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言是新闻工作者的武器.一位新闻工作者如果掌握不好语言,写得枯燥乏味,缺乏文采,空话套话,那他就无法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没有什么宣传效果可言了.由此可见,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是写作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潘颖 《青年记者》2006,(16):110-110
让电视新闻“好看”些,就是按新闻规律办事,用新闻事实及其与之匹配的表现手法吸引人、震撼人、征服人,从而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怎样让电视新闻更好看些,是一个大课题。本人结合多年的观察和体会,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粗浅的想法:少一些“室内”,多一些“室外”绝大多数观众不满意  相似文献   

3.
典型,是时代的旗帜。典型报道,是我们新闻舆论宣传的重型武器。搞好典型报道的创新,是时下提高典型报道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在“本期策划”专栏里,我们邀请了部分新闻界的同行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希望能给我们的新闻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郭纯树 《军事记者》2011,(12):47-47
时下,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大批来自基层的生动鲜活的报道深受官兵好评。  相似文献   

5.
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视频)会议精神,就我省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具体部署。  相似文献   

6.
对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一活动,相信很多人对前两者都有一定的体验和感触,甚至越来越清楚“走基层”是基础,“转作风”是根本,但对最为关键并落到实处的“改文风”,无论是领悟与操作,或许还存在着很多的模糊、含混及无从着手之处。  相似文献   

7.
新闻写作散文化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散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讲究意境美。无论是场景的描写、环境的渲染,抑或是人物形象的烘托、画龙点睛的议论、富有个性的叙述、融情于景的抒情,以及独具魅力的写作风格,在新闻作品中同样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尽管新闻作品有别于文学创作,但隔行不隔理,其理亦相遇。新闻作品拥有意境,就会韵味无穷,产生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宣传效果。一、什么是新闻意境美?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按照美学原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  相似文献   

8.
理论宣传承担着引导、教育和提升人的素质的功能.因而始终成为党报新闻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宣传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宣传方式和方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理论宣传必须关注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许多媒体加强了典型宣传。一些主流媒体甚至出现了典型排队的现象。其宣传密度之稠、规模之大、手段之多,是历史上是少见的。但典型宣传目前也存在一些误区.表现之一就是无论大小典型的宣传均同等用力.既影响了宣传效果,又使典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实践证明.典型宣传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对不同类型的典型宣传应区分层次.如此才能实现理想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0.
自去年8月,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各新闻媒体高度重视,广大新闻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接地气”,采写、拍摄出一大批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的报道,媒介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与好评。但“走转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场运动,如何把“走转改”变成新闻工作的一种“常态”,变为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做到真走、真转、真改,应当是新闻人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在采制新闻中都十分注重细节的表现,因为一件好的新闻作品,除了题材独具慧眼的选择、角度的新颖、布局的巧妙等因素外,细节的感染力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主题是新闻的灵魂,那么细节就是这灵魂的依托和血脉。细节有长短,无论是精细的刻画还是素描式的描绘,都十分具体、生动。广播新闻中的细节是依靠声音来刻画的,所以有人说广播的细节是听出来的。听出来的环境氛围。新闻中的环境描绘对表现新闻中的人物和事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江西省获奖作品《惠农政策让农民吃了定心丸》的采制中,除了记者的现场口…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否打眼,选题是个关键因素。作为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选题好坏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阅读率,首先需要精心选题,以求出奇制胜取得最佳效果。在新闻实践中,新闻选题从哪里来,新闻选题如何独辟蹊径等问题时时刻刻在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笔者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广大新闻工作者纷纷走出办公室,身入基层.心贴群众.采写出了一大批透着泥土芳香的新闻作品。那些记者亲历式的稿件因文风朴实、简短鲜活、紧贴基层,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许多战士说:叶艮纸上刊登的这些新闻,就像发生在我们单位一样!”  相似文献   

14.
张选国 《新闻与写作》2002,(8):10-11,12
翻阅近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一些好的标题像朵朵鲜花,使人赏心悦目,也使稿件和报纸版面添彩增艳。 例如,2001年7月 24日北京晨报第4版有一则标题为《印尼“瓦”碎了 盛暑“梅”开了》,讲的是印度尼西亚风云突变:在众叛亲离之下,总统瓦希德被罢免,副总统梅加瓦蒂直誓就任印尼第五任总统。这个标题仅10个字,两个  相似文献   

15.
2011年8月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但少数身处基层的地市报在活动中,反映基层鲜活事、动人情的报道却数量不多,频率不高,深度不够,效果不大,同人民群众的愿望还相差很远。这一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着,从一开始它就凸显出良好的效果,基层走了,作风转了,最终要落实到改文风上面。文风问题很重要,因为它事关党的作风。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改文风。基层走得深不深、实不实,作风转得真不真、硬不硬,对于记者来说,还得看文风改得如何,是否呈现出“短、新、实”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18.
党晔 《新闻传播》2006,(4):65-65
播音员作为运用有声语言艺术进行广播电视宣传的新闻工作者,每一次播音都面对着播音语气的处理问题,不论是新闻稿件还是其他稿件,不论是口头报道还是其他形式,只要运用有声语言,就不可避免地碰到语气的问题。在播音创作中正确、恰如其分地运用语气,就能使稿件内容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不准确的运用语气的后果,不仅是播音创作的失败,更会减少稿件原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20.
胡雷雷 《新闻世界》2011,(12):11-12
自中宣部等中央五部门关于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据笔者所在单位及周边兄弟媒体的情况来看,大家都在开展不同程度的“走、转、改”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