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科技期刊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吴寿林【上海】马克思在美学方面有两个重要的命题:一是"劳动创造了美";二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在劳动过程中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的,所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美。美是人们审美的对象。在社会美中,美是...  相似文献   

2.
刘琼 《新闻世界》2012,(2):138-139
灾难新闻报道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实践活动。报道的专业性,要求其必须遵循审美原则,而注意力经济时代则推动着其审美发展。它的美学属性集中展现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和内容上。灾难性新闻报道在形式上要把握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版式设计的明晰感以及标题制作的"意境美"。在内容上,则需要让事实说话、确保平衡以及以人为本,从而真正达到新闻报道的真实美、和谐美以及人性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语言文字属于人们可以直接通过感官感知的艺术作品,而新闻语言是指新闻写作者根据新闻事实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的新闻写作规范化语言。从这个角度讲,新闻语言也是审美艺术的一种形式。新闻语言的审美主要体现在真实、视觉、简约等方面,要想做到新闻语言上的审美,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4.
油画的语言     
乔力冉 《大观周刊》2012,(19):19-19
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是一个通过"视觉语言"来传达的过程,油画形式语言问题是每一个学油画者都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对油画形式语言诸因素作浅要分析,强调了新的审美情感要求创造新的形式语言的重要性。同时始终观照形式语言与精神因素间的从属依附关系,使之能更真切地为表达审美情感服务。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员的审美素养是馆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由审美观、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组成.审美素养可以指导馆员赋予创造性、艺术性的工作.研究本体价值则有助于馆员的自身发展、完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培养审美素养最重要的是要直接感受美的事物,接受美的陶冶并尽可能的从事美的创造.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6.
韦松 《大观周刊》2011,(16):245-245
审荑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必备的素质,我们懂得欣赏美和创造美,生活才能多姿多彩。那我们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如何来完成对这一伟大课题呢?我们思考与尝试的结果是,把美术欣赏作为审美教育的核心,同时在合理的课堂中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从而在生活中去体验和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便可以强化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刘保庆 《新闻爱好者》2010,(10):140-141
布尔迪厄"审美场域"的提出批判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把艺术趣味现象放入一个纠缠着意义和权力争夺的场所之中,使批判更赋予历史的思辨性和灵动性。"审美场域"更关注艺术现象外在机制,对审美活动本身关注不足,应防止"过快的历史化"现象。精神分析对快感的分析应该和"审美场域"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李文英  修倜 《现代传播》2016,(4):104-109
人类学纪录片是纪实与审美的融合统一,其审美创造机制在心理层面上源于创作者对被拍摄对象的理解、感悟而产生的创作冲动,在技术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摄影和剪辑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在艺术层面上主要以修辞和叙事的妙用来创造富有审美文化内涵的影像符号。审美创造机制的综合作用使人类学纪录片得以超越"政论性"的话语模式,呈现为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的审美幻象,在真实的风景下潜藏着品读不尽的审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人的个体性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和艺术是人的生命表现,美学理论是审美现象的升华。人的存在状态、审美现象和美学理论,三者一脉相承,相互贯通。"日常生活审美化"尽管以消解经典美学观念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但它作为一种新的学术理念和思维向度,颇能体现学术发展的时代特色,这同当代人学视域中个体性张扬和社会性缺失的现状密切相关。本文试从个体性和社会性的角度来探究"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理论形态的存在基础,并提出为了应对学术裂变所带来的危机,我们必须呼吁人的社会性和理性品格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中,美育是一个根本性的教学层面,对于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人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电影思想为我们实施美育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启示:用"教育蒙太奇"营造审美情境,"装配"一个审美性课堂,是美育的关键;"装配"一个"现代电影"式的课堂,让受教育者在审美中遭遇一个巨大的"问题",从而自行开发其原创能力,是美育的灵魂;"装配"一个"古典电影"式的课堂,在审美中传授必要的知识,则是美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彭国栋 《新闻界》2007,(4):99-100
新闻传播中的审美化发展,实际上是新闻工作者运用美的规律来认识、把握、处理新闻事实。当审美理念进入新闻工作者的策划和创作过程以后,新闻报道在观察的角度、信息的组合、形象的处理和表现的方式上都会发生本质的变化。要真正做到新闻报道与审美过程的有机融合,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努力从生活事实中发现美,并做好美的设计和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电视记者按照自己的美学思想,对生活现象,对新闻事实进行审美判断的过程,同艺术家是一致的,而表现方法则因新闻报道和艺术创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新闻摄影的美在于运用摄影技巧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画面纪录新闻现场的真实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有人与物的真情实景,能把观众带到事实发生的现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满足人们眼见为实,眼见为快的心理需要。这样的新闻画面就具有了美感。具体来说,电视新闻画面有如下审美特征:第一,电视新闻画面具有形象真实美。电视新闻摄影所拍摄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失实的内容、艺术技巧再高超,…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不是一门艺术,不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和情景,发挥作者想象力创造的。新闻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去传播最近发生的事实,而另外的人则出于实践和认识的需要来接受被传播事实的一种社会现象。新闻和艺术尽管在很早就发展成为人类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现象,但是如果从更原始的状况去考究,新闻与艺术有着很大的相同面,它们中所伴随的情感活动从性质上讲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空白"是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中的哲学理念,"空白"在广告设计中所形成的虚空间,引发人们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体现了设计"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审美价值,合理恰当地运用"空白",在广告设计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图书编辑的审美创造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图书出版活动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它既潜含作者的审美创造,更含有编辑的审美创造.因此,编辑素有文化发展的设计师与缔构者的美誉.编辑在图书出版活动中的审美创造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一切艺术的创作原则都脱离不了对人的审美需求的满足,所谓的美术也就是美的艺术,目的是要带给欣赏者以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元素,画面美了,才会吸引观众,词藻美了才会有读者,同样的,对于电视,这个最为综合的艺术形态来说,美术更是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7.
出版物是作者与编辑共同创作的结果,其中以作者创造为主,而编辑创作更偏重于美的创造,但创造美不等于感受美。文字编辑可能有美感,也可能没有美感,这取决于其是否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和出版物发生了审美关系。因为美和美感只统一于审美过程,一旦审美过程结束,美感消失了,甚至美也没有了。如果从这一关系中欣赏、认识或评价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祝福类节目作为人们情感的桥梁,美是节目自身的需要,是广大听众审美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让祝福类节目美起来呢?  相似文献   

19.
张晶 《现代传播》2006,(5):26-30
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从广义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象的总称,一般说来,审美文化具有感性化和符号化的特征;从狭义来讲,审美文化特指在当代大传媒影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与行为。审美文化所指涉的不是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概念的外延,而是其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成分,是以特定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来观照、评价文化事象,从而提摄出的一种美学形态。本文提倡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品格与实现针对性,作为审美价值观念和尺度的审美文化,对于大众文化、媒介文化或视觉文化进行考量与评价,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也拣汰出其中的非审美成分或亚审美、泛审美的成分。  相似文献   

20.
陈思思 《大观周刊》2011,(39):208-208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教育,是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培养人爱美、审美、创造美的素质及能力的一种美育活动。音乐是一种善于表达、激发情感,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并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门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音乐的审美功能有着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