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以来,全国各级各地的新闻媒体按照中宣部的要求,纷纷开展"记者走基层"活动,黄冈日报记者也当仁不让地加入到这一滚滚洪流中。其实,早在1998年,黄冈日报就拉开了"记者走基层"大幕。14年来,黄冈日报记者活跃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从未离开,而且乐此不疲。因为我们的记者知道,新闻的营养来自于基层,鲜活的素材取自于基层,情真意切的优秀作品埋藏于基层。  相似文献   

2.
对记者来说,丰富的新闻源固然必不可少,但要沙里淘金,出"活"新闻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需要记者深入生活,多"接地气"。唯有"接地气"方可广交朋友聚人气,方可随时捕捉到灵气漫溢的"活"新闻。一天,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多宝保护站的李春如给笔者打来电话说,他们那儿的夏候鸟已经来临。去年上半年  相似文献   

3.
2011年8月以来,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按照中宣部的要求,纷纷开展“记者走基层”活动,在新闻界刮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阵阵热潮。  相似文献   

4.
史力 《新闻世界》2014,(4):14-15
安徽日报《从一号文件看强农之路》系列报道,及时反映农村干部群众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新鲜经验,又认真面对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经过记者的理性思考,有观点,有启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一号文件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为如何践行深入开展"走转改"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成嘉廷 《新闻窗》2012,(5):23-24
“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开展以来,全国新闻战线的同行们积极响应,切身实践,深受教育。作为一名省级党报的驻地记者,笔者长期身在基层一线,经常赴县下乡、进村入户,直接和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打交道。“走转改”活动以来,笔者更加主动地深入基层一线,还参加了报社组织的“走转改”小分队,对基层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走转改”也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何谓地气:《辞海》有解,一日“地中之气”。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二日“不同地区的气候”。出自《周礼·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鹗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相似文献   

7.
李胜财 《军事记者》2011,(11):71-71
不久前.笔者在某报读到一文《高收视率“敲门”得益于“接地气”》。这是讲电视节目的。而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觉得若想写出好新闻,也得多“接地气”。 “接地气”一词,从字面上解读就是接地中之气,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在自然界,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才能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8.
9.
王晓明 《视听界》2011,(5):120-120
1 黑河,大概是中国最北的机场了。停机坪空荡荡的,四周是莽莽苍苍的林海,天空高淼辽阔。黑河辖下的五大连池市,数百年前喷发的火山,依然保持了当初的样貌,黑乎乎的凝固了的岩浆,像俯卧的龙,怒吼的狮,奔腾的马。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瑷珲镇历史陈列馆,入口大厅地板上的电子显示屏一闪一闪的,显示那相当于十个江苏省的黑土地版图,曾经属于中国。其间,温州动车事故在国人心中激起的愤怒和质疑,成为同行之间最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氛围下,参加首届中国电视发展研究年会,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0.
刘丽 《新闻世界》2011,(11):18-19
本文对8月12日至9月23El的《记者走江淮》进行内容分析,分析目前《安徽日报》“走基层”系列报道在宣传报道上具有的三大特色:一、从信源看,宣传工作面向全省开展;二、从内容设置上看,多做“视角下移”的典型报道;三、从写作手法上看,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使得栏目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1.
按照“三贴近”原则,不断把黑龙江形象宣传引向深入,是党报的重要宣传职责;反过来讲,也只有真正做到了“三贴近”,才能把黑龙江形象宣传不断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时代,受众每天接触海量信息,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新闻资源、抓住读者眼球、强化舆论导向?新闻策划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世界》2004,(8):18-19
今年以来,《安徽日报》改制创新有声有色,亮点频出。上半年,兴起了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经济宣传和先进典型三次宣传热潮。这里发表的《安徽日报重彩描绘‘861’》一,回顾了《安徽日报》贯彻“三贴近”要求,不断提高办报水平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4.
在日报新闻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采编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报纸新闻的质量。在当前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是日报记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经验简单地探讨了日报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编工作,以期为其他从业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宗荷 《新闻世界》2007,(3):11-13
2007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头。这一点对于安徽的考古界来说,是勿庸置疑的。当然,对于安徽省六安市而言,2007年这个年头也具有着同样的纪念意义。2007年元月7日,在安徽省六安市一个叫双墩的乡村,一座距今2000多年汉代大墓正式开始了它的“被发掘”之旅。安徽日报等省内媒体来了!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来了!凤凰卫视来了!日本电视台来了……在全世界的一片惊喜和赞叹声中,大墓渐渐收起了自己的神秘面纱,同时也让双墩乃至六安蜚声海内外——安徽近几十年来考古史上单体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重见天日,特别是其“黄肠题凑”的墓葬结构更是安徽省考古史上的首例。专家考证,墓主人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这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如是评价。大墓的发掘历程让考古工作者们欣喜不已。随着古墓周边墓葬群的进一步探明,一个尘封了2000多年的古代文明似乎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6.
蔚莉 《新闻采编》2015,(2):26-27
自2011年8月下旬“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全国的新闻战线都刮起了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荧屏和时段留给百姓,真实反映社情民意,真诚倾听群众呼声,满腔热情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太原新闻界不甘落后,积极响应,基层蹲点调研、采写一线新闻,广大编辑记者踊跃到基层一线去寻找新闻的“活鱼”,特别是太原广播电视台在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记者》2012,(1):14
《中国记者》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合办"安徽日报杯"新闻论文征文启事为吸引更多新闻工作者、学者、新闻爱好者关心、参与新闻研究,提高新闻论文写作质量,本刊决定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合办新一届新闻论文征文:"安徽日报  相似文献   

19.
案例据齐鲁晚报3月3日报道,3月2日下午5点,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著名电视人倪萍悄悄来到报到点报到。一进门,她就被几位年轻记者围住:"倪老师,今年的提案你能透露一下吗?"倪萍摆摆手,大步流星地走向门口,"不说,不说,你们总是歪曲我的意思!"面对记者,经过"中国脊梁"风波的倪萍,从以前的滔滔不绝变得谨慎抗拒起来,让现场记者有些尴尬。  相似文献   

20.
张慧 《新闻世界》2009,(2):12-12
我是《安徽日报》的热心读者。为了写好题为《服务科学发展,做好年鉴编辑工作》的文章,翻阅了记载1983年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25卷《安徽年鉴》,又借阅了1979—1982年的《安徽日报》合订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