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全诗四句,句句都是描绘“柳”,而又全然不露一个“柳”字,真是别具韵味,耐人咀嚼。像这样有意地避开诗题的写法,叫做不犯题,不犯题的诗就称之为“避题诗”。有趣的是许多“避题诗”其实可以把它看为“谜语诗”。我们不妨将其诗句看作“谜面”,诗题就是“谜底”。路迢迢而非远,石迭迭而无山,雷轰轰而未雨,雪飘飘而不寒。这是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写的一首题为《咏石磨》的“避题诗”。每一句写的都是农家常用的“石磨”,然而…  相似文献   

2.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全诗四句,句句都是描绘“柳”,而又全然不露一个“柳”字,真是别具韵味,耐人咀嚼。像这样有意地避开诗题的写法,叫做不犯题,不犯题的诗就称之为“避题诗”,有趣的是许多“避题诗”其实可以把它看为“谜语诗”。你看,我们不妨将其诗句看作“谜面”,诗题不就是“谜底”,是不是挺像呢?  相似文献   

3.
在古诗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古诗的题目往往只是一读了之,或在黑板上一写了之,至多在意义上稍作解释。这种把诗题与诗句分割开来的教学是有失偏颇的.“题”本义为额,一首诗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可见诗的题目和  相似文献   

4.
避题诗几则     
《辅导员》2011,(Z2):125+88
咏物谜诗,也称避题诗,诗面上绝不能提及本物,近似隐语,所以可视为诗谜。诗可看作谜面,题目可看作谜底。诗中有谜,谜在诗中,亦诗亦谜,别具一格。你能猜出来这几首咏物诗的题目吗?  相似文献   

5.
避题诗几则     
《辅导员》2011,(13):125-125,88
咏物谜诗,也称避题诗,诗面上绝不能提及本物,近似隐语,所以可视为诗谜。诗可看作谜面,题目可看作谜底。诗中有谜,谜在诗中,亦诗亦谜,别具一格。你能猜出来这几首咏物诗的题目吗?  相似文献   

6.
谜语诗也称避题诗,即有意避开诗题。诗句为谜面,诗题为谜底;诗中有谜,谜在诗中,亦诗亦谜,别具一格。 古往今来有不少以"爆竹"为谜底的谜语诗,读来别有趣味。现  相似文献   

7.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 ,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 ,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 ,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怎样让学生读懂这首诗 ,即怎样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法的 :一、从题入手 ,自然切入本首诗的题目是《游园不值》。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自读课后的注释。课后注释为 :园 ,指私人花园 ;不值 ,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那么 ,谁来讲讲题目的意思?(同桌讨论)有的说 :“诗人去游私人花园 ,没有遇到要访的…  相似文献   

8.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全诗四句,句句都是描绘“柳”,而又全然不露一个“柳”字,真是别具韵味,耐人咀嚼。像这样有意地避开诗题的写法,叫做不犯题,不犯题的诗就称之为“避题诗”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一、了解人的高明处在于能够发现自然法则的道理。二、训练学生选择性阅读及缩写能力。[教学步骤]导语:“卧看牵牛织女星”,章题目引用了诗人杜牧的诗句,充满诗情画意,又以这首诗为章的开头,引发了读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0.
师:今天学习一首写渔人驾着小船在江面捕鱼的古诗,题目是《江上渔者》 ,这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诗作。“江上渔者”是什么意思 ?   生:在江面上捕鱼的人。   师:在江面上捕鱼的人怎样呢 ?请小朋友打开书,听老师读诗,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学生听读 )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这首诗,读准每个字音。 (学生朗读 )   师: (指鲈鱼图 )这就是鲈鱼,很多人喜爱它的鲜美味道。“但”是什么意思 ?请结合前后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A.只,仅 B.但是,可是   生:“但”的意思是“只,仅”。   师:怎么朗读这两行诗 ?请看屏幕…  相似文献   

11.
古人习诗作文极其讲究用词的精炼贴切,是谓“炼词”。在诗话词话中,常举这种“一字师”材料。曾流传下许多诗文圣手彼此切磋最佳用词的趣话。唐人骆宾王曾在杭州灵隐寺改过“人闲桂花落”之诗句,同时还在杭州清风岭僧舍为高适改过诗。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曾在清风岭僧舍壁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后来,他又对自己诗中“一江水”颇存疑惑,以为月  相似文献   

12.
漫话书信诗     
有人说南朝宋人鲍照和鲍令晖这对兄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写“书信诗”的人,到唐代白居易更是写下长篇巨制《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我国古代这种以诗代信的“书信诗”多平淡无奇,相反那些抓住写信或读信这人人所遇的生活小事,抒写出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真情实感的“书信诗”却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难点:理解“农夫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教学过程:一、导语,激发学习动机。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古诗吗?谁...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诗眼”的考题,其考查方式有的是直接让考生从诗句中找出“诗眼”并赏析,有的则变换提问方式,如:“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诗眼”类的题目已成为高频考点。一、考点解说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  相似文献   

15.
一扩补诗意法把高度浓缩的诗句加以扩展 ,使诗句的意思通俗化、具体化。例如《锄禾》一诗仅二十个字 ,诗句相当精炼 ,而学生在理解时却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补为“农民在田里锄禾一直到正午了 ,汗水一滴一滴地掉在脚下的泥土里。谁都知道盘中的饭 ,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换来的。”意思就浅显明白多了。很显然 ,这首诗是告诉人们粮食是辛苦得来的 ,要爱惜粮食。二、扩补成分法“成分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 ,但给学生在理解诗句时造成障碍。例如 ,“松下问童子” ,“谁”问呢?应该指导学生补上“我” ,即作者 ,“言师采药去”。“谁”言呢…  相似文献   

16.
谐诗题画     
晓秋 《现代语文》2005,(10):44-44
作画题诗,是文人学士之雅好。一幅画配上 几句诗,恰如画龙点睛,妙趣自在其中。据考 证,古代最早的题画诗出现在南朝时期。梁代简 文帝箫纲就是个好手,在一幅美人图上,他题诗 曰:“殿上图神女,宫里出佳人。可怜俱是画, 谁能辨伪真。分明净眉眼,一种细腰身。所可持 为异。长有好精神。”是人是画分不清,画得逼 真,故有谐趣。这类题诗纯是咏物的。又如清人 郑板桥,他喜好画兰竹石。题诗有“一竹一兰一 石,有节有香有骨”。  相似文献   

17.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过于沉闷或模式化的课堂设计,导致学生毫无兴趣、昏然欲睡。提高科学课程兴趣的途径固然有许多,用人文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文化性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略举几例,以抛砖引玉。1.以诗引题,诗情画意共分享在讲授蜜蜂这部分内容时,我用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诗,请同学们说出诗中说的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形容这种小生物。在讲授蚕时,我请同学们用一句诗来描述蚕的一生。于是,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引用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这时有同…  相似文献   

18.
读《游园不值》这首诗,我们知道诗人原是想去游园看花的,却没能入园。园子的主人是谁?也许是诗人的朋友,也许跟诗人并不相识,大概也是位高雅之士吧。人数社《教师教学用书》中说是因为“主人不在”,但后面解释诗句时却说“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  相似文献   

19.
一、背景分析1.文本解读《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名篇。诗句不仅描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揭示了“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2.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二、案例描述师: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写的只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学生吃惊,仔细读古诗。有二十几位学生举手。)师:举手的同学请到前面来,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为…  相似文献   

20.
一轻松引入课题,自得《诗经》概要 (投影出示诗句。生自由朗读)师:谁能把自己熟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第二句诗我特别熟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师:非常正确。这句话现在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