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珊珊 《东南传播》2012,(12):64-67
以服务重大公共利益作为抗辩原则的的卧底采访,在当今媒介市场化的驱动下出现了消费性特征,本文将之命名为"消费性卧底采访"这一概念。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描画、勾勒出这种消费性的卧底采访的文本特征,并反思这类卧底采访在妨碍公众知情权和削弱媒体自身公信力方面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自出现在新闻界以来,一直因其道德和法律上的两面性而备受争议。一方面,隐性采访的使用维护了公共利益,使很多难以通过正常渠道采访的社会问题得以曝光;另一方面,隐性采访也因其本身的欺骗性和法无授权性,引发了人们的质疑。本文认为,隐性采访是建立在公共利益上的善意的谎言:其一,建立在公共利益之上的隐性采访符合伦理上的权变理论——道德权变,即为了维护重大公共利益而对社会普遍认可的某些道德原则采取暂时的规避。其二,隐性采访虽处在法无授权性规范和法无禁止性规范之间,但只要不触犯法律底线,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仍然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3.
陈茜 《青年记者》2012,(8):27-28
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作为一份新兴报纸,如何能在热闹的表面现象下捕捉到新闻规律性的东西,以保持报纸的持续稳定成长,不仅需要大型报业集团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一批高水平的新闻采编人员的协作能力,更需要独辟蹊径,掌握有力的报道手段,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区域内可供挖掘的新闻资源. 经历了几年的摸索、发展,青岛地区新兴的报纸《城市信报》,逐渐被广大受众关注、了解和熟知.这份新兴报纸凭借着一个又一个重磅的暗访新闻,在青岛地区掀起了一股暗访的潮流.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是一个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律领域的老话题。卧底、暗访、偷拍,今天,当这些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媒体报道当中的同时,其中有些问题也一赢争议不断,批评与捍卫是新闻学界和新闻从业人员对它所持的两种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5.
杨前进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33(2):122-123,131
由国家图书馆组织编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基本藏书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已颁布实施。笔者简要介绍了目录的基本情况和重庆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少儿图书采访的基本情况,重点以我馆少儿图书采访工作为案例,将少儿图书采购遵循的原则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实践与"目录"有关内容进行实证比较分析,探讨了"目录"对指导少儿图书采购实践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策。  相似文献   

6.
闫伟 《声屏世界》2007,(5):60-61
我国的名人访谈节目,大致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以央视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为代表,参与者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央视的《面对面》《高端访问》为代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完成。本文试图以《面对面》和《鲁豫有约》对易中天的访谈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两档优秀节目的个案对比中分析我国名人访谈节目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新闻学界泰斗方汉奇教授常说,"课养人,人养课."大意指,一门成功的课程能够扶持并造就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一个有造诣的教师则可以培植和建设一门优秀的课程.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档所依之"法"就是档案法体系或档案法律体系所提供的一切规范,即档案法律规范.通俗地说,也就是与档案、档案工作有关的一切法律、法规和规章.  相似文献   

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