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教育平等”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平等”思想古已有之。自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并实行“有教无类”,到近现代义务教育的大规模实施,二千多年来,人们从未放弃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但实际情况是,尽管人们在实践与理论中取得了许多成绩,“教育平等”却依…似空中楼阁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因此,“教育平等”何以可能?这个命题从来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曾琦云 《学子》2004,(12):40-41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具备了最优秀的教育家素质,一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他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历史进入了21世纪,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有许多学习、启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志礼 《天中学刊》2002,17(6):102-104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德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同时注重“身教”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对学生的批评,如对冉求,对子路,对宰我,对樊迟,这是教育史的通则——指出学生的错误,正是老师的责任。扩展开来,既然是“人”,就不能不犯错误,包括老师和作为圣人的孔子本人。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当着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立即改正。光是这一点,孔子就无愧于“万世师表”。我想,孔子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大约并没有想到他是在给学生做榜样,纯然是出于君子人格的自然流露,是孔子把自己与学生平等对待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张金兰 《教育探索》2003,1(7):25-27
孔子的教育模式是一种重视人的素质的教育模式。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思想,含有朴素的提高全民素质的思想;“六艺”与“六书”教育,反映了孔子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为了塑造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君子人格;启发式教学与注重知行统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7.
王熙 《广西教育》2007,(4A):18-19
一、“因师施教”命题的提出 谈到“因师施教”这一命题,许多教育工作者首先想到的是“因材施教”这个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出的教学命题。朱熹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施教”的前提是因材。就是说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施教。然而根据我国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现状,一位音乐教师一学期要面对几百个学生,用一星期一两节音乐课的时间来做到“因材施材”,实际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我们今天的道德体系仍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弘扬孔子“信”的伦理思想的精髓,使其从小在孩子的心田和行为中扎根.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主要来源于其长期的教学实践,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对象的所谓“材”,是个体诸方面因素的综合,孔子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学生的性格,他还注重分析了了解学生的智商,学习的进度,志愿与兴趣,专业特长等各个方面,掌握学生的这些个人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孔子及《论语》论师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国封建统治者封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还是中国师道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践行中国师道的楷模。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仍然有许多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格的全面发展”,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不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孔子承接周代的教育思想:“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周礼·保氏》语)并且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教育史和美学史的资料的分析整理,阐述了孔子关于“审美教育”的涵义、形式、内容以及“审美教育”中的人格魅力等观点。旨在说明孔子的许多美育观点,在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俭民 《教书育人》2006,(11):22-23
孔子作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在教育活动上倾注了很多心血,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中国文化经典《论语》便是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实录。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发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交往理念。孔子主要是通过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真诚的对话,使师生形成对社会现象、教育规律等方面的理解,在彼此启迪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道德的教化和知识的传播,实现其“完人”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孔子的对话教育本质上反映了他的师生交往理念,这种交往理念的核心就是“对话”。虽然孔子的教育思想存在历史的局限,但其对话的师生交往理念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4.
孔子提出一个口号,就是“有教无类”。它的意思是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贫与富、不分智慧与愚昧的类别,机会均等”。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观点,对现实社会的教育思想起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有可能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口号。  相似文献   

15.
赵海燕 《教育探索》2001,(10):16-17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在“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致力于教育事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他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集中反映在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论语》里。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思想。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呼声之中,不乏极端的倾向,这就是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割裂与忽视。其实,孔子就是我…  相似文献   

16.
儒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孔子提出“以德育人”的根本原理是“忠恕之道”,即“由已推人”之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育人”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思想和方法符合现代科学原理。孔子提侣的“诗教”和“乐学”,其核心也都是“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而农人不知去哪儿了,便拾起锄头围着一棵秧苗费力地铲起来。不一会儿,农人归来。一见大怒,愤愤地说:“你为什么铲我的秧苗?”孔子感到奇怪,便指着秧苗说:“你看,我铲的明明是草啊。”没想到农人更加恼火地说:“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18.
在孔孟之乡教书,不可不拜读圣人之书。虽然每次都神情肃然,恭谨默读,但仍有不以为然处。斗胆把它们写出来,我想曾主张“各言其志”的教育鼻祖孔子亦不会怪罪吧!《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则:“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一肚子教育经,不知为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了多少人才。然而他的一句“朽木不可雕也”评价宰予的话,竟被后人引为经典,再加以发挥,却坑害了一代代学子。当然这件事,不似表面那么简单,结合《论语》前后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的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的斥责。…  相似文献   

19.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看望北师大学子时指出:有人认为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的发明,其实应该是孔子的发明。孔子出生早于苏格拉底82年,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认为,就当时条件而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语:心求通而未得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谓之悱)较之苏格拉底的谈话法、“产婆术”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因此,作为孔子后代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掘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弘扬启发式教育思想,让世人更了解中国的这一文化瑰宝。这不仅是知识产权问题,也确确实实是当今课改的营养之需要。  相似文献   

20.
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他提倡的“视思明,听思聪”、“启发式教学”、“温故知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等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形象塑造和师德修养颇有借鉴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人民教师应继承发扬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全心全意地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服务,以促进人类社会的永恒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