史料)往往是集于一体的,所以,才会造就像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等那样的史学家。今天的情况或许有些不同,分工各有侧重,但本质并没有改变。前苏共中央档案馆就被现在的“俄罗斯…  相似文献   

13.
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是以叙事的方式对历史的重构与解读。对于“历史”这一概念,人们往往将过去了的、已经发生过的视为历史。“新历史主义”1973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在其对历史史实的研究中提出了“元历史”的概念。怀特的历史观,首先包括对于所谓“历史”的重新定义。他认为一般人们将历史视为关于过去的事情是偏颇的,历史学家真正关心的是某种“能够有意义地加以讨论”的“过去”,而关于过去的资料本身并不是历史的知识,它只是所谓“档案性”  相似文献   

14.
文史综合类期刊编辑如何为历史的真实性把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我做历史类期刊十多年,出于对历史的负责态度和职业的敏感.常常奔波于搜集史料、印证史料和史学研究之间.这使我接触到不少更接近真相的历史和史料研究的成果,被历史的浩瀚深邃而深深地震撼。感到文史类期刊编辑工作是一份需要相当知识准备和勇气与胆识、耐心细致的工作。它要求编辑能够把那些尚未待人们细细咀嚼就会匆匆过往的历史理性地、科学地、系统地加以梳理并呈献给读者。这种呈献即体现了编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意识,以及把关意识。  相似文献   

15.
谭春霞 《出版广角》2016,(17):55-57
从2007年起,我国不少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民国新闻史”。新闻史研究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需要大量史料的支撑,而档案史料就是研究的一手资料。然而,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原因,民国新闻史料分布区域较为分散,集中整理难度较大;新闻史料基本融合在其他史料文献资料中,难以翻阅查找;近些年,档案修复技术的突破,档案数字化的出版趋势,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出版社与档案馆的业务合作,为“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提供了可能性。民国时期新闻史料的整理出版是研究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事实依据,是“隔代修史”的现实需求,对于研究民国新闻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口述历史具有史料性质,深受国外图书馆的重视。国内地方文献工作若开辟此领域,对其发展将有较大的拓展。这既是对即将逝去的口头文化遗产的抢救,也是图书馆补充馆藏、形成特色的方式之一。口述历史资源建设在图书馆有三个执行层次,其中第三层最具挑战性,即建设口述历史项目创造新的史料,须经过学习、计划、宣传、培训、准备、采访、整理与服务等步骤。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过上发生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军事历史学是研究历史上军事现象和军事恬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是军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也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军事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档案史料也是军事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和依据."有些历史学家称誉档案是‘没有掺过水的史料’"[1]32.  相似文献   

18.
口述历史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述历史具有史料性质,深受国外图书馆的重视。口述历史应用于图书馆中,本来就是一种特色馆藏,如果结合图书馆本身的特色馆藏建设方向开辟这一领域,对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发展将有较大的拓展。文章就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追求真实是历史研究的首要价值,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而言,档案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广泛运用档案史料,其间也产生一些不尽合理的利用倾向。本文以中共党史研究为视角,着重分析运用档案史料在深化和规范中共党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探索问题歧异之所在,并注意档案史料与史实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探讨与思考中共党史研究中运用档案史料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这几年,研习上海史,总觉得我们在铺陈近代上海繁华或关注面上的东西,用墨相对多了一点。有些论题多年来因循相袭,史料就那么一些,视野上也未见拓展,所以,读后经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前几期《档案与史学》陆续刊登上海史研究笔谈文章,有几位先生谈到要注意观察的视角,读罢很受启发。如王家范先生提出转换视角,并期望“上海史研究下一步应该向历史诠释索取更多的需要,以求得历史视野的拓宽和史实的进一步深化”,窃以为此议中肯。这里,结合近年从事土地产权制度方面的研究体会,谈一点浅见。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谈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